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是“打”是“和”?关键时刻,美在华拿下巨额订单,属实没想到
文摘
科技
2024-11-18 17:02
上海
中美关系向来是全球关注的焦点,无论是贸易摩擦还是合作共赢,总能掀起舆论热潮。而就在最近,美国企业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签下了价值7.11亿美元的农产品订单,让许多人感到意外。要知道,特朗普在大选中再次跃上风口浪尖,提出的“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论调,又让人对未来的中美经贸合作感到忧虑。那么,中美到底是“打”还是“和”?据报道,在为期六天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31家美国企业与中国买家签下了价值7.11亿美元的农产品合同。这其中,大豆、高粱等产品占据重要位置。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就指出,农业合作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双边经济互补的体现,也是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柱。这一成绩的背后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美国农产品对中国的市场依赖。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旺盛,而美国则是供应方的重要角色。二是中美经贸的互补性。中国市场广阔、消费升级,而美国在技术和资源领域具有优势,这种天然的互补关系在贸易中不断显现。特朗普在竞选期间提出可能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高达60%的关税,比他第一任期内的“7.5%至25%”显得更为强硬。如果这一政策落地,不仅会对中国出口企业造成冲击,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同样难以独善其身。正如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总裁方大为所说,关税更多是一种政治姿态,其经济效果有限。事实上,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打以来,美国的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农产品出口商也因失去市场份额而苦不堪言。尽管如此,特朗普并非不可谈判的对手。他在第一任期内就表现出对“交易”的偏爱。正如分析人士指出的那样,如果特朗普连任,他可能会试图通过谈判达成一些对美国有利的协议。除了高调的关税政策,美国近年来一直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不少企业开始将工厂迁往东南亚,试图分散风险。东南亚工业园开发者也早早嗅到商机,正在加紧筹备土地、增设中文翻译,以吸引更多企业。然而,产业转移并非一蹴而就。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庞大的市场以及高效的基础设施,这些优势短期内难以替代。即使一些企业转移了生产线,它们仍需依赖中国的供应链。从关税到产业转移,从贸易博弈到农业合作,中美关系始终在“打”与“和”之间寻找平衡。特朗普若回归,他的强硬姿态或许会加剧摩擦,但美国企业抢滩中国市场的现实却表明,合作依然是主旋律。中美经贸关系的未来仍然复杂且多变,但正如农产品订单所示,无论形势多么紧张,双方都很难真正脱钩。因为经济的深度依存使得“打”只是表面现象,“和”才是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