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治疗瘢痕疙瘩的新型药物递送方式

文摘   健康   2024-08-23 18:18   陕西  


点击上方蓝字

发现更多精彩



DOAJ数据库  中国医药卫生核心期刊目录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3科技版)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陕西省科技期刊精品期刊


治疗瘢痕疙瘩的新型药物递送方式

张玉,高亭亭,金哲虎,金珊

[关键词] 瘢痕疙瘩;治疗;药物递送系统

[作者单位]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吉林 延吉 133000

[通信作者]金哲虎, E-mail:jinzh_621@163.com;金珊, E-mail:15526770985@163.com


[引用本文] 张玉,高亭亭,金哲虎,等.治疗瘢痕疙瘩的新型药物递送方式[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4,38(8):827-832.

[DOI] 10.13735/j.cjdv.1001-7089.202311082

* 看下载全文,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瘢痕疙瘩(keloiD) 是由创伤、烧伤、手术等异常伤口愈合引起的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异常 积聚为特征的良性皮肤肿瘤。虽然有广泛的治疗选择,包括病灶内糖皮质激素注射、手术切除、冷冻治疗、激光治疗、放射治疗等,但每种治疗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令人完全满意。药物注射治疗为患者容易接受的传统治疗方案 ,如病灶内注射曲安奈德(TAC)、5-氟尿嘧啶、博来霉素和干扰素等 。但药物注射存在治 疗周期长、不良反应多、复发率高等问题。因此,需要设计全新的药物递送系统和给药方式,为瘢痕疙瘩的治疗提供更有效便利的药物释放方式。

1  药物递送系统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能改善药物利用度、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提供持续药物释放 ,有着增强治疗效果和减 轻不良反应的独特优势 ,在瘢痕疙瘩的治疗中有巨大潜力。研究者们相继开发了不同的药物递送系统,包括单一给药系统如聚合物纳米颗粒、纳米纤维结构、纳米水凝胶、脂质体和脂质纳米颗粒等,及由2种及以上系统组成且能充分发挥各系统优势而进一步提高疗效的复合给药系统如纳米粒-凝胶、脂质体-水凝胶等

1.1聚合物转化生长因子(TGF)-β1 拮抗剂吡非尼酮(PF)治疗器官特异性纤维化已引起学者关注 ,但其 广泛应用仍存在严重障碍 ,不仅影响体内TGF-β1正常生理作用,药物剂量增大后还会有胃肠道并发症和皮 肤光刺激

1.2纳米纤维结构 生物活性药物的掺入和聚酯纤维支架的生物功能化是提高其生物功能和组织相容性 的重要手段。Cheng等展示了一种通过聚多巴胺(PDA)涂层用各种分子对聚丙交酯-羟基乙酸酯(PLGA)纤维支架进行生物功能化的简单方法。该研究表明,支架脱落后持续释放的人参皂苷Rg3在2个月后极大 地抑制了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1.3水凝胶 热敏水凝胶在室温下保持液态 ,提高了其可注射性和扩散性。该水凝胶可根据温度变化提供更有效和可控的治疗,十分适用于瘢痕疙瘩的治疗。Bao等研究开发了一种热敏羟基丁基壳聚糖(HBC)水凝胶作为5-氟尿嘧啶(5-FU)和地塞米松磷酸钠(DEXSP)的共给药基质,将羟基丁基连接到壳聚糖的羟基和氨基上合成,使其具有可逆的温度敏感性能,同时保持了壳聚糖的生物相容性。由于HBC水凝胶具有长期体外药物释放能力,使用双药物负载的 HBC水凝胶将延长给药间隔。结果证明,HBC水凝胶对瘢痕疙瘩 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一种有效且潜在的药物共递送基质。

1.4纳米乳液 喜树碱(CPT)是一种抗肿瘤药物,但由于其溶解性差及具有细胞毒性,基于CPT的治疗剂仍然存在局限性,不仅影响成纤维细胞,还影响其他快速分裂的细胞,包括胃肠道细胞、骨髓细胞和毛囊

1.5 脂质体 脂质体(LNP)是指由脂质双层形成的微小胶囊,可以将药物包裹在磷脂双层内,形成携带药物的脂质体 ,达到增加溶解度、延长半衰期、降低毒性的效果。脂质体广泛应用于临床,作为近乎完美的 药物递送系统,仍是如今研究的热点。

1.6 脂质体-水凝胶  雷公藤内酯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降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表达,对纤维化具有治疗作用

2  微针


微针(MNs)是一种具有微型长度的微型针。作为新型透皮给药方式,其具有无痛、经济、安全、自我管理方便的特点,对瘢痕疙瘩的疗效十分可观。其针头通常有几百微米的高度,可以产生非消融和非融合的穿刺伤口,诱导无瘢痕愈合过程的同时刺激胶原蛋白合成,可以安全、可持续地将大型治疗剂输送到皮肤且不 会带来疼痛和不必要的感染。

3 小结


目前瘢痕疙瘩的治疗在临床上仍然是挑战,急需安全、创伤小、减少复发的治疗方法,新兴的药物递送系统,能够使药物保留在应用部位并提供延长的治疗效果,减轻不良反应的同时还可以增强药物作用,甚至可以实现无疼痛自我给药,在瘢痕疙瘩的防治中都具有巨大的潜力。未来,新型药物递送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会更加广阔,需要投入更多研究探索。



扫码关注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皮肤科学通报》抖音号
皮肤健康之声
公众号
中国皮肤科学工作者圈


*订阅杂志请关注《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皮肤科学通报》官方微信


编辑/排版  惠钰心  王婉芬 

审核  郑雯


仙女都在看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中国皮肤科学工作者圈
关注中国皮肤科学工作者圈,及时了解国内外皮肤科学发展动向,与国外内学者进行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