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4年11月17日14点至15点40分,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华韵史学会在集贤楼338教室举办了第八期青年学人讲坛。本次讲座很荣幸邀请到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乙老师为我们做题为《江苏省教育会与1920年代的中国政局》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辜雅老师主持,历史系本科生、研究生共计约60余人参与此次讲座。
首先丁老师结合自己从事江苏省教育会与1920年代的中国政局研究的心路历程,从历史书写的工具——史料讲起,主要从档案、日记、书信三个方面,强调了史料搜集和挖掘工作的重要性,为我们讲解了在近代史研究中所运用的史料的价值和问题。在档案方面,丁老师结合个人的经历,讲述了在寻找档案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同时由于早期动乱、保存方法不当等原因,许多重要档案仍无法阅读,面对这种情况,丁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些数据库帮助同学们查找材料。
在日记方面,丁老师介绍了日记本身所带有的时代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作者在写作时期的思想和所面对的情景,推荐大家可以从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古籍特藏系统中寻找,并以恽代英、赵元任、胡适、郁达夫、季羡林、夏鼐等名家日记为例。其中,丁老师将郁达夫与季羡林的日记相对比,介绍在1931年前后中国的大学生面临在学校无法求道问学,在社会上到处碰壁的问题。丁老师对此问题解释为是由于科举制的取消,以新式学堂为代表的新式教育与封建传统旧教育的碰撞,新式教育在全国普及较低所造成的。这就提示我们要从长时段来看待中国近代教育变迁与政局之间的关系,要看到制度变化对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影响。
在书信方面,丁老师特别将日记、书信与回忆录三种不同的材料进行对比,可发现日记与书信的可信度高于回忆录的可信度,通过对比钱穆在早年书信和晚年回忆录中对胡适的不同评价和态度,提醒同学们由于回忆录的写作时间远晚于回忆者发生某件具体事件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作者后期最终思想的影响,因此在阅读回忆录时要严谨地对待其中的内容或作者对待某件事的评价。
最后,丁老师结合自己的博士论文,从研究缘起、史料来源和结构框架三个角度,阐述了如何从最初对近代高校历史系的变迁,逐步变换选题,关注到民初江苏新式教育与20年代政局变化这一课题,并着重分析了在开展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加深了同学们对江苏省教育会与1920年代中国政局之一主题的认识。
讲座后,部分同学围绕毕业论文选题、废除科举与近代社会变迁等主题与丁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此次讲座极大的拓展了同学们的研究视野,丰富了同学们的史学素养,助推了学院良好学风的形成。
图文 | 历史与社会学院 考古文博学院
排版 | 王浩屹、林萍
一审一校 | 辜雅、古佳根
二审二校 | 喻学忠
三审三校 | 王丽萍
执行编辑 | 毛国栋、邓国文、梁杰
责任编辑 | 马小又、陈小雨
监制 | 王丽萍
投稿邮箱 | 35819645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