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过的事,就是你的人生格局

文化   2024-11-14 21:00   安徽  

每晚一卷书(JYXZ89896)——每天读一点好书,5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每晚一卷书”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主播亚楠朗读音频


作者:每晚Leyla

来源:每晚一卷书原创 



有人说,林徽因是被世人误解最深的民国奇女子。

提起她,世人想到的要么是和徐志摩、金岳霖之间的感情纠葛,要么是和冰心之间的恩怨纠纷。

殊不知,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她亦是中国建筑领域最耀眼的存在。

2007年,作家张清平用细腻详实的笔触,写下这本《林徽因传》。

翻开此书,拨开历史尘烟,你会看到一位志存高远的建筑大家、一位足堪民国风骨的林先生。

她曾参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她曾和丈夫奔走在穷乡僻壤,共同梳理起中国建筑发展的脉络。

她的一生,经历了漫长的战乱、困厄,遭受了无数的扭曲、嘲笑。

面对外界的流言,林徽因始终保持宠辱不惊的风范。

而我在读了三遍《林徽因传》后才明白,她这般豁达的心境,皆来自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见的事。

那些岁月沉淀下的经历,都化成了她此生最美的风景。


1

读过的书,拯救你的灵魂


1904年,林徽因出生在浙江杭州,一个书香世家。

她的父亲林长民是清末有名的大才子,母亲何雪媛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传统妇人。

书中讲到,林徽因的父母在结婚之后,虽生儿育女,但精神层面却相差甚远。

林长民希望妻子能多读书,和自己交流,但何雪媛既不喜好诗书,性格还暴躁执拗。

就这样,林长民对妻子越来越疏远。

在林长民娶了一房小妾之后,何雪媛从此就被遗忘在冷僻的后院,常常以泪洗面。

林徽因偶尔去前院找二娘所生的弟弟妹妹玩,回来就会被母亲狠狠数落半日。

面对父母不甚和谐的关系,林徽因曾经倍感痛苦:

“我爱父亲,却恨他对母亲无情;我爱母亲,却恨她不争气。”

在那些阴郁的时光里,真正救赎她的,是书籍。

当时,姑姑林泽民眼见林徽因郁郁寡欢,便开始教她读书识字。

书中的一字一句,让林徽因如遇甘霖。

她如饥似渴地阅读,家中的争端和童年的阴影逐渐在书海中淡去。

读书,不仅增长了林徽因的知识,也拯救了她的内心。

她开始理解父母各自的不易,也逐渐接受自己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后来,每当林徽因陷入人生困境的时候,她就全然钻进书海中,让自己沉静下来面对生活的考验。

1940年,林徽因远赴四川考察建筑,旧疾发作导致卧床不起,是书本给了她战胜病魔的勇气;

时隔一年,弟弟林恒在空战中壮烈殉国,林徽因悲痛欲绝,又是书本给了她坦然面对离别的心境。

那些孤独无助的岁月里,她研究《汉史》,读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欣赏米开朗琪罗的创作……最终捱过低谷,迎来了柳暗花明。

有人说:

不读书的人,内心是贫瘠的,这种人只要一经历低谷,就会犹如风中的麦子,一吹就倒;

而善读书的人,他们的精神世界就像一棵屹立的树,在绝境中也能开出一朵素雅的花。

当你读过的书越多,你的内心就会越发坚韧。


你会逐渐看淡生活的苦辣酸甜,坦然接受生命中的黯淡与荣光。

那些人生中的风云变幻,都会在浩瀚的书海中变得云淡风轻。

那些日常的庸碌琐碎、人情繁杂,都会在知识的世界中变得渺不足道。

渐渐地,你会从心底生出无限的力量与生机,哪怕生活再难也不足为惧。

书中未必会有颜如玉,但一定会有更好的自己。


2

行过的路,打开你的眼界


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是读有字之书,那么行路,就是读无字之书。

山川湖畔、密林村庄,都是大自然笔下浑厚沉重的知识。

当你走过的路越多,见过的世面越广大,眼界与格局也就越发宽阔。

《林徽因传》中讲过一个细节。

1920年,父亲林长民出访欧洲考察民情,特意带上了16岁的林徽因。

出发前夕,父亲写信告诉女儿:

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这般谆谆教诲,不仅点拨了当时的林徽因,更贯穿了她余生的每一个阶段。


1931年,梁思成、林徽因已经结为夫妻,他们想要弄清中国古建筑的流变,并撰写成书。

于是,在那个乱世里,他们如行者般,寂寞地穿行在山林、庙堂和村庄之中。

去往昆明路上,没有任何交通工具,他们就在土匪横行、野兽出没的荒山野岭中徒步穿行。

去往山西路上,一路蝙蝠盘踞,险象环生,他们步步为营,才见到佛光寺真容。

考察的8年时间里,他们风餐露宿,走过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终于编撰出巨著《中国建筑史》。

面对一路的艰辛,林徽因曾被“食宿之处的肮脏和臭气弄得毛骨悚然,心灰意懒”。

可一旦发现精美奇特的构造,立马又被“艺术和人文景色的设计和色彩所倾倒”。

彼时外界还在流传徐志摩和她的感情纠葛。

但是林徽因心中,只有“阳光下的原野山峦”,和“被遗忘下深山僻壤中的古代建筑。”

那些无谓的流言纷扰,不曾在她心中留下半分痕迹。

就像书中说的:“小山村里的生命和人群,像一扇窗子,把她和外面的世界隔离了开来。”

诗人北岛写道:“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当你阅过山河之大、湖海之深,你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所在的世界是那么狭小;

曾经以为了不得的事情,在天地的衬托下不过是一粒尘埃。

万丈高山,千里荒原。

真正领略过它们的风光后,你的人生就会少一分拘泥,多一分洒脱。


3

遇过的事,拓宽你的格局


恒愚法师说:“人生阅尽秋云厚,世事经多蜀道平。”

人的一生,经历的事情越多,看得就越通透;承受的困难越大,格局就越高远。

《林徽因传》中,记录过这样一段往事。

卢沟桥事件爆发后,林徽因一家流亡到四川南部的古镇李庄。

他们找到一间破旧的农舍落脚,那里阴暗、潮湿,顶上的席棚常有蛇鼠出没。

战争带来的通货膨胀,导致全家经济拮据,他们只能靠变卖衣服、手表来度日。

为了维持生计,林徽因每天走很远的路,去云南大学教英文,一个月薪资不过40多元法币。

而那个时候,在黑市上买一个皮尺,就要花掉三十多元法币。

长期窘困的生活环境,让林徽因肺病复发,身体状况急转直下。

彼时,她的美国好友费慰梅,了解到他们的处境。

于是她多次写信,劝林徽因夫妇去美国接受治疗。

面对朋友的善意,林徽因拒绝了:

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们不能离开她,假如我们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们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后来,日军占领贵州都匀,李庄的上空也时常有敌机呼啸而过。


年幼的儿子梁从诫看到空中的浓烟,担忧地问母亲:“日本人要是打进四川,你们怎么办?”

林徽因淡淡地说:“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多年后,梁从诫回忆起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当时看着妈妈,觉得她好像不再是那个熟悉的妈妈了,而是变成了另外一个人。面对死亡,那样超脱。”

是啊,在世人眼中,林徽因仿佛永远只是那个只知吟风诵柳、谈情说爱的闺阁女子。

但事实上,她的一生经历了几多风雨,苦难和遭遇从未饶过她。

可不论境遇多么艰难,她也不曾抱怨,不曾言弃。

那柔弱的外表下,实则暗藏着坚毅和顽强;

那从容的姿态里,其实掩映着心胸和格局。

经历多了就会明白:生命中的那些狂风暴雨、起落浮沉不过都是来渡你的。

它们教会你忍耐,教会你反抗,教会你迎难而上,教会你无论何时都明辨大义与真理。

泰戈尔说过,经历过地狱般的磨难,才能炼出创造天堂般的力量。

说到底,人生所有的成长,都是在一路荆棘中历练得来的。

遇过的艰难、咬牙扛过的挫折,都撑大了你的格局,并化作你前行路上的养分。

最终,帮助你褪去柔弱的外壳,锻造出对抗命运的钢筋铁骨。



1955年,在林徽因逝世后的追悼会上,金岳霖曾经写下一幅著名的挽联: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纵观林徽因的一生,就像千寻瀑布那样飞扬绵长、令人惊艳。

命运曾经给她冷眼和嘲笑,她却用满腹的才华和从容的胸襟,将生活过成了诗。

未来,若你有迷茫困顿、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就去看看《林徽因传》吧。

你会发现,生活纵有百般滋味,都可用一颗广阔的心去面对。

点亮在看,余生多读书、多行路、多遇事。

相信经历过的时光、阅读过的知识,终将赐予你力量,帮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 End -


本文系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原创,腹有诗书气自华,再忙也别忘记给自己充电,欢迎关注每晚一卷书。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哦 

每晚一卷书
每晚悦读,不辜负每一个阅读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