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PUA更可怕!为什么我们身边的「NPD」越来越多?

职场   2024-11-14 20:03   云南  

这是粥左罗的第 5299 期分享


作者 l 寒冰  编辑 l 风雀 娜娜

来源 l 简单心理(ID:jdxl2000)

分享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涨价倒计时4天!
预约顶峰会招募专场直播别错过🙆
点进去后,可以预约所有直播,每天免费听课



最近《再见爱人》第四季热播,杨子出场就被全网热评为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并上了热搜。


 杨子作为 NPD 的证据(以自我为中心、打压他人的言论)在网上流传

另一档热门综艺《花儿与少年6》中,周雨彤因为言行也被「诊断为」NPD。


作为一位心理编辑,不禁感慨这些年的心理学科普确实有成效,心理学名词已经出现在流行文化中,并成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会使用的词汇。


但于此同时,不免又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儿。


这两年,NPD一词出现在大众眼中的频率非常高。豆瓣「自恋型人格障碍」小组中,最多的帖子是描述一些特征,让大家帮忙鉴定是否为NPD。


一时间,好像每个人身边都围绕着一些NPD。


事实上,NPD 是一种人格障碍,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 1980 年就被纳入《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


NPD的诊断标准也是非常严格的,一般只有精神科医生有诊断资格。一位精神科医生告诉我:在临床上,她们也会很谨慎使用人格障碍给患者下诊断,18 岁以下不允许给这类诊断。


Ethan Watters 是一位美国研究跨文化心理学的科普记者,他在《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中曾提到:


「当一个民族文化在经历社会上广泛的焦虑和冲突时,特别容易被新的心理概念乘虚而入。我们对心理疾病的看法会反映我们自身重视什么,恐惧什么。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试着讨论下 NPD 泛滥背后的痛苦与恐惧。




01

给人带来痛苦的自恋者很多

但不一定都是NPD



NPD 是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的缩写,全称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核心概念就是「自恋」。


「自恋」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是评估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之一。


刚出生的婴儿处在「全能自恋」的状态中,一哭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喂奶、安抚),就像一个「国王」,他们分不清自我和他人的区别,认为「我」就是整个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承受一些「恰到好处的挫折」(理想化父母的逐步、可容忍、阶段性的幻灭),幼儿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同时发现自己以外的他者,并知道世界和他者并不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


当然,需要养育者在初期给予婴儿足够的爱与关注(建立起好的客体关系),才能逐渐完成这个心理发展过程,如果这个过程受阻,人们的心理可能就卡在了某个阶段(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自恋)。


从健康的自恋到自恋型人格障碍间就像一道光谱,有巨大的跨度,不同的人按照心理健康程度分布在不同的自恋区域(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有自恋倾向,只是严重程度不同罢了)。


 《华尔街之狼》
比如,高自恋倾向的人,常常会有这样一些特质:

认为自己是更特别的(这种特别往往来自于养育者的高期待);

缺少较为稳固的「自体」,常常在自大和自卑两端摇摆;

可能将伴侣当作使自己感觉良好的「工具」,很难看到对方真实的情感和需求。

很难发自内心地表达感谢与道歉,对自己是有需求的人会感到羞耻;

习惯于认同人格当中自认为强大、独立的部分,而拒绝承认脆弱、有情感需求的部分。

你可能发现了,大多数人都在其中能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困扰,但并不严重妨碍我们的日常生活。


只有当自恋特征发展为非适应性,阻碍了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并严重损害了个体的健康心理能力及和他人的关系时(比如总是利用和操纵他人等等),它才会变成一种人格障碍。


并且需要同时满足多种诊断标准中的表现,只有少部分人会患病(美国可参考的患病率估计在 0%到 6.2% 之间)。

因此,给人带来痛苦的自恋者很多,但不一定都是 NPD。




02

  为什么NPD诊断变成了一种流行?



作为研究跨文化心理学的科普记者,Ethan Watters 很关注各个国家和地区某类心理学概念的流行。

在他看来,「心理疾病的症状,好像天空里划过的闪电,是某个特定地方、特定年代文化和信念的产物。」

而近年来 NPD 等心理标签的盛行,可能和下面这些因素有关:

1.集体文化中对「自我中心」的负面看法

中国社会有强调集体主义和谦逊美德的文化价值观,在这种背景下,自我中心往往被视为负面的特质,自恋行为会显得尤为刺眼。

这导致了人们在遇到不符合社交期待、显得过于「自我」的人时,更容易看不顺眼,倾向于将他们的行为与人格障碍相联系。

因此,NPD 成为一种方便的标签,用来批判那些在行为上偏离集体价值观的人。

2. 标签化与过度诊断

在现代信息化的背景下,心理学术语变得越来越普及,人们更频繁地接触到心理健康话题。然而,互联网上心理学知识的传播并不都是全面和准确的,容易产生误解。

NPD 等专业术语往往被简化成一种「标签」,人们用它来描述自己不喜欢的行为,尤其是在某人表现得过于自我中心、不尊重他人时。

这种现象也反映了人们在情感上对他人行为的一种反应:

通过使用医学化的标签来表达负面感受,似乎能够将复杂的人际问题简单化、道德化,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更轻松地将他人的行为解释为「有问题」或者「病态」。

3.谁需要这种概念来表达自己的痛苦,这种病就受到谁的欢迎

高自恋倾向的人往往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给周围的人带来痛苦,尤其是和 ta 们有亲密关系的家人、伴侣等。

NPD 的出现可以帮助人们解释在关系中遭遇的痛苦,这也是为什么豆瓣小组中关于 NPD 的大多数帖子都是「受害者」用来求助鉴定的——

「如果他是 NPD,那我的痛苦就有了命名;如果他是NPD,这一切就不再是我的错;如果他是NPD,我就终于可以离开这段关系了」。

所以在某个阶段,心理疾病的出现和命名是有好处的,有时候,仅仅是被看见和被解释就能缓解人们的痛苦。

但我们也需要警惕标签化背后的过度滥用。从喊出口的那一刻,它就放弃了关注一个具体的人和一段真实的关系。

也容易让人忽视「自恋」在每个人身上的存在。直至我们对「自恋」污名化,甚至完全排斥、厌弃。



03

无论对方是不是NPD

你在关系中的痛苦感都是真实的


在心理学中,概念和标签常常是一把双刃剑,它将我们模糊的感受命名,细腻地分解,帮我们更了解自己,这让我们获得一些确定感和力量感。比如抑郁症的出现,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不快乐不是「无病呻吟」。

但标签化也可能变成一种暴力,是对一个人粗暴的「定性」,意味着隔绝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彻底地放弃理解和沟通的可能。

这背后则是长久地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

当一个人不在我们的理解范围内,当我们想表达最有力的攻击,一句「你有精神病」就够了(事实上,患者本身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当然,和高自恋倾向的人建立关系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任何时候,你在关系中感受到的痛苦都是真实的只要你感觉不被尊重、理解和看见,都可以为自己划清界限,适时选择离开。

这和对方是不是 NPD 无关(亦或是任何其他心理疾病)。

▷ 《我的国王》


或许我们也需要重新定义并谨慎使用心理健康的语言。

毕竟,所有心理疾病概念出现的初衷,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人,而不是为了孤立和攻击他们。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简单心理”(ID:jdxl2000),一个有温度,有态度,守伦理的专业心理公众号。这世界太丧了,我们想做点治愈的事儿。点击名片,让我们陪着你↓

 参考文献: 

Gillian A. Russell.(1985),Narcissism and the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A comparison of the theories of Kernberg and Kohut Gillian A. Russell.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涨价倒计时4天!
如何近距离跟粥老师学10年?
加入10年·顶峰会
  这是跟粥老师多学习、
长期学习、近距离学习
 最划算、且最能学到位的方式
目前一年时间
已经2100位进星球体验
1700位成员付全款加入
   同行共学整整10年!!
欢迎扫码了解

2100人已加入!
「粥左罗·10年沉淀写作课三合一」
一次讲透写作108节
如果你对「语音写作」「AI 赋能写作」
「粥左罗十年写作方法大全」感兴趣
扫码,了解详细介绍
直接入,如果不满意,三天无理由退款
买的放心、安心、绝不割韭菜!


最新·推荐阅读:

你好,我是粥左罗,从 9 月开始,我每个月 10 号都有个重磅月度分享,是每个月最重要的一场分享,每一场都值得一看,以下是 9 月 10 月 11 月的分享的文字稿:

9 月重磅分享👉粥左罗34岁生日复盘:我的10年逆袭之路(2万字,毫无保留)

10 月重磅分享👉30岁连续5年年入1000万,改变我命运的5个思维,缺了哪个都不行(值得读3遍)

11 月最新一场重磅分享👉粥左罗首次深度揭秘!持续年入千万背后:我每天的生活和工作,和这些安排背后的逻辑
END

看完记得关注@粥左罗
及时收看更多好文
↓↓↓

粥左罗
新榜年度收藏价值公众号TOP10,90后北漂创业5年,白手起家持续逆袭,从月薪5K到资产千万,个人成长、新媒体专家,长期研究并实践“普通人如何在这个时代通过持续成长改变命运”,自媒体粉丝150万,做课程7年,学员15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