陈忠康,1968年生,浙江永嘉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1991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专业,曾任职于温州市博物馆、温州师范学院,曾为浙江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青年书协副主席、温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康是“二王”一脉在现今书坛的代表人物,作为当代传统帖学的忠实传承者,用笔理性,气息舒缓,古意盎然,在书法爱好者当中曾一度形成了“陈忠康书风”。现任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院长
陈忠康,拟董其昌《试笔帖》笔意
草书《兰亭序》
邱振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以前我就教过陈忠康,但上的课很少,没有什么深入的交谈。他考上我的博士生以后,我们接触多了,我对他也有比较多的思考。以陈忠康是当代中国书法创作中一个典型的个案。以前陈忠康的特点大家都清楚,他对传统所下的那种细致的功夫具有代表性。
以前大家都在下功夫,但是陈忠康下的功夫有点不一样。他对传统怀有深厚的情绪,而且远比一般人单纯、执著,这就成为他重要的特征。人只能从自己已有的基础上发展,过去所接受的教育、训练、个性、遗传等。这个基础也会悄悄地发生改变,在长期的生活中,在你的锤炼中,但是最基本的东西是不会轻易消失的。他选择的道路有他的合理性。
以前我对他说,你已经走在自己的路上,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道路,这是第一点。第二点,继续在这条路上深人,随时注意有什么新的可能性。第三点,人的精神和作品肯定是有联系的,你所选择的道路,要求第一流的传统文化修养,你就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同时适当补充现代文化修养。这是我给他的第一阶段的任务。我们今天不谈修养,我谈他的技术。他反复说到他现在由繁到简,这是不是反映了所有艺术创作的规则,或者是一个传统风格书法家的必经之路呢?我觉得,这倒未必,重要的是这里反映了他思考技法的进路。
以前我们来看陈忠康的作品。他最好的作品中所反映的东西,有古意,但不像王羲之、颜真卿那么复杂,这便得到很大的好处。当我们把事物简化到几个最基本的元素时,我们所有的精力都可以用在这几个点上,就能把这几个点把握得特别牢固。我们在复杂性上可能有所损失,但是在那种扎实、那种无可挑剔上,有决定性的收获。例如怀素,用笔当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他实际上有很微妙的变化,但相对于张旭就简单多了。《自叙帖》牺牲了一部分用笔的丰富性,换取了速度和空间的丰富变化。这很合算,成就了他的风格,成就了他伟大的作品。陈忠康有意无意地也在这种算计中获得了一种优势。我们去看陈忠康掌握的那么几下,你可以说,并不怎么复杂。但是我和杨涛聊过,古代的书法家,超一流的除外,都掌握了几下。一个人只要掌握了这么五、六下,最多七、八下,你就可以在书法史上立于不败之地。我对陈忠康说,你最好的作品已经超越了许多明代和清代人。
以前陈忠康除了对用笔的思考外,对字结构也下了很多功夫。这功夫下到什么程度了,下到他“淡淡地放纵”的时候,那个神采还没变。这就很重要了。如果你仅仅写什么都像字帖中的字,那还不行,那还是一种初级的东西。陈忠康对字结构的把握,当我们的观察进人到作品里边去的时候就可以发现,他是很松弛地在处理字的结构。由于用笔、线质的轻松自如,在结构上便有余力。比如说,这是核心,他围绕着这个核心可以跳舞,但离开核心又不很远。当然,我们可以指责他,你为什么不跳得更远一点,但是这里有性格、目标的问题,也有艺术道路上循序渐进的问题。作为一位39岁的书法家,不着急吧。作为老师,我当然希望你能跳得更远,在中国书法史的序列里,再上升几个台阶。(2006年讨论会发言记录)
图文转载仅供大家欣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