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情绪崩溃前拉自己一把?

文摘   健康   2024-11-29 16:00   四川  
今天想要跟大家聊一聊“情绪”这个话题

相信很多朋友都经历过情绪崩溃的时刻,可能是突然绷不住的号啕大哭,也可能是突然爆发的歇斯底里

情绪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拉都拉不住,任由负面的感觉将我们吞没,很长时间都难以平复。

还有一种情绪崩溃的体验,说崩溃可能不太确切,因为我们内心的情感波动好像没有那么明显,但是眼泪就像失禁了一样,不停的流啊流

情绪是我们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压抑情绪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但是频繁的体验负面情绪又会备受困扰,不但自己开心不起来,还会波及身边的人,影响社交关系。

今天这篇推文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情绪的产生机制,了解了产生机制我们就能知道如何应对不良情绪,在情绪崩溃前拉自己一把。

这也是我在做心理咨询时会给来访者做的第一个心理教育。接下来我会通过更新“分享心理学”这个系列,教大家一些超实用的心理技能~

PART

01
认识内心世界的最小活动单元

我很喜欢《理智胜过情感》这本书里的“五点模型”,这个模型能很好的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

如图所示,我们的内心世界主要受到环境/情境、思维、生理表现、情绪、行为这五大因素的影响,它们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使我们拥有不同的感受。

环境/情境作为外部因素,常常不受我们控制,很难改变,但我们都知道换个环境有时候就会改变心情,比如离开一家让人内耗的公司。

圆圈里面的思维(想法/认知过程)、感受(情绪、生理表现)和行为,就是直接作用于我们自身,构成我们内心世界的最小活动单元

我们把它称之为:认知三角

认知三角被我们的大脑牢牢掌控,我们会因为不同的想法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及生理表现,又会在情绪的带动下做出不同的行为

打个比方,工作群里有一个新的工作任务落到了小甲和小乙头上(情境)。

小甲:看到新工作就头疼、皱眉(生理表现),我怎么刚忙完就来活啊,不能让人喘口气么(想法)?生气和焦虑涌上心头(情绪),把键盘敲的哐哐响,回复1,根本不想点开看是什么任务(行为)。

小乙:看到有新任务就进入了专注模式(生理表现),我看看又有什么新挑战要交给我来搞定(想法),带着好奇(情绪),点开任务详情,发现是公司的核心项目(行为),老板很信任我呀(想法),充满激动(情绪),回复收到,保证完成任务(行为)。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到我们内心的小剧场是如何演绎的,不难猜想小甲和小乙之后的工作状态。

我们的思维、感受、行为是一根绳上的蚂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改变其中的任何一环都会引起连锁反应。
PART

02
情绪因想法变化而变化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遇到过“误会”这种情况,前一秒还在因为对方的问题而生气,后一秒却因为对方的解释而释怀。

还是用上面的小剧场,老板先是看到了小甲回复的1,然后看到了小乙回复的收到,保证完成任务。

老板甲:小甲在敷衍我!不想干就直说,什么态度啊?亏我这么信任他给他委以重任(想法)!非常生气(情绪)!让小甲来办公室(行为)。

老板乙:都回复了就行(想法)。保持平静(情绪)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行为)。

老板丙:小甲这是有情绪么?是不是最近给他的工作任务太重了(想法)?有点担心(情绪),叫小甲来办公室聊聊(行为)。

同样的情境,甲乙丙三位老板表现出来的是三种完全不一样的状态。

老板甲和老板丙都叫小甲去了办公室,老板甲和小甲吵了起来;老板丙对小甲的关心让小甲很感动,小甲在心里默默决定要好好完成这项任务。

是什么影响了甲乙丙三位老板的情绪及行为呢?相信大家不难看出,是“想法”

我们的思维(想法/认知过程)决定了我们的感受(情绪、生理表现)和行为,而我们的行为又会进一步强化我们的思维。

老板甲和小甲只会形成嫌隙更深的恶性循环,而老板丙和小甲却因为这件事情的机遇加深了两人的合作关系,形成了正向循环,公司业务越做越好。
PART

03
记得问自己:我在想什么?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形成相对固定的认知模式,对特定的触发事件格外敏感。大到对人的感觉,小到对“回复1”的理解。

那么当我们遇到触发我们特定情绪,比如“愤怒”的情境时应该怎么办呢?

答案就是:立刻问自己“我现在脑海里在想什么?”

关注想法的好处之一:给我们的愤怒爆发留出了缓冲时间。让我们可以在情绪崩溃前拉自己一把。

关注想法的好处之二:让我们可以看见自己,能用理智去分析我们的想法是不是合理的,甚至是不是事实。

我们的想法有时候非但不合理,甚至根本不是事实,只是我们虚构出来的假象。

比如小甲想到:老板叫我去办公室肯定是要找我茬!这有可能是事实却也有可能不是。

通过改变我们的想法,我们会为自己的认知修建一条适应性更强,设计更合理的新路,从而改变我们原有的认知模式。

当小甲意识到“老板叫我去办公室肯定是要找我茬!”这个想法只是他虚构的灾难化假象,不一定是事实后,他的情绪从生气变成了紧张,他开始好奇老板叫他去办公室的目的是什么,带着一丝忐忑而不是怒气去了老板办公室。

老板的行为是小甲不能控制的,但小甲的态度并没有激化矛盾,于是两人坐下来好好谈了谈,把问题解决了,这是最现实的结果。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误会”也是这样产生的,因为我们歪曲的想法导致我们错误的理解了对方的行为。
如果小甲怒气冲冲进了老板丙的办公室,最终发现老板丙其实是在关心他,而不是责备他,误会解开的同时,小甲意识到是自己恶意揣测了老板,内心不免会产生自责情绪。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避免“误会”的产生呢?
SUMMARY
我们生活中有太多情境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而我们下意识的反应都是没有经过大脑深思熟虑就产生的条件反射式回应
实现情绪自由的前提是:我们知道我们为什么产生了这样的情绪,不会因为情绪导致的行为而追悔莫及
记得时刻提醒自己:要在情绪崩溃前拉自己一把,问问自己“我在想什么?”
如果你还有其他方面的情绪困扰,欢迎后台私信我,多巴胺收集器致力于将快乐传递给每一位不开心的朋友~


生活虽然苦,但快乐很甜呀~
DA_collector

多巴胺收集器
生活虽然苦,但快乐很甜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