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很多国企供应链公司讲课,很多公司领导都跟我说,院长,我们的人都不懂、缺少供应链贸易的人才,怎么办?
我回复说:
你不是缺人才,也不是不懂,是没有机制!
国企还缺人才?中国绝大部分人才都在政府和国企呢!你看政府和国企的招聘标准,985、211研究生以上学历,很多还要求本科必须是985、211毕业的。
咱不能完全说985、211毕业的人,就多么牛,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些人的学习能力一定是非常强的,要不然也考不上。
那为什么这么多985、211毕业的研究生,一到国企,都趴窝了呢?
其实,核心还是机制问题。
这个世界,人百分之九十以上能力问题,其实是意愿问题。
01
国企做的贸易,绝大部分都是充分市场竞争的业务
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到来,给贸易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之前靠信息不对称,还是挣了很多钱。
但是现在,互联网、数字化,信息越来越透明,把大家的放在了一个起跑线上,贸易商不仅仅和贸易商竞争,还和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了竞争关系,因为实体制造业的销售,也都在扁平化。
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恐慌的不仅仅是贸易商,还有制造商。
传统上,国企贸易企业做的业务大多带有垄断色彩,从事的是“两头在内”的业务,即采购方和销售方都是在集团内部。
这种业务具有天然的优势,所以企业根本不用担心业务来源,也不用担心竞争,也不用担心没有利润,因为内部结算的价格都是集团提前定好的,基本属于旱涝保收。
但是,国企贸易企业从事“两头在外”的业务,即采购方和销售方都是集团外部的企业。
这种业务在数字化时代,充分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信息越来越对称,行业越来越透明,贸易商能够赚取的利润也越来越微薄。
在这种业务模式下,国企贸易企业作为上没有资源,下没有渠道的主体,与那些上有资源、下有渠道的民企贸易商同台竞技,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关系搞定不了、风险承担不了、、、、
02
不要拿垄断业务的机制,来支撑市场化业务
不同的业务类型,需要匹配不同的组织能力,而不同的组织能力的核心在于机制。
垄断业务需要的是执行力,因为业务是垄断的,外部没有竞争,内部也没有压力,这时候企业要做的是将公司的战略意图不打折扣地执行下去,因此,需要的是“听话”的员工。
为了能够让员工“听话”,企业就需要构建一套严格的管控体系,包括各种规章制度、流程体系、监督考核等,这些制度的主要作用就是“管人”,让员工能够按照领导的要求去执行。
但是,充分市场竞争的业务,需要的却是创新力,因为业务是充分市场竞争的,不仅外部有竞争,内部也有压力,这时候企业要想获胜,就需要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不断超越竞争对手,因此,需要的是“有想法”的员工。
为了能够激发员工的“想法”,企业就需要构建一套激励体系,包括薪酬体系、绩效体系、晋升体系、创新容错机制等,这些制度的主要作用就是“激励人”,让员工能够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新,主动工作。
所以,国企贸易企业要想做好充分市场竞争的业务,就必须先转变机制,从管控型的机制转变为激励型的机制,从“管人”转变为“激励人”。
这里面的激烈,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一定是第一位的。
但是,遗憾的是,很多国企贸易企业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依然沿用着垄断业务的机制,还在想着怎么“管人”,怎么“控制风险”,怎么“压缩成本”,怎么“降本增效”。
在这种机制下,员工怎么可能有积极性?怎么可能有创新力?怎么可能做出成绩?
这种机制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国企集团是做垄断业务的,而贸易子公司是做市场化业务的,不管是国资委还是国企集团,都是拿垄断性业务的机制来支撑市场化业务。
03
企业缺的不是人才,缺的是源源不断产生人才的机制
21世纪,企业什么最重要?很多人都会说:人才!这话说的没毛病,很多企业都已经达成共识。
但是人才从哪里来呢?外部招聘,还是内部培养?为什么在其他公司很牛的人,到自己公司就不行了呢?为什么有的人在自己公司不行,自己干或者到其他公司,就又牛了呢?
是不是自己管理和机制问题呢?
很多国企贸易企业,在业务做不好的时候,往往会把责任归咎于员工,认为员工能力不行,素质不行,水平不行,所以业务才做不好。
认为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招聘到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员工。
但是,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因为员工的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环境、经历等多种因素而不断变化的。
一个员工,在某个阶段可能能力很强,但是到了另一个阶段可能能力就会下降;在一个企业可能能力很强,但是到了另一个企业可能能力就不一定强;做一项业务可能能力很强,但是做另一项业务可能能力就不一定强。
所以,企业要想发展,就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员工的能力上,而应该放在机制上,放在如何建立一套源源不断产生人才的机制上。
除了人才,其实我们应该把人才和组织能力区别开来,一个企业其实需要的是组织能力,人才是个人能力,组织是集体能力。
有人曾经问:如果把历史那么多牛逼的人放在一起,会不会更牛呢?
答案:不一定!
任正非曾说:“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04
国企的员工,绝大部分都是普通人
一说到国企员工,肯定大部分都是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这也确实是的,毕竟经受过高等教育,而且国企管理相对规范。
但,我认为,国企员工也是普通人,都是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车贷一大堆,也喜欢吃喝玩乐,这都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本性。
不管是养老还是顾小,还是房贷车贷、吃喝玩乐,都必须要有一个前提:
经济基础,也就是钱!
任正非说:“钱分好了,管理的一大半问题就解决了”、“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人才了”
最近比较火爆的企业:胖东来!
胖东来成功的核心是啥?产品质量好?服务好?
这些好,从那里来的?肯定是员工好。员工为什么这么好?为什么对待客户像上帝?
胖东来的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同类行业学习的榜样。在胖东来每天潮水般的人流里,有一类特殊群体,他们是专门组团到胖东来参观学习的。有些商家学习之后,取得了成效。
这些商家尤其学习了胖东来的利润分配方案,回去也提高了员工工资,结果营收明显上涨了。
他们明白了胖东来的道理,消费者是用脚投票的,对员工好,员工用心服务,就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与喜爱。
胖东来是怎么分配利润的呢?全网都在传这样一个数字:95%。
我也看到一个视频里于东来亲口这样说的。胖东来把95%的利润分给员工,怎么分的?就是以工资与福利的方式:高工资,高福利。
肯定有会说,人除了物质,就不能有更高的追求嘛?有的,看看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中国古代《管子·牧民》就写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这句话其实更是在讲人性,只有富足了,人才可能会提高自己的追求。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如果人的温饱问题也解决不了,有高尚的道德观念也坚持不了多久……
05
国企改革,核心是改机制
国企改革,已经喊了很多年了,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很多国企改革,都改在了表面,改在了形式上,而没有改在实质上,没有改在机制上。
什么是机制?机制就是企业效益与员工利益之间的关系,有关系就有机制,没有关系就没有机制。机制非常重要,不论什么所有制的企业,只要有好的机制,企业就能搞好。
在企业里的改革需要做的事很多,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一指就是机制,就是员工的利益。
有机制,做企业不需要神仙;没有机制,神仙也做不好企业。
这是中国建材原董事长宋志平说过的话,他写了很多书,但大部分都是跟机制有关系的,例如《共享机制》、《央企市营》。
早在清代就有分红机制。晋商在年底分配利润时,东家、账房先生和掌柜、伙计们各一份,这种分红机制催生了众多优秀晋商,如大家熟知的票号。
万华化学1979年建厂时是一个小企业,现在能够生产各种高端的化学产品,2018年净利润达到160.7亿元。
从一家地方小国企成长为现在的跨国公司,万华化学的改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员工持股,成立员工持股公司,员工在持股公司中持股,使得激励效益最大化;二是科技分红,科技创造了效益,公司拿出效益的15%奖励相关技术人员,而且一分就是5年。正因为这样,万华的创新一路领先。
归根结底,企业需要有一个好机制。尤其到了现在,企业资本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力资本变成企业最重要的资本,必须在机制上进行更大的改革。
所以,国企改革,一定要改在机制上,一定要改在实质上,只有机制变了,实质变了,国企改革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06
如何建立符合供应链贸易业务的机制呢?
国企供应链公司应该如何建立符合供应链贸易业务的机制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国资委和国企集团必须意识到机制的重要性。
国企相比民企有很大的区别,看着像是所有权很明晰,但其实没有真正的人对它负责,没有一个人说的算,都是通过制度等层层制约。
所以,国企供应链子公司机制的问题,不仅仅是国企供应链公司自己能决定的,很多时候国企集团也决定不了,都得上是到政府、国资委那里。
如果政府、国资委、国有集团意识不到这点,国企供应链子公司,瞎折腾没有用。
二、对国企集团垄断性业务和市场化业务分别考核
现在我们都在谈一行一策、一企一策,其实现在一企也不能一策,应该是不同的业务不同的策略。
一个国企企业集团,业务很多元,有的是垄断性业务,有的是市场化业务,对于这样不同的业务,不能一刀切采取一种分配考核机制,要区别对待。
三、要优化组织架构,减少层级
国企的组织架构普遍比较臃肿,层级比较多,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员工积极性不高。
最主要的是贸易业务,要求灵活度高、行情不能说每分钟都变,一天一变是有可能的,效率太慢,根本没法适应上下游企业的需求。
所以,国企应该优化组织架构,减少层级,提高决策效率,激发员工积极性。
四、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机制
很多人为什么喜欢进国企?一般都是图个稳定。因为国企不像民企一样,一般都是只进不出。
做为国企,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是对的,但是如果过度承担,就会把企业靠死,其实把员工也害了。
企业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调整战略、商业模式,不同的商业模式,其实应该匹配不同的组织和机制。
如果只能上不能下,只能进不能出,干好干坏都一个样,谁还会干好呢?
这个制度如果不打破,只能大家一起死,跟过去吃大锅饭一样。
五、破除工资总额限制,工资总额要跟着利润走。
很多政府、国资委都对国企整个集团进行工资总额限制,如果是垄断业务,这是可以的,如果是市场化业务,这就不行了。
市场化业务,个人的意愿和能力就非常重要了,如果总是拿总额限制人家,甚至工资还要和垄断性业务的兄弟单位对比,那怎么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呢?
市场化的业务,工资薪酬要跟市场化匹配、跟利润匹配,才是合理的。
六、要建立容错机制,从害怕失败转变为鼓励创新。
两头在外的贸易业务,上游预付、下游赊销、中间存在大量库存,一定会出现风险,但是这个风险,我们要进行区分,哪些风险是道德引起的、哪些是因为重大过失引起的、哪些是市场造成的。
不同风险产生的原因,责任应该是不同的,不能说出啥风险,都要人承担责任。
所以,国企供应链公司,需要建立尽职免责机制,让大家放手去干,多挣钱。怕风险,不想承担责任,啥也不干,其实也是国有资产流失。
最后推荐大家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刚刚获得了诺贝尔奖,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