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书籍,分享阅读的心情,分享成长的收获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李兰妮的书,中间停顿了很多次,有许多地方发人深省。
作为一名轻躁狂重抑郁的患者,作者详细描述了自己发病时的感受,住院治疗时的感受,以及周边病人的日常生活与所见所闻。
如果不是作者作为“卧底”进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看到这些,可能很多人都不会真正的了解精神病院,都会不自觉的认为,只有“疯了”才会去住精神病医院。
这本书里有故事、有科普,还有国内精神病治疗的发展历史,作者的贴心与细腻,足以帮助人们窥见中国的精神病治疗,帮助大家从更多的视角,更全面的看待精神病医院以及精神病疗法。
从我的感觉以及周边朋友的讨论之声来看,我觉得相比较父母辈,我们这一辈对心理方面的问题还是能够正视一些了。大家会讨论、交流,甚至会给出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或去医院看看这样的建议。
明星或学生因抑郁症自杀的新闻总是能够触动到大家的神经,让抑郁症会导致自杀,并且自杀率很高这件事进入到了大众的视野。必须肯定现在的公众媒体以及各大自媒体平台对心理问题方面的宣传报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好的一面是大家可以看到的,我只想说说我身边的情况。
大家知道心理咨询与治疗,但是想要选择阻挠仍然很多,比如:
怕别人异样的眼光,怕被别人区别对待。虽然现在大家对心理问题的认知已经有了提升,但是这种排斥却埋藏在潜意识里,很多人很难跨出这一步。嘴上表示认可理解,但真到自己头上,还是会在意。而且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在男性身上。
高昂的费用,不管是心理咨询还是药物治疗。虽说心理咨询最便宜的有200元1小时的,但是心理咨询只要开始,最短的都是需要4-5次,大家对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深怕钱给出去了没有效果。所以现在网上开始流行心理倾听师,用更少的钱寻求帮助,完全不见面的沟通,效果如何不得而知。
再说药物,据身边有在服用精神类药物的朋友说,精神类的药品还是很贵的,要吃进口的就没办法报销,每次去医院复查开药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不到万不得已,自己真的承受不了,或者家人承受不了的时候,很少有人主动寻求正规渠道帮助。
只能说任重而道远,心理咨询与精神治疗的普及,国家的医保支持,社区社工的基础帮扶...都是需要直面的问题,能不能跟上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的节奏很重要。
不得不说,“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个是有历史依据的,那么多艺术大师、哲学大师都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正常人是不是在封闭精神“病毒”的同时,也压制住了体内天赋的“洪荒之力”...
遗传因素不可避免,但如果能激发潜能并合理开发利用,还真不好说未来有家族遗传精神病史的人会不会因此成为新一代天才。
反观另一类成因导致的心理问题可能就没这么幸运了...
家庭、社会环境因素,书里作者描述了身边病友的生活情况,你能明显感觉到:这些孩子生病,多半跟家庭有关...当然也不止孩子,还有各类崩溃的母亲...
家庭压力,父母子女分离困难,中国固有的传统认知要求孩子要听父母的话,长大了要孝顺父母,于是父母理所当然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和理想生活,以此来获得满足。
孩子始终无法离开父母做到真正的独立。文中的孩子们有光鲜的学历和工作,却因为心理问题不得不入院治疗,而父母们的眼睛永远看到的都是我的孩子多么优秀,看不到孩子优秀背后虚无的躯壳...撒谎请假治病,想着治好了万事大吉。
更有甚者,孩子在大学里把脏衣服寄回家洗,母亲也欣然接受,认为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就够了,其他什么都不用管...可是真的是这样么?孩子不用生活么?孩子有自己的生活么?还是只是父母的面子机器?
精神治疗药物及疗法
虽说现在的药物已经改进了很多,但是这个真的因人而异。我的朋友们都表示自己吃了药在情绪情感方面有所缓解,但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比如恶心没胃口、全身出冷汗、失眠心悸等。书里作者的副作用,尤其是过敏反应更是达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程度。
担心和害怕是必然的,但是该吃药的还是要遵医嘱吃药,只是这些副作用一定要被正视,严重的话需要换药,一定不要强撑。
之前上心理学课程时老师也讲过这个问题,她有段时间出现了抑郁症状,尝试了几种药物,最终找到了与自己适配的药,副作用几乎感受不到,效果还很好。
说到疗效,仪器治疗效果一样因人而异。
作者在书里提到了尝试做电休克,还做了经颅磁治疗等,她觉得这些对治疗她的重度抑郁和思维奔逸方面效果不是很明显,但是有些木僵症状的病友做了电休克后有了明显的好转,很快就能出院了。
好医院各大科室挂号都难,不仅限于心理或精神科,但是针对有心理问题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来说,住院难真的是不可小觑的问题。
从作者的描述中就能知道一铺难求的困境,不找关系甚至住不到院。病房里床位加到不能再加,楼道里的陪护床支了又支,以前是这样,现在也依然是。
听一个朋友讲过,她妈妈双向发作急需入院治疗,但当时她跑遍了各大医院,均没有床位,最后没办法找了一家私营的住了一段时间,用她的话说,就是给自己争取一些时间缓一口气,要不然她也要崩溃了。
能住进去的,真的都算是幸运的,还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住不进去的大部分患者和家人,依旧水深火热、备受煎熬...与身体上的疼痛不同,心理上的折磨更是拉垮一家人的利器。
那有没有其他可以缓解的办法呢?也许有,比如心理咨询,但是很多人是分不清二者的区别的,发现自己或家人出现了问题,通常第一时间是去医院挂号。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都是心理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是存在现实问题或心理困扰的正常人,一般着重处理的是情绪不佳、人际交往等问题。心理治疗主要针对患有心理障碍的人群,如神经症、人格障碍、康复中的精神病人等。
心理咨询可以由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来实施,心理治疗需要由在临床心理科工作或者精神科工作的医师来实施。
如果你或者家人能识别出自己出现了问题(有自知力)可以先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心理咨询的心理评估过程会先帮你判断心理咨询能否解决你的问题,是否需要就医或药物介入,给出专业的评估意见。
但如果我是精神病人,看了这本书内心对住院多少还是会有点抵触,不过对精神病院的恐惧心理大大降低了。大家千万不要受影视剧作品的影响不敢就医住院,有病就要及时治疗,精神心理疾病对自己和家人的伤害一样巨大。
如果我是精神病人,在选择心理咨询上面其实也会犹豫,一是因为价格,好的咨询师更贵但可能咨询周期短,便宜的咨询师可能因为效果不佳而导致咨询周期变长,反而不如直接选择更贵更专业的咨询师。
另一个就是疗法,短程心理咨询的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在4-7次见效,但是在《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一书中让我看到了认知行为疗法的另一面,没有长程陪伴的治疗,短期的方法灌输真的能够转变来访思路,帮助来访者解决长期问题么?
我确实会陷入深深的纠结。
而现在我要想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就必须考虑清楚这些问题,也必须面对新手咨询师会遇到的被质疑、不被选择、经验不够等问题,然后努力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争取让来访在新手咨询师身上也能感受到效果,迅速成长起来。
我很惊喜的是,作者在书中居然提到了《最好的告别》里面的三种医生,我在阅读《最好的告别》时也曾被阿图·葛文德的这一总结所震惊:
家长型:这是最古老也是最传统的医生类型。这种医生就像家长一样,认为自己是权威,病人只要听自己的就好了。
资讯型:这种医生和家长型医生正好相反,他会告诉病人事实和数据,然后让病人来决定。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一种“零售型”关系。
解释型:这种医生会询问病人,什么最重要,最关心什么,最担心什么等等。了解病人的答案后,他会向病人介绍药物,并告诉病人哪一种最能够帮助TA实现优先目标。
我们在医院多见家长型和资讯型医生,常常不是有种被打发走的感觉,就是有种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无力感,却很少遇到能够耐心解释的医生,愿意站在我们的角度看到我们的焦虑,帮我分析如何平衡利弊。
那么心理咨询师或者社会工作者是不是可以完美的充当解释型医生的角色呢?
我认为完全可以!
他们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真正了解来访或病人的诉求,并且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和温暖,向他们解释清楚他们遇到的问题以及可以有的解决方案,从而帮助他们做出选择,实现优先目标。
成为这样的心理咨询师或者社会工作者也正是我的目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