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这一年:权益类资产成新宠 固收类产品迎挑战

文摘   2025-01-01 19:51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4年以来,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调,不少储户资金流向了银行理财市场。业内人士表示,2024年是银行理财行业发展名副其实的“大年”,目前行业规模已突破30万亿元,产品吸引力不断提升。

  从收益率角度来看,2024年底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固收类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较2023年底有所下降,而混合类理财产品和权益类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则较2023年底有所上涨。
  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固收类资产的投资收益率正在变薄,因此提升权益类资产占比成为银行理财机构的共识。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对于银行理财行业去嵌套、去通道要求趋严,“拥抱波动”或成为行业2025年的发展主线。
  产品收益率有升有降
  “以前只选存款,现在的存款利率越来越低,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购买了某只中风险(R3级)的固定收益类双周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8月21日买的,本金只有5000元,现在持有收益接近60元了,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6.7%。打算等年终奖发下来后追加购买。”12月30日,北京白领小张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相较于利率持续走低的银行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12月30日,银行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约为3.34%,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约为1.88%,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约为3.47%,混合类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约为3.39%,权益类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约为6.61%。
  相较于去年同期,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与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有所下降,而混合类理财产品与权益类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则分别上涨约2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
  “2022年银行理财破净潮出现后,非银同业存款成为银行理财机构配置的重要资产。前段时间,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倡议,相当于压降了非银同业存款利率,将导致大量配置此类资产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行。”谈及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变化原因,某城商行理财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行,则是因为今年以来市场上高息资产变得愈发稀少,以及债市回调等因素。
  “银行理财机构是近年来扩张最猛的债券市场重要参与群体,配置了大量信用债。除了直接持有债券,银行理财机构还配置了大量债基,希望借助公募基金的投研能力、精细化操作等,弥补银行理财自身短板。同时,银行理财机构希望通过委外方式,减轻自身资产管理压力等。”华泰证券研报认为。
  并非所有的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率都在走低,其中部分“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率表现亮眼,给投资者带来惊喜。例如,有投资者表示,多款“红利+”理财产品(R3级)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在4%以上,超过业绩比较基准下限接近1个百分点。
  资产配置逻辑生变
  “我们有几款低波红利策略固收增强类理财产品,卖得相当不错,其中一款季开型理财产品,最近的开放购买日期是2025年1月2日,已有1800多位客户进行了预约购买,其风险等级是R2级,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接近4%。”近日,工商银行北京市丰台区某支行的客户经理告诉记者。
  在解释为何此类理财产品能够实现较高收益时,多位业内人士提到,“红利+”理财产品大多采取“固收+高股息”策略,既投债券,又投股票。债券部分,主要配置银行二级资本债和高等级信用债;权益部分,精选高股息股票,此举既有机会“低买高卖”获得资本利得,又有机会获得股息收入。
  产品收益率表现不错的“固收+”、混合类、权益类理财产品有一个共性,即加大了对权益类资产的投资力度。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表示,银行理财机构布局权益类资产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分散风险,利用股市上涨机会为客户创造更多收益,平衡整体收益率水平,减少债券市场波动对理财产品的负面影响。
  “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银行理财领域资产收益与负债成本间的匹配难度越来越大,满足客户低波稳健投资需求的难度也较大。”工银理财总裁高向阳坦言,目前,银行理财行业的产品结构不够均衡,必须积极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和投资模式创新,提升中长期限产品占比,提升含权类产品占比,调整负债来源结构、积极拓展行外渠道、优化投资策略结构、提升收益弹性等。
  “我们将逐步加大中长期限封闭式产品、定开式产品的布局力度,尤其要围绕‘固收+’理财产品探索新策略,研发与权益投资等长期投资相适应的理财产品,持续提升投研能力。大力提升中长期限、含权类产品的投资收益,真正满足理财客户多类型、多层次的财富管理需求。”高向阳说。
  2025年将“拥抱波动”
  回顾2024年,银行理财市场整体呈现“量升价稳、波动收窄”的特征。这一年,行业迎来两轮规模扩张高峰,主要源于债牛催化与存款搬家效应。从产品角度来看,银行理财行业“去存款化”趋势延续,同时权益市场升温带动含权与不含权理财产品的收益分化。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对于银行理财行业去嵌套、去通道要求趋严,无论是借道保险资管配置高息存款,还是使用信托平滑机制调节产品收益,此前行业所依赖的“低波稳健”手段面临失效。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拥抱波动”或成为银行理财行业2025年的发展主线。
  展望2025年银行理财市场,中信建投研报认为,基于监管政策、行业因素、居民偏好、理财产品收益率提高四个因素,预计2025年银行理财规模将增长15%,达到35万亿元。
  “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以及资产价格回升周期的背景下,银行理财机构资产配置中,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将下降,而公募基金和权益类资产占比会显著提升。债券类资产的占比会应时而变。预计2025年理财产品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的规模和数量将提高。”中信建投研报认为。
  “预计2025年银行理财市场规模扩张与阶段性赎回风险并存,比价效应依然是驱动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2025年银行理财机构如何在新一轮市场周期中实现“稳规模”和“稳净值”,成为业界关注的重要议题。
  温彬认为,在产品端,银行理财机构需要进一步完善多资产多策略产品体系,含权类产品和“固收+”类产品机遇值得关注。在销售端,拓宽代销渠道依然是稳规模的重要手段。在资产端,预计净值管理难度将增加,资产配置朝着多元化方向转型将迎来契机。
来源:中国证券报


NEWS


消费日报财经
消费日报财经,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权威媒体。关注报道金融证券、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等领域重大新闻。投稿、爆料邮箱:xfrbcjqmt@163.com 电话:1521006295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