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的时候,民政部官网公布了《2024年3季度民政统计数据》。
根据数据显示:
今年1-3季度全国结婚登记474.7万对(相较而言,去年同期为569.0万对,同比下跌了16.6%),离婚登记196.7万对。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结婚登记量已创下近年新低。
而此次数据的更新,跌幅比上半年(12.7%)进一步扩大,意味着再创历史新低;
结婚登记数据从2019年起截至2022年,一路跌破1000万对、900万对、800万、700万对大关;
因疫情等原因使得部分结婚需求得不到释放,因此推迟;去年出现了补偿性结婚潮,数据有所回升,达到768万对;
之前有机构预测:今年结婚总数大概在650万对左右,由于最新数据低于预期,预测值已经下调至600-610万对。
年轻人结婚越来越少了,单身群体日益扩大,成为趋势。
究其原因的话,还是受大环境影响。
随着95后乃至00后进入到婚育阶段,处于适婚年龄的年轻人数量也在下降(出生于严格执行独生子女政策时期,七普数据来看的话,80后、90后、00后分别为2.15亿、1.78亿、1.55亿)
适龄结婚人口性别结构的失衡(男多女少,2020年,90后00后,男性比女性人口分别多了900万、1300万)
近年来中国育龄妇女数量平均每年减少500万人左右;
再一方面,随着城市发展,经济水平提升,感受最明显的就是当代年轻人的压力增大:
住房等生活婚育成本居高不下,不管是就业环境、个人支配的空间和时间有限,还有就是出门在外人口流动带来“不稳定”与“不主动”。
另外,受教育水平提升后,年轻人毕业后仍选择了读硕、读博,教育年限拉长。
另外还有个“小众”因素,之前官方有过科普,今年会出现“两头无立春”现象,一般指的是从正月初一到当年除夕这个时间段内没有立春日,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立春节气。
而部分地方/人群称这类年份为“无春年”“寡年”“不适宜结婚”等,就引发结婚计划提前或延后一年。
其实就是阴历和阳历之间历法推演所致,并不罕见,相反,在本世纪的100年中,无春的年份有37次,也就是说平均2~3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次。
结婚登记数量下降背后的独居、晚婚、不婚,并非新现象,而是人口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关键在于支持手段如何变得更有吸引力,让那些有意愿跨入婚姻大门的年轻人轻装前行,只有等这些综合施策真正落实下来,大环境有所改善后,人们才有精力结婚、考虑下一代。
如果喜欢今天的内容,请为我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