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生态学家Daniel C. Laughlin结合自己 20余年的经验,撰写了致青年生态学家的一封信(Laughlin,2024),读完颇有感触,与大家分享。
在当代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亦或是信息变得容易获取的同时也对我们管理时间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面临着这个纷繁杂乱、瞬息万变的时代所带来的干扰,要进行生态学的深入工作,需要保持清晰的头脑、开放的心态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如何做?
首先,我们需要亲近大自然。诸葛亮54岁时在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里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见从古人开始,淡泊宁静的品质对于治学就已经举足轻重。当我们身处大自然,感受着山川河流的壮阔、丛林旷野的宁静、飞禽走兽的生机,我们的心灵感到一阵踏实。河水逝去而长流,四季变换而永存。或许我们也会像苏东坡一样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叹,我们在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不禁感叹自己的渺小。事实上,达尔文每天的日常活动就包括长时间散步,观察大自然的动植物和周边环境。带着一颗感激、敬畏自然心研究自然,有助于帮助我们提高生态学的思维能力。
第二,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心智。作者在信中写到,数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催生了现代生态学。我们关于自然世界的感性认识必须经得起数据的检验,因为理性不会说谎。但是,作者鼓励害怕数学的学生不应该对生态学望而却步,因为好奇心比数学能力更重要(Wilson,2013)。作者结合自己的例子,他的微积分勉强及格,第一篇研究论文也几乎没有用到统计学,但为了量化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好奇心激发了他学习使用统计编程语言来解决生态学问题的动力。可见,学习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我们通过不断学习来弥补自身不足。
第三,敢于交流与表达。没有交流的艺术终将枯,敢于阐述自己的论点,不用害怕遭到反驳,思维的碰撞帮助我们打开更宽的视野。广泛的交流可以帮助容纳吸收不同的思维,有利于找到自己思考的盲区。相比于老旧的东西,新奇的事物和观点总能激发我们想要进一步了解的渴望。众所周知,研究结论经常会遭到质疑,当我们面对编辑的无情拒稿时不必气馁,其实也意味着每个人都持有怀疑态度的权利。正所谓人无完人,完美的研究也是不存在的,只有不断改进变得更完善的研究。
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里,为了出人头地而试着放慢脚步,似乎有悖常理。但是,在旅程的长途跋涉过程中,暂停脚步,给自己一些时间去深入思考,这会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Laughlin, D. C. 2024. Letter to a Young Ecologist. The Bulletin of th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e2151.
Wilson, E. O. 2013. Letters to a Young Scientist. New York, NY: WW Norton & Company.
欢迎投递和生态学相关的科学研究、新闻消息稿件、政策动态、招聘信息。投稿请联系:ecology_records@outlook.com。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