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和“史低”?-后流闲聊61

文摘   健康   2024-12-12 13:35   北京  
CCDC11月的新冠月报已经更新了,下一阶段的流行预测我们过几天更新,现在正好可以说说最近留言和私信里比较常见的两个“古老”观点,分别是:
  1. 这轮相对低谷期太长了;
  2. 最近是开放以来的新冠最低谷。

随之的延伸内容则是不同读者基于这两个观点,对之后新冠流行情况的推测。我基本没有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回复,主要因为这还是属于“是不是”和“有没有”的问题。今天的分享就基于CCDC新冠月报再再再再次的和大家回顾一下这两个看法。
一、相对低谷期是不是变长了?

既然要讨论相对低谷期,那么就需要看一下与之对应的流行高峰期。

图 闲聊61-1

根据最新一期月报的曲线我们来简单归纳一下(图 闲聊61-1):

  • 2022年12月开始的第一轮,从2022年第50周~2023年第6周,约9周,主要流行株为BA.2.5和BF.7及其亚分支;

  • 2023年5月开始的第二轮,从2023年第17周~2023年第28周,约12周,主要流行株为XBB及其亚分支;

  • 2023年7月开始的第三轮,从2023年第29周~2023年第41周,约13周,主要流行株为EG.5及其亚分支;

  • 2024年2月开始的第四轮,从2024年第6周~2024年第18周,约12周,主要流行株为JN.1及其亚分支;

  • 2024年7月开始的第五轮,从2024年第27周~2024年第40周,约14周,主要流行株为XDV及其亚分支。


了便于观察,我们将曲线图再简化一下(图 闲聊61-2)

图 闲聊61-2

  • 第一个相对低谷期,2023年第7周~2023年第16周,约10周;

  • 第二个相对低谷期,2023年第42周~2024年第5周,约16周;

  • 第三个相对低谷期,2024年第19周~2024年第26周,约8周;

  • 第四个相对低谷期,2024年第41周~至今,截至第49周,已度过9周。


所以关于这个问题的应该已经有答案了,从数据上来说截至目前来说(2024年第49周)这并不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相对低谷期,持续更长的相对低谷期还有两个。
这里还可以再提一下另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削峰填谷”问题,即担心以后低谷越来越高没有明显的峰谷差异。既然数据都摆出来了,答案应该也很明显了,随着人群免疫背景的变化,在我国大陆地区暂时没有观测到这种流行情况。
二、最近是开放以来的新冠最低谷?
其实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但最近就是很常见。

图 闲聊61-3

从CCDC已经发布的数据来看,当下(2024年冬)是哨点阳性率相对较低的时期,但如果与另外三个相对低谷期横向对比可以发现,一方面2023~2024年冬春的数值更低,另一方面除了2024夏之外的三期相对低谷期在数值上并没有拉开特别明显差距(图 闲聊61-3
、再说两句别的
其实公众号更新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有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即在每一轮新冠流行的高峰期都会有读者表达“这轮高峰好长”的观点,而在每一轮相对低谷期也同样会有读者表达“这轮低谷太长了”的看法。可是从CCDC的数据上来看,尽管新冠病毒还在不断变异,但不同轮次之间的流行差异其实并不是特别明显,更多的可能还是大家的主观感受。还有一个类似的观察则是:年10月国庆后的私信重点是“双峰”11月的重点变成了“反弹”,现在12月是换成了“起峰。给我一种大家一直盼着大流行的感觉。
感觉部分读者在观察传染病流行趋势的时候总会忽略一个事情,那就是我国有着14亿的人口基数,在相对低谷期即便只有1%的人出现了感染那也是1400万的庞大人口,超过了很多国家的人口总和。如果如果感染比例向上又波动了0.5个百分点,那就意味着达到了2100万人。这时候若是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进行短期的流行观测,在互联网“放大器”的影响下,其实很难得到相对准确的结果。
考虑到影响新冠病毒流行的因素非常多,并不是简单地“复刻”既往/外地/外国的流行趋势,所以我的建议是,尽量不要根据短期的情况变化而轻易调动自己的情绪,要更审慎地判断可能的流行观点,频繁地焦虑对个人免疫表达并没有什么好处(《牛夫人》的留言和私信里喊新加坡“起峰”已经快15周了)。
本期的分享就先到这里,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给我私信,也可以给我发送邮件(dzdyzj@126.com)。

本期封面:Portrait of Suzanne Hudelo by Léon François Comerre (1850–1916)
欢迎大家在公众号首页给我留言,讨论和交流各种公共卫生方面的问题。另外如果大家觉得该公众号或某期分享对你有帮助,可以关注公众号或分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希望大家都能在大流行期间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坚持到大流行真正结束的时候。

淡斋达原
好心情也是免疫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