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末的一次聚餐中,中西医界的权威人士齐聚一堂,话题聚焦于补药之上。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互不相逊,场面一度难以平息。
西医所推崇的补药,并非日常饮食的替代品,而是界限清晰、成分精确的化学制品,如维生素、葡萄糖、蛋白质及矿物质等。特别是矿物质中的微量元素,如铁、锌、硒、铜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
中医则秉持药食同源的理念,药品与食品之间并未严格区分,而是依据阴阳五行的理论进行分类。五谷杂粮、飞禽走兽、瓜果蔬菜、茶酒汤羹等,皆被视为调养身体的佳品。这些食物进入人体后,能够调和阴阳,使身体达到和谐状态,疾病自然无从侵袭。
双方的观点均言之成理,因为他们各自拥有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且均为业界权威,因此互不相让。作为旁观者且非专业人士的我,根本无法插足这场讨论,更无资格进行劝阻。于是,我决定从另一个角度,谈谈自己对这一话题的看法。
我就说了一句:“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气补不如心补,养心为上。”一语惊座,专家们忘了争论,共同追问我何为“气补”。
我悠然回应道:人生在世,贵在那一口元气。中医强调内在的真气,西医则关注呼吸之气。这股气,正是生命活力的象征,与运动息息相关。无论是药品还是食物,都需要通过活动来促进其消化吸收。反观那些黄包车夫、码头工人及农民工,他们虽无丰盛佳肴与滋补药品,却凭借体力劳动保持着强健体魄。这恰恰证明了,相较于食物直接的营养补充,通过活动增强体内之气更为关键;当然,药物补充也需与饮食相辅相成,各位对此可有共鸣?
然而,仅依赖气补而忽视心灵的滋养,同样难以达到长寿之境。强健的体魄若缺乏内心的平和修养,寿命亦会受到影响。过度的体力透支、极限的体育训练,若未辅以合理的作息、健康的生活习惯及理智的心态,又怎能企望延年益寿?
谈及心补,《黄帝内经》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此处的恬淡虚无,意指饮食与药物的调养应以清淡适宜为要;真气从之,即指通过适度的运动锻炼来补气;而精神内守,意味着避免过度外泄,修养心性,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心补,实则养心。保持一颗淡泊宁静的心,不让外界的负面能量侵扰身心,其价值远超任何灵丹妙药。
宁静以养心,宽容以养气,安详以养身。唯有身心的和谐健康,方为科学养生的真谛,而养心更是其中的上乘之法。
再看现实,那些淳朴的山村居民往往能够长寿,他们不依赖复杂的养生理论,也不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在自然的怀抱中,简简单单,山水的滋养造就了山村中的长寿老者。
老红军们,以小米南瓜为食,树皮草根充饥,何谈食补药补的奢华。他们的行军与战斗,是形势所迫的体力劳作。在风雨飘摇、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他们凭借坚定的意志与博大的胸怀,为贫苦大众打下一片江山。这背后,是一颗赤诚无私、宽广无垠的心。历经战火洗礼,他们如凤凰涅槃,百炼成钢,内心铸就了坚不可摧的精神堡垒。众多老红军跨越百岁,成为中国长寿群体中的瑰宝与荣耀。
老和尚、老道士、老中医、老教授、老艺术家、文学家及科学家等,他们的共通之处,在于对各自事业的专注与深厚的思想底蕴。事业构成了他们的世界,在忘我的投入中修身养性,乐在其中,因此成为了平均年龄远超常人的寿星。
对于病患或亚健康者,药补至关重要;常人则需食补以奠定营养基础;气补则是生命活动的自然体现;而心补,则是超越物质的精神滋养。
补,在西医中体现为科学调理,在中医里则讲究阴阳平衡。中西医的“补”,本质上都是养,不应过度追求,而应恰到好处。药补、食补、气补、心补,各有其重点,需根据个体、时间、环境条件灵活调整。顺应自然规律,实现天人合一,不经意间方显真谛。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淡泊名利,以良好心态引领生活走向。养即补,而养心尤为关键。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1,小米:空间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