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等收入人群已达4亿;
这是年初,曾引起热议的话题。
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在我国政策领域已有将近二十年的历史。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政策重点(通过扩中、限高、提低收入分配领域改革方式,逐渐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也关乎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在去年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再次被强调。
中等收入的标准到底是多少?
说法不一。
全球划分中等收入群体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比如欧盟一些国家,是基于国家收入中位数的60%~200%作为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上下限。
图片来源:财经杂志
咱们国内,按照此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统计口径,主要是指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万到50万,5倍差距,跨度不小。
也就是说,平均到一个人身上,月入3000左右,就可以摸到门槛。
或许是每个人认为的中等收入群体标准不一样,大家第一反应与体感差异较大,没有觉得自己属于这一类群体。
这是普遍现象,即使在发达国家,绝大部分人都不认为自己是中等收入群体。
其实不难理解,根本原因在于,标准的设定,只考虑收入,并没有涉及到生活压力和支出。
再一个从群体收入分布来看,绝大部分三口之家收入在10万-30万之间。
国内一些学者也考虑到生活质量等多重因素,主张不该仅以收入为界定标准。
对于不同地域:比如城镇和农村、一线城市和三四五线城市来讲,3000月收入概念就完全不一样。
不少网友认为这一标准过低。
事实上世界银行曾推出的标准比咱们的还要低……
什么概念呢?
如果你符合每天收入10美元到100美元,折算过来,年收入2.5万-25.5万左右,你就算中等收入人群,很多发展中国家有在采用这个绝对标准。
再给大家提供些数据:
2023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3036元。
我们从每年国家统计局公开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五等分分组数据来看(中间偏下收入组、中间收入组、中间偏上收入组、高收入组),2023年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月收入约为2683元。
从地域分布上看,符合中等收入群体的人群主要还是集中在城镇,农村的比重相对来说就低得多,绝大部分还属于低收入人群。
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大概占人口比重的33%左右,更多的还有65%左右的低收入人群,而高收入人群更是凤毛麟角,大概只有2%-3%。
这正是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发展壮大路上存在的问题之一,人数虽多但比重较低。
另外还存在部分人群收入不稳定、地区发展不均衡等。
如今国家瞄准中低收入人群,正推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福利政策。
之所以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因为其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扩大消费,有利于优化社会结构、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如果喜欢今天的内容,请为我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