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提出可以与中国和解,但前提是“希望中国能做出改变”

文摘   科技   2024-11-20 08:37   上海  

近日,关于立陶宛政府试图修复与中国关系的新闻再次引发关注。自从立陶宛因为设立所谓“台湾代表处”与中国大陆关系恶化以来,两国外交已陷入冰点长达两年多。

在此期间,立陶宛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对华出口,因中国制裁而遭受重创,国内经济发展更是受到多重挑战。如今,立陶宛新政府频频释放和解信号,但却附加了“希望中国能先做出改变”的条件。

01

立陶宛的新“和解”立场

立陶宛新总理帕卢茨卡斯上任后,表示希望缓解立陶宛在台湾问题上的外交困境,甚至声称要恢复与中国的全面外交关系。这一表态曾被外界视为可能是立陶宛向中国妥协的重要信号。然而,帕卢茨卡斯随后的一系列发言,却让这一“和解”看起来更像是一场外交上的“空转”。

帕卢茨卡斯明确表示,他不会“跪下乞求中国”,并强调立陶宛不会对台湾代表处问题进行任何改变。这种言辞实际上将球踢给了中方,试图暗示修复关系的主动权在中国手中。

社会民主党成员柳陶拉斯·古金斯卡斯更是直言,“为什么要对中国做出任何妥协?”这体现了立陶宛内部依然存在顽固的反华情绪和对中国态度上的矛盾心态。他们一边表示希望恢复关系,一边又在言辞上展现出“高姿态”,显然并未拿出诚意。

02

立陶宛的经济困境

不可否认,立陶宛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的代价是沉重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重要的贸易伙伴,市场潜力巨大。对中国的制裁,导致立陶宛在中欧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显著下降。

立陶宛与中国的关系恶化后,出口遭受打击,而立陶宛政府曾一度寄希望于欧盟的支持。然而,事实证明,欧盟的“撑腰”更多停留在口头上,并未给立陶宛的经济提供实质性帮助。

欧盟的这种“说而不做”让立陶宛陷入了更加尴尬的境地:既失去了中国这个潜在市场,又没能从盟友那里得到实际的补偿。

如今,面对不断恶化的经济状况,立陶宛不得不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然而,问题在于他们的解决方案依然显得脱离现实,甚至可以说是自相矛盾。

03

中国为何不会“先改变”

从中方的角度来看,立陶宛在台湾问题上的行为直接触碰了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一直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外建交和发展的基础。立陶宛冒险设立所谓的“台湾代表处”,不仅违反了中立建交时的承诺,更被中方视为对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挑战。

此外,中国对立陶宛的制裁并未对中方整体经济产生明显影响。从中国的角度,失去立陶宛这样的贸易伙伴,对中国庞大的经济体系而言几乎是“无关痛痒”。而立陶宛却因中方制裁面临出口困境和经济下行,这种“谁更着急”的现实已经非常明显。

更重要的是,中方在外交上一向注重原则性,难以容忍其他国家“得寸进尺”。立陶宛如今希望中国先做出改变,实际上是在期待一种不对等的妥协,这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外交逻辑。

04

俄乌冲突中的“骑墙”心态

值得一提的是,俄乌冲突也成为立陶宛在处理中立关系时的重要考量。立陶宛一些政客认为,如果此时调整对华立场,可能会被国内质疑为“向俄罗斯靠拢”。因此,他们选择了继续“骑墙观望”,试图在外交上左右逢源。

另外,立陶宛内部还有一些人寄希望于特朗普可能重新上台,认为届时国际形势或许会有所改变。然而,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寄予厚望的行为,不仅暴露了立陶宛在外交战略上的迷茫,也显示出他们缺乏有效应对当前局势的解决方案。

05

和解的前提是诚意

从种种迹象来看,立陶宛现阶段所谓的“和解信号”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表态,并未真正触及问题的核心。要想真正修复与中国的关系,立陶宛需要认清现实,拿出诚意,采取实际行动。例如,取消所谓的“台湾代表处”,明确承诺遵守“一个中国”原则,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否则,指望中国在没有任何让步的情况下主动改变,显然是缘木求鱼。不仅如此,这种态度还可能进一步加深中方对立陶宛的负面印象,令两国关系的修复变得更加困难。

猎说
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找寻工作中的乐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