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刃
编辑:蓝二
版式:王威
“如果阁下不懂法条,那么我还略懂拳脚。”这个流行于网络的调侃梗,被电影《误判》搬上了银幕。
回顾近两年,黄子华主演的《毒舌律师》诙谐爆燃,在香港打破本土票房纪录;《正义回廊》则用更深度的思辨叩问体系,赢得口碑。似乎延续着这一小股律政港片热潮,甄子丹身兼导演、主演,锻造出了一部基于真实人物原型改编、“庭审+动作”双类型的《误判》。
动作戏份,更容易在感官上激发情绪,这与在文戏上更能燃起火花的庭审戏看似不同,却有了底层共性。
回味如同黑马之姿跃然市场的这一批港式律政片,气质均非温文尔雅,都有着更强烈的戏剧性。但《误判》显然更极致,法庭上唇枪舌战、推理反转与法庭外的枪战爆破、拳脚搏击,成了一种互补。这种文武双全的内容特质,结合点映预售期超过十天的独特发行模式,最终让《误判》在当前的影市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点映预售阶段即过亿,当下票房超两亿。
旧港片的江湖已远,而江湖之心仍在。当时代情绪与社会问题都急需出口时,这些讲述罪与罚的影片,既叩问了现实,又在现实之上试图勾画出自己的英雄主义。
只不过,英雄主义亦有新旧之分。旧的本质,是与当下潮流的逐渐偏离,与其他同批影片相比,《误判》在类型与外壳上,更有商业片凶猛的力道,但在价值内核上,可能还是有点过时了。
有的是法制内核,有的是江湖内核
《误判》延续了旧港片的江湖内核:优势群体遭受欺凌,没有直接利益相关的主角拔刀相助,只为伸张正义。
警察出身的霍子豪(甄子丹 饰),转职律政司,作为检控官负责公诉案件。一桩已经定罪的案件引起了霍子豪的注意:邮递贩毒,嫌疑人先是自述无辜、供出主谋,随即又马上认罪,但得知自己将被判处十几年监禁后,又再次翻供。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年轻的嫌疑人反复无常?
电影情节来自于真实的马家健案。2016年,为了贪图1000元的小利,马家健把自家地址借给朋友收快递,结果快递藏着毒品,因此被控贩毒罪。
明明马家健家境贫寒,并没有吸毒贩毒史,而他的朋友家被搜出了更多的毒品,证据确凿,结果却是:马家健承认了所有的控罪,这位朋友却被撤控。一个借出地址的底层普通人,被判了23年。
门道并不复杂。请不起律师的马家健,遇到了一位“代理律师”,被洗脑告知,只有认罪才能判得更少。法盲马家健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着了道,那位“朋友”得以开脱。
在电影中,以马家健为原型创作的马家杰,得知自己被骗后要求重审,但按照流程,这个案件在他签认罪书的那一刻已然定案。这道程序对于检控官来说,更是如此:检控官不是警察,只需定案、无须查案。片中某位检控官所言更是直白,“被判刑的人都想着早点出狱,上班的人也都想着早点下班”。
但霍子豪不想下班。他要为这个不该扛下如此大罪的陌生人沉冤昭雪。戏剧冲突,就此拉开。
文戏部分,《误判》与《毒舌律师》《正义回廊》类似,直指香港法律的灰色地带。
香港地区的庭审遵循英美法系,需要人证、物证以及陪审团的决定三证合一。这道流程的每一处环节,都可以延展出一出好戏。
《毒舌律师》把视角放在律师身上,从人证、物证入手,以一种老派TVB式的热烈展开叙事;《正义回廊》的刻画重点则在陪审团,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设下罗生门式的人性回廊。
在港式庭审上,无论嫌疑犯在是否犯罪这一点上看起来多么明显,只要三证合一,法官都得按照程序断案,即便其中仍有疑点,也不能左右流程。一定程度上,这种模式在宏观上保障了整个链条的有序推进。正如《误判》中吴镇宇饰演的检控官所言,他一年要审查700多个案件,要是每桩都按照霍子豪的方式去处理,系统早就瘫痪了。
系统的刻板显而易见。木已成舟,是否意味着真相已然无力回天?《误判》理想化地补出又一块拼图,试图安慰大众——不要灰心,流程之上,正义仍在。如果律师与陪审团都无济于事,或许还有霍子豪这样的检察官。
当如同霍子豪这样的孤胆英雄出场,《误判》又回到了旧港片最擅长的江湖武侠、警匪动作层面。官商勾结,在资本的庇护下,律师们利用漏洞坑害底层穷人;当权者不作为,面对无辜者受冤,司长更在意的是如何维护自己的体面;黑道恣意妄为,各种混混杀手潜藏在角落对着霍子豪与相关证人痛下黑手。
这一系列的黑暗统统向霍子豪一个人袭来。看着他如同机械降神般,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街头打到天台再打到地铁,虽然戏剧性已经远远超出了现实性,却也因为这份戏剧式的扭转乾坤,让观众欢欣受舞,情绪共振。这份被市场验证过太多年的激荡,也成了《误判》稳住市场的一把利器。
精神胜利与冷峻思考,不断交替
从《毒舌律师》到《破·地狱》,香港本土票房天花板逆着原本颓势的下行期,拔高到亿元级别。《误判》在内地的两亿票房无疑也提振了一大口气。
港片复兴了?时至今日,港片所传递的情绪点其实一直在变。上世纪90年代,周星驰小人物式的咸鱼自嘲引发普通人的共鸣;千禧年,《无间道》等黑帮片折射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2010年起,甄子丹等人则将香港的公共安全故事诉诸银幕,戏剧创作结合现实议题,为更多民众传递心声。
回看这些年的港式庭审片——如果说,《正义回廊》对体系的叩问中,带着一丝“英雄不在,我们何去何从”的冷峻思辨,《误判》就有点太过依赖这位英雄了。
《正义回廊》
《误判》电影中把矛盾转移为“体系中是否还存在正义的人”。尽管片中,有着精英法官一瓶红酒几万元,甄子丹感慨是一个贫困家庭一整年收入的桥段,但这些情节深究起来更如同一个口号。电影的翻盘,也是因为主角霍子豪唤醒了同事们的血性,共同支撑对抗了不公。这一份有些明显的假想,在现实层面确实有点“浪漫主义”。
《误判》自始至终都没能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英雄,我们该怎么办?
电影的优缺点太过明显,也传递出一个信息:旧港片与甄子丹一样,都老了。老到固守着当年的模式,却没能回答更新的声音。正如《破·地狱》中女儿对父亲不断发出质问,父亲生前根本无法与之对齐。
《误判》的老,并不在外显上。
它是宝刀未老的,5场打戏,从最初的枪战到随后的追车、群殴,以及结局最亮眼的地铁单挑,都相当亮眼。甄子丹的打戏,看重的是实用性:出手要快、身边各种道具能用就用,目的就是高效制敌,哪怕是把对方打倒了也要再补一脚确保“击杀”。
最精彩的地铁战中,车厢空间狭隘,座椅扶手等到处都是障碍物,还得避开无辜的路人。甄子丹赤手空拳,而对方有枪有刀,大BOSS出场还带着指虎。在自己十分不利时,甄子丹利用环境特色各种躲闪、借力打力,在被分割的镜头里以巧取胜。在这份实用主义中,哪怕最后制服BOSS的必杀技,是脱掉他的鞋子,让他的脚被碎玻璃割破,吃痛失去战斗力,也并不显得儿戏。
但主创自己也意识到,一味地突出这份超英般的武力值也不合时宜。天外群殴戏上,虽然甄子丹再现了一个打十个的勇猛,但还是中招昏迷,被随后赶来的警方营救。拍了42年打戏的甄子丹,也在电影中,对着新晋打星张天赋说,自己年纪大了,不能永远打头阵,需要你们这些年轻人顶上来。戏内戏外成了互文。
身体的老去是其一,观念的老去则有着更深的影响。正如前文所说,《误判》里的个人英雄主义,放过了对系统更深的批判,其实是甄子丹所代表的老一代,在反思观念上,或许落后了正在涌现的新生力量。
港片虽然一直都有着强类型的特质,但重情绪的观众并非只偏爱无脑片。当社会议题不断涌现,立足当下与现实性的电影越来越有了文以载道的使命。《毒舌律师》《正义回廊》乃至《浊水漂流》《年少日记》《白日之下》《破·地狱》等等,都抛开了官方叙事,用底层视角传递更真实的声音。
它们勇敢地构想出了一幅新的画面:体系陈旧中,看似无权无势的小人物,如何做出努力,撼动看起森严实则岌岌可危的旧建筑。这里没有如同《误判》般,站在官方立场的自我粉饰,有的是更尖锐更嶙峋的真实号角。
从这个角度上,这份观念的迭新,也是新港片换代后迎来的另一个黄金时代。
甄子丹的《误判》引导了一份民众所期待的精神胜利,正向但略显过时。但一切正如甄子丹自己所说,新的年轻人需要顶上来,新的电影人确实也正在一步步地将新港片顶了上来。
《毒舌律师》
THE END
欢迎朋友们把黑白设为星标,这样你的推送会更加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