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并购子公司失控怎么办?

学术   2024-08-26 19:18   上海  



据Wind数据统计,2024年一季度,中国并购市场(包含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共披露1,615起并购事件。每到年报披露季,上市公司并购子公司不配合年审工作的案例愈演愈烈,如原管理团队拒绝配合,阻挠上市公司人员进驻,拒绝提供财务信息,提起诉讼等各种形式对抗上市公司管控,最终导致上市公司失去对子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从而给上市公司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01
“控制”的认定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中,控制的概念被明确为确定子公司合并范围的基础。具体而言,如果一个公司(投资方)能够对另一个公司(被投资方)实施“控制”,那么该被投资公司就需要被“并表”,即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并同时纳入审计范围。相反,如果投资方对被投资方失去控制,即“失控”,则该子公司可以从合并财务报表中“出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的规定,“控制”的定义是: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并且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这一定义包含了三个基本构成要件:

1、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这通常意味着投资方能够决定被投资方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从中获取利益。

2、投资方因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可变回报是与被投资方业绩相关的回报,它随被投资方的业绩变动而变动。

3、投资方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这要求投资方能够实际行使其权力,对被投资方的回报产生实质性影响。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第13条中,对于控制的具体认定给出了进一步的指导。根据该条规定,如果上市公司持有子公司半数以上的表决权,或者与其他表决权持有人之间的协议能够控制半数以上表决权,那么可以推定上市公司对子公司具有控制力,除非上市公司能够提供“确凿证据”表明其不能“主导”子公司的相关活动。这一规定为控制权的认定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引。


02
子公司失控的主要原因

1、对赌承诺业绩不达标引发纠纷

在并购过程中高溢价、高对赌,子公司承诺业绩未达成,引发上市公司与子公司原股东矛盾。一方面上市公司并购可以优化商业布局,快速扩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获取战略资源,因此有较强的并购意愿。另一方面,子公司为提高估值而夸大业绩,虚增收入利润。但往往业绩勉强过线,承诺期刚过就变脸,不仅利润下滑,甚至阻挠审计工作以隐瞒真实的业绩表现,这种财务不透明行为导致上市公司利益受损,最终诉诸法律。

2、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差异

上市公司与子公司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存在差异,并购后迟迟未能有效整合,上市公司利用控股股东身份,过度干预子公司日常经营和管理工作,从而令子公司产生抵触情绪,并拒绝配合工作。

3、管控模式存在问题

上市公司仅对子公司合并报表,但人事、财务、管理、业务等权限依然交由子公司自行处理,过度分权化的管控模式,导致子公司拥有过多的自主权,最终导致子公司管理层脱离管控,拒绝执行上市公司的决策。

4、子公司内部问题

子公司内部可能存在财务不透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在并购后才暴露出来,导致上市公司无法及时了解和管控子公司运营状况。


03
“失控”的主要表现

1、拒不执行股东会决议及董事会决议

子公司在面对上市公司主导的罢免原董事/解聘原高管、任免新董事/聘任新高管、利润分配等决议时,表现出拒不执行的态度。这种现象在多个失控案例中均有所体现。

2、拒绝提供财务数据,阻挠会计师审计工作

子公司可能拒绝提供财务报表,或者虽然表面上配合审计,但在执行核心审计程序时借故拖延或置之不理,导致上市公司无法准确判断其业绩承诺实现情况。

3、不配合财务工作,切断财务系统对接

子公司可能采取“玩失踪”、阻扰财务总监工作、切断财务系统的对接,拒绝上市公司现场检查生产经营等手段,使上市公司难以掌握其实际经营情况。

4、恶意转移公司资产、资金占用等

在某些案例中,子公司可能通过确认来自客户的虚假销售收入、利用第三方主体实现资金流转等手段进行财务造假,或者存在违规对外担保的情况。

5、关键重要资料的损失

子公司可能会出现部分电脑损坏、重要资料遗失的情况,同时核心关键管理人员、员工相继离职,导致上市公司无法掌握其实际经营情况、资产状况及面临的风险等。


04
“失控”的后果

1、影响财务数据

在高承诺高溢价收购的背景下,一旦承诺业绩未完成,将可能导致上市公司大幅计提商誉减值,从而影响公司财务数据,导致股价下跌。同时也意味着预期的回报无法完成,带来投资损失的风险。此外,如将子公司出表,会导致上市公司资产和负债发生显著变化,收入和费用也同样不计入合并报表,影响利润水平。

2、声誉与公司形象受损

子公司失控不出表容易被视为上市公司管理不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这将对上市公司的声誉和形象造成打击,进而导致其股价大幅波动,引发投资者和债权人等相关利益方担忧。

3、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

子公司失控后,意味着上市公司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来应对当前危机,这将加重其管理负担和运营成本。

4、非标审计报告

子公司整体重要性水平超出一定标准,可能导致会计师事务所无法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而出具非标审计报告,引发退市风险警示,严重者可能导致终止上市。

5、引发监管关注

可能面临交易所纪律处分,如公开谴责等。严重的可能引起证监会立案调查。

6、诉讼索赔

因审计非标报告,退市风险警示,造成股价大幅下滑,引起投资者诉讼索赔。



05
采取对策

1、行使股东权力,通过委派董事、监事,举荐高级管理人员、关键人员的权利,通过该等人员对子公司加以实际管理,进一步控制子公司。

2、并购后应及时督促子公司及时移交公章、财务章、经营证照、账册凭证等,避免子公司原股东继续以公司名义开展活动;也可通过印章证照补办、登记变更等措施保护股东权利。在子公司失控期间,任何人未经上市公司同意使用印玺证照,上市公司均不予以承认。

3、若并购时有业绩承诺且未完成,要及时采取措施要求业绩承诺方承担业绩补偿责任,维护上市公司及投资者的利益,子公司原股东单方面解除业绩承诺协议,应进行起诉。

4、对于原股东、管理层采取一些失控手段较为激烈的,涉嫌职务侵占、诈骗等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以保障子公司资金资产安全。

5、在子公司失控的案例中,往往利益纠葛十分复杂,如短期难以解决,必要时可以通过谈判和解,避免之后出现更严重的损失。

此外,子公司“失控”过程中,需要注意及时与监管机构、交易所保持沟通,对监管意见积极配合,争取监管机构、交易所的理解和支持。


结 论


当前,"失控"现象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了监管层严密观察和严格监管的焦点。因此,上市公司一旦发现其子公司存在潜在的"失控"风险,必须深思熟虑并谨慎制定应对策略。在此过程中及时采取措施,通过专业手段及时排除隐患,努力减少或避免对上市公司日常运营、股价稳定、年度审计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不良影响。即便最终不得不采取将子公司“出表”的措施,上市公司及其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也应确保在此过程中已尽到勤勉尽责的义务,积极维护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



转自:深证大观

文章来源网络,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如果您认为我们有问题,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修改或删除。谢谢!


好文章,“在看”,"点赞”二连击

锐思商学
锐思商学官方订阅号,旨在为内控内审人员传递权威的内控、内审、风险管理等知识和经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