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01
项目缘起
时代要求
随着教育4.0时代的到来,教育目标从“传递知识”走向“发展心智”,更加强调技能培养、创新精神、人际交往能力、个性化及自主学习、易获得和包容性学习,强调基于问题与合作式学习、强调终身和自主驱动学习。
学校指引
重庆师范大学通过“二课学分制”引导大学生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活动进行融合性学习,对师范生而言,还需要与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紧密结合。
项目实践
2023年4月,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考古文博学院)依托卓越师资计划2.0、《教育4.0背景下的卓越师资培养》教改项目,与重庆育才中学“行知历史”课程创新基地合作,基于重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重庆市建川博物馆资源,采用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的模式,共同开发了特色二课&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洞见历史”系列项目制(Project-based learning)活动,“洞见历史”第一期已初见成效,产出了12个短视频作品,打造了“洞见历史研学项目”的第一批主题系列视频集,其中优秀视频被重庆建川博物馆采用并上传至官方微博,浏览上万。
PART.02
项目启动
2024年4月,“洞见历史”第二期全面升级,以重庆建川博物馆原址单位——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对象,由重庆师范大学的常云平教授和重庆教育科学研究院黄开红老师担任顾问,育才中学的6位老师与重庆师范大学的7位教师共同指导,40多名重庆师范大学历史学、博物馆学专业的大学生与200多位育才中学生共同参与,共创学术论文、艺术展览、宣传视频、微课视频四个方面的成果。
01
项目启动仪式:
2024年3月28日-4月3日,大学生和中学生两个团队分别通过线上线下两种形式举行了启动仪式和开展了培训工作。
02
考察准备工作:
2024年4月21日,该项目的指导老师陈春梅与历史系主任唐春生老师首先带领8位大学生前往重庆建川博物馆进行考察并为研学的正式开展做好准备。
唐春生主任、陈春梅老师带领同学们研学
03
参观之旅:
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24年5月16日,陈春梅、蒋亚星两位指导老师和22位大学生有幸在党委工作部副部长刘果、党群干事谢金宏老师的带领下,进入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参观和访谈。
大学生研学团队与刘果副部长、谢金宏干事合影留念
厂史展览馆里,一张张企业的发展变迁图,让书本上宏大的叙事有了生动的具象化,让抽象的文字描述,变成了丰富的视觉记忆;百年的沧桑,因为有了几代企业人的付出和努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让同学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访谈过程中,同学们还从人力资源部李小刚副部长那里了解到国有企业所最看重的人才核心素养——敬业的精神、过硬的专业、创新的能力。这次参访,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企业调研,更是一堂生动形象的四史课,集历史、思政一体的家国情怀育人课,还是一堂与真实社会链接的社会实践课。
04
研学之旅:重庆建川博物馆
2024年5月18日,大学、中学的师生团队一行200多人,共同走进了重庆建川博物馆,重点参观了兵工署第一兵工厂旧址博物馆。
参观后,我们了解到,这座工厂的前身可追溯至洋务运动时期,由张之洞亲自主持,创立了赫赫有名的汉阳兵工厂。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在民国时期更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一兵工厂。1939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迁至重庆谢家湾付家沟片区,在防空洞中继续铸就“汉阳造”步枪的传奇,直至抗战的辉煌胜利。新中国的曙光初照,它又更名为重庆国营建设机床厂,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它发展壮大,最终蜕变为今日的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透过这座军工厂的风雨历程,我们不仅能够直观地触摸到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脉络,更能感受到不同时代的人们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民族的强盛,前赴后继、竭尽全力的壮志豪情。这段历史,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祖国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不屈不挠。
05
大手牵小手:
大、中学生共同参观重庆建川博物馆、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们对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倾向有了深入的了解,并逐步掌握了与他们沟通的有效技巧。随着参观活动的圆满结束,项目正式启动。在这一过程中,中学生们得以从大学生那里学习如何制定研究计划、检索和阅读文献资料、撰写论文、制作宣传视频和微课,以及设计艺术作品。这种互动式的研学方式受到了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学习形式不仅拓宽了视野,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
•
✦
2024年10月27日下午,同学们如期完成成果,“洞见历史”系列项目制学习(第二期)的成果汇报会在重庆市育才中学(谢家湾校区)顺利举行。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党委书记王丽萍、副书记马小又,院团委书记陈小雨,项目指导老师陈春梅老师,专业指导老师张格老师、罗玲老师,重庆建设工业集团(云南)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党群干事谢金宏老师,重庆建川博物馆综合部朱露佳主任,重庆市育才中学校副校长蔡春洪、重庆市育才中学校谢家湾校区初三年级陈典主任、重庆市育才中学校行政办公室副主任黄弢、四位项目指导老师,以及育才中学初高中学生代表、家长代表,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参与项目的大学生近百人参与汇报会。
PART.03
项目成果展示
0
序曲:参观陶行知纪念馆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的大学生参观陶行知纪念馆
43名大学生首先参观了陶行知纪念馆,从陶行知先生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成长经历,到他创办育才学校的艰辛历程,再到他作为民主和平战士的光辉事迹,每一个细节都深深地触动了大家的心。
此外,同学们还进一步理解到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教育主张背后的内涵,被这位大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教育精神所感动。
1
第一幕:观看主题成果展览
夏耘秋收,沐光而行。主题成果展以时间为线索,引领参观者穿梭于历史的长廊,从洋务运动时期的变革,到民国时期的动荡,再到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激情,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繁荣,每一个时期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的“小先生”为来宾讲解项目概况
洋务运动时期展区
During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的中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的“汉阳造”
在洋务运动时期展区,有记录着同学们学习过程的图片、设计图纸、实物成果,现场还展示了重庆建设工业(集团)赠送的文创产品以及同学们利用纸板和木头制作的“汉阳造”,吸引了许多人驻足围观。
民国时期展区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的“小先生”为来宾讲解不同时期的建设厂
民国时期展区,一幅幅照片和详尽的文字说明,记录着学术小论文《浅谈抗日战争时期的兵工业——以兵工署第一工厂为例》的诞生历程。这些照片和文字不仅记录了研究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更是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深刻致敬。小论文被精心装订,置于展区一角,供参观者细细翻阅。字里行间,参观者可以感受到中学生们对历史的深入挖掘和严谨分析,仿佛穿越时空,与他们一同探索那段充满硝烟的艰难岁月。每一篇文字,每一张图片,都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渴求,让参观者在阅读中感悟历史的厚重,体会学术研究的魅力。
新中国时期展区
New China period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的“小先生”为来宾讲解新中国时期的建设厂
新中国初期展区,陈列着同学们在研学旅途中的珍贵瞬间,那些定格的照片记录着他们探索的足迹和发现的喜悦。展板上有他们精心制作的宣传视频二维码,只需轻扫,便能带领参观者进入新中国初期建设厂的场景,感受国家诞生之初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此外,还有他们精心拟定的工作计划表,除了记录着他们学习的过程,还彰显着同学们对“洞见历史”的无限热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改革开放时期展区
The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蔡春洪副校长与中学生讲解员合影
改革开放时期展区,一幅幅生动的学习照片,勾勒出同学们的研学时间线,以及展出了同学们精心制作的微课PPT,微课不仅记录了时代的脉动,更展现了同学们的智慧与创造力,让参观者从中感受到国家的活力与不断进步的力量。每一张照片、每一页PPT都如同跳动的音符,共同谱写着改革开放的壮丽乐章,让每一位参观者在回忆与展望中,感受到国家发展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潜力。
文创展区
Cultural and creative exhibition area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的王丽萍书记、罗玲老师、张格老师、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谢金宏老师在欣赏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
互动留言展区
Interactive message exhibition area
参观者在互动区留言打卡
2
第二幕:师生学习心得分享与项目复盘
下半场汇报会在师陶楼604会议室举行。伴随着建设厂四个时期的激昂厂歌声,汇报会的序幕缓缓拉开。这四首厂歌,是大学生冉夏同学在参观建川博物馆时意外发现的民国时期厂歌歌单,这份意外的收获点燃了她收集厂歌的热情。在谢金宏老师的鼎力协助下,她不仅搜集齐全了这四首歌曲,更精心制作了包含视频、图片和歌词的MV,将这些珍贵的历史旋律以全新的视听形式呈现给观众。这一创新之举,不仅丰富了汇报会的内容,也为建设厂的文化传承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与会师生认真观看四首厂歌的MV
汇报会由重庆市育才中学校刘晋利老师主持
秋来满山皆秀色,时光恰好正当时。一年前,也是这样金桂飘香的10月,“洞见历史”第一期项目汇报会落下帷幕,时隔一年,“洞见历史”第二期又结出新的果实。经过两百多天的共创共学,大学生和中学生在任务驱动以及老师们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学术论文,宣传视频,数字人微课、艺术展览四项成果。各组的同学和老师从不同角度出发,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宣传组成果分享
重庆师范大学余瑞彬同学(左)和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陈泓宁同学(右)代表宣传组做分享
首先,由重庆师范大学余瑞彬同学和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陈泓宁同学代表宣传组做分享。他们从大学生、中学生协作推进项目的角度分享了制作宣传视频的分工流程、困难与解决措施。耕耘更知韶光贵,不用扬鞭自奋蹄。通过本次项目式学习,大学生在体悟历史的同时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中学生则体会到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实践精神。宣传组为与会领导和同学们献上精彩的宣传视频,获得阵阵掌声。
学术组成果分享
重庆师范大学张海岚同学(左)和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马凝脂同学(右)代表学术组做分享
其次是重庆师范大学张海岚同学和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马凝脂同学代表学术组做分享。历史学科强调时空观念,学术组在撰写之初,以时序划分了四节阶段,希望从故纸堆中梳理出建设厂的前世今生。民国时期学术组的同学们聚焦抗日战争时期,在参观建川博物馆后,萌发了用历史叙述展现兵工厂内迁历史的想法。同学们认为发掘抗日战争兵工厂沿革的概况,既发掘其在军事上的重大贡献,又可以更全面的理解“全民族抗战”。于是聚焦兵工署第一工厂、民族工业、抗日精神等关键词,共同构建了论文的核心框架。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大学生助教将文献打包发给中学生学习,在中学生撰写的初稿上进行二改、三改,并交由大学专业老师指导审核后,再提交中学指导老师进行修改,形成最终版本。羡子少年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生,学术组的分享将浓浓的学术氛围带入会场。
微课组成果分享
重庆师范大学谢冰莹同学(左)和重庆市育才中学校杨文浩同学(右)代表微课组做分享(播放微课视频)
微课组是由重庆师范大学谢冰莹同学和重庆市育才中学校杨文浩同学代表做分享。微课制作是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同学们从项目过程、项目成果、学习感悟三个方面进行分享。二位同学不约而同提到分工协作的重要性,同时,中学生表示,自己准备微课和课堂日常学习是两种不一样的体会,唯有将知识加以运用才是合格的“小先生”。行而不辍,履践致远。微课组的同学还将AI技术运用于教学中,让育才中学形象代言人——小陶子在微课中“客串”讲师,“开口说话”,成为微课组成果的亮点之一。
家长代表发言
家长代表发言
本次项目成果展,还邀请了家长代表,陈泓宁同学的母亲从家长视角,讲述了小陈同学参与学习的心路历程,同时表示作为家长十分支持学校进行这样的跨学科融合学习的尝试,参与进项目式学习实则是给了学生锤炼心智、锻炼自身能力,综合全面发展的机会,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尝试项目式学习,第三期也同样支持孩子参与,呼吁家长朋友们支持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
艺术组成果分享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周鑫雨同学(右)和陈亚芊老师(左)代表艺术组做策展经验分享
最后,由重庆市育才中学校周鑫雨同学和陈亚芊老师代表艺术组做策展经验分享。周鑫雨同学分享艺术组策展团队先是大量走访博物馆,观摩学习策展流程,同时,指导教师也细化策展流程,基于展览SWOT分析法(即: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确定展览视觉形象,选定展览主色调,合理布局展览动线,设计展览初稿。在美术老师、信息技术老师和策展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修改策展方案,同时在语文老师、历史老师、政治老师的指导下撰写导览文案。陈亚芊老师提到,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厚积薄发的胜利。在实施阶段,考虑展览的趣味性、观赏性和体验性进行调整,“展教合一”,策划“不下课”的教育活动,落实新课标中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光华敛于内而不炫于外,清辉藏于身而气韵自生。
颁奖仪式
四组同学都根据两百多天的实践从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考古文博学院)王丽萍书记与重庆市育才中学校蔡春洪副校长为学生代表和指导教师颁奖。希望“大先生”和“小先生”不断发扬“行知”理念,在做中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认知,希望指导教师们不断创新、融合,完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经验和案例。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考古文博学院)王丽萍书记与重庆市育才中学校蔡春洪副校长为学生代表颁奖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蔡春洪副校长为指导老师颁奖
重庆市育才中学“行知历史”课程创新基地代表,初中历史教研组长朱姝老师发言
青春无问西东,岁月自成芳华。重庆市育才中学“行知历史”课程创新基地负责人之一,同时也是重庆市育才中学校初中历史组组长的朱姝老师指出,“洞见历史”系列项目是在整体育人的角度来思考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学方式,育才中学“行知历史”课程创新基地以期建立不同学科合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着力点。历史不仅仅局限在教科书上,更是赓续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抓手,籍由此项目希望更多的同学爱上历史,感受历史的那一份温情与敬意。同时朱姝组长代表基地感谢所有支持和配合本次汇报会顺利进行的领导、处室、社会机构和企业。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考古文博学院)陈春梅老师(右)和冯雅儒同学(左)发言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考古文博学院)的陈春梅老师和冯雅儒同学从项目指导老师的视角与学生项目负责人视角对洞见历史第二期活动进行GRAI复盘。从预定的目标来看,大学生和中学生基本完成;从质量来看,每个小组因为同学们擅长的点不同,各有一些代表作。同时,陈老师也客观分析了如此大规模的项目制学习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例如完善必要的培训和指导、搭建更多形式的学习支架、增强大学生与中学生的黏度等。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实干者,陈老师展望第三期的学习,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学习组织和流程,不断迭代,使学习效果更上一层楼。冯雅儒同学站在师范生的角度提到,“洞见历史”不仅仅是一个项目,它是一次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教育本质的旅程。在旅程中,大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去倾听,如何去理解,如何去激发,如何去引导。希望大学生们能用“洞见历史”给予的视角,去照亮未来,启迪心灵,在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重庆建设工业集团(云南)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党群干事谢金宏老师发言
重庆建设工业集团(云南)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党群干事谢金宏老师发言提到,“洞见历史”第二期很好地展现了建设厂的历史,这是一次跨越式的尝试。重庆建设集团作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所属骨干企业之一,是中国近代24家军工企业之一,其历史之丰富、研究意义之大,在西南地区再难出其右,希望“洞见历史”系列项目进一步挖掘建设厂的历史,为地方史走进课堂创造更多经典范式。同时谢老师提到本次与中学、大学的合作,惊喜不断,其中之一便是项目组的学生们找到了四个时期建设厂的厂歌,这是“洞见历史”给建设厂以及建川博物馆的一份厚礼,值得珍视、铭记。建设厂希望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希望教育资源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期待“洞见历史”第三期。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副校长蔡春洪为“洞见历史”项目做指导发言
重庆市育才中学副校长蔡春洪回忆去年今日,“洞见历史”第一期汇报会历历在目,时隔一年,“洞见历史”第二期升级改版,与会各方感到无比欣慰,希望洞见历史,既要穿越历史,也要仰望星空。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占10%的课时,体现了今天的历史教育更加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联通,更加重视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活动。“洞见历史”这一项目正是契合了这样的教育改革方向,以历史学科为学习主题,融合了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程,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地理解了中国近、现代史一百多年的历史,还用行动践行了责任与担当。
陶老校长一直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希望通过“洞见历史”项目拓展重庆师范大学、育才中学教育场景,为“小先生”的培养,为未来的“大先生”的成长,能够做出更多的贡献。重庆具有丰富的历史遗产资源,“洞见历史”还可以不断挖掘本土历史,以更宽广的视角,在第三期项目中不断创造新的惊喜,洞见历史,预见未来。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党委书记王丽萍为“洞见历史”项目做指导发言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党委书记王丽萍提到,本次观展大为感动,坚定了学院继续推进与中学合作、“大先生”牵手“小先生”共学形式的信心。“洞见历史”二期成果更为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契合了重庆师范大学培养卓越师资的育人目标,她对历史学科的创新教育活动的持续开展表达了殷切期望,坚守项目研学的初心,坚守项目研学的迭代,以期培养教学一流、学术深厚的复合型教育人才。
鹅公岩下、嘉陵江畔,隐匿着的十余处兵工厂旧址。是一颗颗见证溃败的弹孔,更是一团团不灭的火种。
江风吹散滚滚硝烟,却吹不散江城刚劲坚韧的底色。斯有勇士,其目炯炯;斯是丈夫,其骨铮铮。
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有着怎样的侠骨丹心。
来自过去的光与未来的风在今天肆意交织着,藉由我辈行知求真,祈探目力所及之历史。
举头望星辰,低头见苍生;
前进是通途,回望尚有余温。
山高水长,承古拓今;
洞见历史,遇见未来
在刘晋利老师深情且婉转的朗诵中,“洞见历史”系列项目制学习第二期汇报会圆满落下帷幕,让我们“洞见历史”第三期再会!
与会领导、老师及学生代表合影留念
【番外:青春寄语
——大学生的手写明信片祝福】
在两百多天的共同成长中,大学生与中学生们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明年六月,重庆育才中学校的中学生即将迎来中考,在项目结束之时,大学生们选择了一种朴实而温馨的方式——手写明信片,来传递他们对中学生们的诚挚祝福和殷切期望。
每一笔一划都承载着他们对中学生美好未来的祝福,每一张明信片都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两颗年轻的心,传递着力量与勇气,愿每一位中学生在明年的中考战场上,以笔为剑,以梦为马,收获梦想的果实,书写青春的辉煌!
再次鸣谢洞见历史二期项目全体大学生同学!
<<< END >>>
文字、配图:“洞见历史”(二期)项目
一稿:冯雅儒
二稿:吴玉莹
三稿:张海岚
审核:陈春梅
指导老师:陈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