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五月初五
午
节
历 史 由 来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名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天中节、浴兰节、蒲节、女儿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从先秦两汉形成、南北朝确立、隋唐繁荣到明清普及,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在广大汉族地区广泛传播,苗族、布依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在过别具特色的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释:
1. 公共卫生说:古人认为五月初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因为这一天被认为是毒月中的毒日,蚊虫孳生,疾病容易传播。人们在这一天会进行一些驱毒避邪的活动,如挂菖蒲、喝雄黄酒等,以预防疾病和保护健康。
2. 季节适应说:端午节正值夏季,气温升高,人们需要适应季节的变化。一些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可能与夏季的生活和农事活动有关。
3. 祭龙说:端午节与龙的崇拜有关。古人认为龙是祥瑞之物,在这一天会进行一些祭龙的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和平安。
4. 纪念屈原说:这是最广为流传的说法。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爱国精神和文学成就深受人们的敬仰。传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这一天举行各种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等。
这些传说和解释都反映了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不同地区和民族可能有不同的端午节习俗和传说,但都体现了人们对健康、平安、丰收和爱国精神的追求。
传 统 习 俗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习俗:
1.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2. 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3.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人们会将艾叶和菖蒲挂在门口,以驱邪避蚊。艾叶和菖蒲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能够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4.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5. 系五色丝线:中国古代一直以红、黄、白、青、黑五色为吉祥色。每年端午节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据说,戴五色线的孩子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常保安康。
6. 喝雄黄酒:雄黄酒是用雄黄泡制的酒,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端午节,人们会喝雄黄酒,以驱邪避灾。
7. 拜神祭祖:在一些地区,端午节还有拜神祭祖的习俗。人们会前往庙宇或祖先墓地,进行祭祀活动,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
8. 放纸鸢:放纸鸢即是放风筝,有"放晦气"祈福消灾求吉呈祥的寓意。
这些习俗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它们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现 代 意 义
1. 传承文化:它提醒着人们不忘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2. 增强民族凝聚力:使人们对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文化有更深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
3. 促进家庭团聚:端午节假期往往是家人相聚的好时机,一起包粽子、参与活动等,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4. 推动旅游和经济:特色的端午庆祝活动可以吸引游客,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对经济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5. 倡导健康生活:赛龙舟等运动体现了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强身健体。
6. 表达情感:人们借此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关爱,增进人际交往。
7. 文化创新契机:激发人们在传承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让古老的节日在现代社会绽放新的活力。
悠悠艾草香,绵绵情意长。
端午来临之际,小舟祝大家
端午安康,万事如意!
往期推荐~
图文来源:部分来源于互联网
责任编辑:郝书瑶
责任校对:赵岩 王馨
责任审核:索烨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