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是发达国家?第一次来我傻眼了

企业   其他   2022-09-18 17:14   芬兰  


6年前,我第一次来芬兰,
对新生活,充满期待...
但一下飞机,就呆住了。

这发达国家,跟我想象的不一样啊。
机场挺小,旅客寥寥无几,外面停着零星几架客机,跟那种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大城市比,我仿佛来到了某个区县...



出了海关我彻底傻眼了,外面跟里面一样“朴素”。
啥都没有,只有黑人出租车小哥露出洁白的大门牙,欢迎我。
(唯一有点发达国家样子-机场出租车几乎是奔驰宝马)


路途中,看到的是成片树林、枯草和湖泊,两侧分散着一些低矮楼房。
我突然有种回农村的感觉...


到了赫尔辛基,终于感受到了点城市气息...
下车时,小哥给我眨了一下眼,说道:Enjoy Finland,my friend!
(现在回想起来,这句话别有深意)


芬兰总人口,大概550万。北京常住人口大概2100多万,就瞬间看得出差距了。
特别是秋冬的阴雨天,下午四点就天黑,街上更是空荡荡,倍感冷清。

来芬兰多少得经历一段时间的抑郁,朋友们准备好了吗

我本来以为芬兰和意大利、法国一样,可以随时跑到唐人街逛逛,尝尝家乡味、订个KTV、来顿小烧烤...
但是在芬兰,商场一般晚八点就开始关门了...看不到灯红酒绿的夜市,也没有巴黎那样的灯光秀。
在赫尔辛基的华人,估计也就7、8千,根本没有唐人街。
曾经有段时间,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网红吃播,研究中餐菜谱,做梦都梦见自己在啃酱猪蹄...


芬兰的街头Look,就更不用说了。

我想象中的:
女士穿着当季潮流服装,踩着细高跟鞋,提着奢侈香包,优雅地坐在咖啡店聊天;男士着深色西装,眼神深邃,步伐稳健....

结果芬兰人就爱穿点运动装。
要么就是北欧主色:黑白灰。
几乎看不到提LV、G、H之类的包,取而代之的是芬兰本土品牌Marimekko的“麻布口袋”。上至80岁老太太,下至愣头小青年,几乎人手一个。


刚开始来,我是挺疑惑的,
芬兰是怎么评上发达国家的?
还多年被权威组织评为“全球最幸福的国家”?

在芬生活的这些年,
我的内心渐渐冒出了一些答案。

我以前经常吐槽芬兰人的运动装穿着。
“谁还穿阿迪、耐克啊,都是我小时候穿的...真low”。
结果现在,我和老婆都爱穿这些户外运动品牌了,成了Helly Hansen的忠实爱好者。


真的,不要太爽!
再也不用为谈生意而穿名牌、戴名表;
也不用为面试,而精心装扮一番;
更不怕穿十欧的裤子,会被议论纷纷。
在芬兰,没人关心这些。

大家追求的是,生活的舒适和发达。
而绝不是因为高档穿着和消费就能实现的。
它应该有更深层次的人文表达,我暂且把它称之为:发达的灵魂。


1. 发达的灵魂:公平和平等

在芬兰,发达的灵魂体现在教育、工作、职业、性别等每一个层面。

01
左中括号
教育的平等
左中括号

大家多少都了解芬兰的“平民教育”,无论住郊区还是大城市,不管芬兰人还是新移民,都能享受同等教育,没有学区房的说法。

然而我想分享的是另外一种故事,
一个关于芬兰人如何诠释平等的故事。

有个家庭,孩子都快2岁了,还口齿不清,反应迟钝。
后来去检查,是重度智力发育迟缓,导致的语言和身体功能障碍。
越长越大,与同龄孩子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无法在幼儿园完成吃饭、睡觉、上厕所等基本活动。
父母也一直找各种康复训练班、认知课,妈妈甚至辞去外企高薪工作,专心带孩子。但折腾很久,孩子的情况并没有好转。
孩子在学校记不住听不懂也表达不出,常常因为自闭而做出一些危险举动。
所有人都建议,将孩子送到“特殊学校”。

父母心疼,怕断送孩子未来。于是开始咨询英美等学校,然而也吃了不少闭门羹。
他们偶然间了解到,芬兰的平等教育。

“特殊学校”一词,甚至没有出现在芬兰的教育立法中,因为融入才是芬兰教育的目标。
在芬兰有一种理解,所有儿童都有权利参与幼儿园生活的各个部分,芬兰的政府和各学校都有责任,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纳入主流教育系统。
只有在不可行的情况下,才考虑第二种选择: 当教师无法独自应对这些情况时;纳入助教、其他专业人士(比如心里医生和康复专家)和家长之间的积极合作。

总而言之,芬兰努力将所有孩子(包括有缺陷的孩子),都集中在一起学习,并全力照顾好每个孩子。

特殊小孩,是学校会优先照顾的群体。除了有老师,还可能有助教、心理医生、运动教练,甚至免费的接送车司机。


那个妈妈说,在学校经常看到一个“独臂小孩”,跟正常孩子一起踢足球,玩得不亦乐乎。
而自己的孩子在芬兰上学,也很开心,因为没人觉得他有“问题”。

来芬兰,老师对她说了一段话,很感人:
你的孩子很可爱,他虽然学东西很慢,但他很执着,富有热情。
他把每一片叶子都画了不同的颜色,而其他的孩子却涂了绿色。
我想上帝并没有给他关上窗,相反,他一定有某种独特的天赋,他能感受到我们感受不到的世界。我认为我们可以慢慢去发掘,这个过程真是令人兴奋!

我想所谓的公平教育,
就是这样,由衷地尊重和善待每个孩子吧。


02
左中括号
职业的平等
左中括号

在芬兰有件很有意思的事:大家的工资,都差不多。
老师、护士,与公交车司机、清洁工的工资,差距不大。
平均工资约3千欧,除去养老金、失业金、税等,大概有2300欧。
如果有更高的收入,就不得不支付更高的税。

值得一提的是,在芬兰,别小瞧清洁工这一“神奇”职业。
他们只要努点力,其实还可以取得更高的“工资”。
因为他们每天能捡很多瓶子,1个瓶子大概卖0.1-0.4欧。

我经常见着一个越南清洁阿姨,提着大麻布口袋,去超市卖瓶子。
一大袋,应该有100多个瓶子,估计能卖30欧!

我粗略算了一下,她每个月的实际收入:
工资若按基础的12欧/小时,不算周末和节假日的双倍工资,12*8小时*22天=2112欧。
瓶子收益,不用上税,30欧*22天=660。
也就是说,阿姨最低的收入是2772欧元(约1.94万RMB)。

如果阿姨再勤快点,那赚得就更多!
特别是碰到音乐节或演唱会,那里有成千上万的瓶子!

*芬兰有各种露天演唱会
结束后,到处都是瓶瓶罐罐

在芬兰,大部分人都会收捡瓶子,没人会觉得很low。
我认识一个80岁的芬兰老阿姨Jaana Saastamoinen,她捡瓶子并不是为了钱,每次捡到后会集中放在垃圾桶的盖子上,方便捡罐人收走。

她的老伴是气象环境专家,常常在她耳边念,要爱护环境。
她说:“现在,趁我还能动,我也想为气候变化做点什么”。

所以在芬兰,不容小瞧任何人。
穿着皱巴巴的衣服,捡地上的瓶子,真不一定是穷。

而且在芬兰,只要肯努力,工资也可能超过那些高精尖的IT人士。

这个小新闻很有趣,外卖员穆萨,因为一个月送外卖的营业额超过5000欧,把移民局都搞懵了!还以为他有什么灰色收入...我常常说,如果外国人勤快起来,芬兰人就得失业了。

除开工资,其实职业平等的真正原因,是人们尊重每个付出的劳动者,每个人的工作都有价值和意义。
平常坐公交下车时,乘客会给司机挥手致意,并说上一句“谢谢”,这大概是芬兰人的浪漫吧。


03
左中括号
性别的平等
左中括号

每当说到这个话题,
芬兰的女性朋友会自豪地展示这张图:

芬兰政府的内阁领袖,从左至右:教育部长 Li Andersson, 财政部长Katri Kulmuni,总理Sanna Marin,内政部长Maria Ohisalo,

在全球疫情期间,这几位女士不惧艰险,撑起了芬兰政府的半壁江山。
21世纪以来,芬兰的女领导和部长越来越多,她们对平等的追求有着独特的号召力,鼓舞着社会各个阶层的女性团体。


大部分人对男女平等这种事情,其实毫不在意。
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或者说,压根就不存在这问题。
在芬兰,随处都能看到很多奶爸,把小孩子挂在胸前的,推婴儿车的,带着小孩子在外面打雪仗的。
老婆呢,就去健身、喝咖啡、会闺蜜...


好友Samu,曾跟我说过一段话,我觉得很有道理:
“老婆不应该是那个每天等我下班,给我做饭,照顾小孩,伺候我父母的仆人。如果换做是我,天天对付着锅碗瓢盆和闹腾的小孩,我会被逼疯。
所以,我希望能为她做一些事情。让她一直保持快乐,尽我最大的努力,鼓励她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和精神归属。这样,我也会感到快乐。”

其实,西方有句谚语:
“Happy wife,Happy Iife”
现在成了我的生活准则,只要老婆高兴就好。

一开始,怕她在芬兰生活抑郁。
我就自我牺牲,尬舞一段,
或者做些搞笑的小视频,逗她乐。

她喜欢去旅游,
我就负责当导游和摄影师

她现在迷上烘培和烹饪,
每次做完一大堆材料,我负责收拾。
而且不管好不好吃,必须好吃!



2. 发达的灵魂:为弱者付出

这就跟管理学的“水桶理论”,很相像了:
一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桶壁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但现实中,人们往往崇拜强者和成功人,把他们说的每句话奉为经典,深信不疑。
对待比自己弱的群体,则是爱搭不理,甚至抛弃。

穷人被一点一点地剥削,为富人的资本积累买单,造成富人越来越富,而穷人越来越穷...
而芬兰却是通过税收工具“劫富济贫”,照顾低收入群体,强者为弱者买单。

每年,芬兰都会公开公布哪些企业、管理者赚了多少钱,纳了多少税。
芬兰的富豪们,似乎比的不是谁家有多少资产,而是以谁上的税多而自豪!
税即是福利,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因为人都有老去的时候,而且都希望老有所依。
这些福利用来给残疾人士提供免费的护理人员、司机;
给老人提供免费的福利机构、医疗和保健。


3. 发达的灵魂:为未来付出

少年强则国家强,
芬兰更是信奉宝宝强,则国强。

新生宝宝还没出生,
免费送一份“妈妈宝盒”。


下面这个是2022年的宝盒,外盒可以作婴儿的小床。
盒里大概有40种物品,全是宝宝和妈妈的必需品。
包括睡袋、睡衣、羊毛连体衣等十几件衣服,
帽子、袜子、手套、婴儿牙刷、喂食围兜等,
几乎都是中性色,这样男女婴儿都能穿。
这些东西的质量,是毋庸置疑的,
而且每件看起来都很有设计感。



妈妈宝盒的分发,有80多年历史了。
始于1938年,每年的东西都不一样。

1937年颁布《产妇补助金法》后,第二年提供了第一批产妇补助,起初只给低收入母亲。
1949年,开始提供给所有母亲。
现在的准妈妈,都有“妈妈宝盒”或“170欧元的现金补助”,实在幸福。

Picture: Soili Rasi-Bäckman ©Kela

说句题外话,芬兰的公立医院虽然免费,但效率不高,而且只要不严重,护士都建议“回家自愈”,多锻炼。通常连医生的面都见不到...

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多喝热水,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但对待孩子的问题,就会比较积极。从孕育到出生,关爱是无微不至。



孩子满9个月,就可以送去日托中心了
幼儿教育的学费,是根据家庭的收入、人数、时间来决定的,低收入的家庭甚至能免费。

幼儿教育期间,有专业的人来帮忙照顾,减轻父母带小孩的负担。
而且孩子还能接触更多的小朋友,了解更多元化的世界。



4. 科技,引领未来

历史上来讲,芬兰以前是东西方世界都不愿接纳的存在。欧洲国家视其为“西方国家的叛徒”,苏联又视其为“西方间谍”,夹缝中生存,举步维艰。
战后芬兰成为发达国家,离不开它的核心政策:科技立国,科技强国。

芬兰政府在科技研发方面毫不吝惜,科技投入一直占据GDP的3%,高于欧盟不到2%的平均水平。 
今年,芬兰预计将研发支出,增加到4%。


芬兰也是一个高度自由化的市场,对科技创新极为重视。
“自由化”就是说,即使是一个经验尚浅的年轻人,如果有一个好Idea和切实可行的方案,都可以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

Tekes(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
Sitra(芬兰科技创新基金会)
VTT(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
这三家机构,就是芬兰初创企业背后的推手。

这些部门青睐那些极具创新并充满挑战的项目,会给到资金、技术或团队支持,而且最快能在一个月就响应方案。
《愤怒的小鸟》公司,Rovio在创业初期,就曾接受过Tekes的资金扶持。



芬兰还有不少天使投资公司和投资人。

Slush,是每年在赫尔辛基举行创业和科技展示的大会,目的是为初创公司和投资者搭建桥梁。
在2021年,Slush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8800名参与者,成为全球IT界的盛会。

去过Slush能强烈感觉到,芬兰是一个巨型的创业孵化器。
在展会上,年轻人们谈论着各种创意,对生活、科技、世界的看法。 
投资人们游走于各个群体,耐心的记录,竭尽全力地捕捉每个鲜活的想法,生怕漏掉任何一个能够改变行业的机会。
对于科技产业来说,创意永远比技术排在前面。一个好想法,往往可以撬动整个行业。


在芬兰,最流行和热门的工作都在IT行业,因为工资高,工作时间灵活,最重要的是没有硬性的芬兰语要求。

这也吸引了很多海外的IT技术人士,移民到芬兰,从而为芬兰的科技发展带来良性循环。


目前,芬兰的科技产业雇佣了317000人,
预计在10年内还需要13万名技术专家

好啦,就写到这里了。
我想每个人对“什么是发达国家?”
都会有不同的见解。
文章也仅代表我通过芬兰,理解到的内容。
我想,发达的国家靠的是每一个人,
而组成这些人的灵魂,就是:
尊重、平等和付出吧。

下面这张图是我非常喜欢的:

Hän,芬兰语意思是:她/他,
是包容性的芬兰语代词,代表平等。
它象征着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人们不被背景、性别或外表所定义。
希望你也努力成为不被定义束缚的那个人!


⮘关注小芬哥

搞笑图文和视频

不定期分享资源

你的每个赞、在看、分享,我都喜欢!

小芬哥
坐标北欧芬兰,分享我们一家的生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