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麻醉药患者也不睡?集采药品质量风波再起

健康   2025-01-19 18:29   北京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点击上方“围术期医学论坛”→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为围术期医学论坛加上星标,以后找我们就更方便啦!







近日,集采药质量问题引发热议。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在上海两会委员采访中表示:“在国家药品集采的背景下,价格确实压低了,对(降低)医保和老百姓的负担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这么低价的情况下,药物质量可能不稳定,所以老百姓或者我们医院医生的感受(情况),就是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醉药患者不睡、肠道准备的泻药不泻或者量不够(的问题)”。
郑教授的采访内容也引起了部分麻醉医生的共鸣和对麻醉药“丙泊酚”的广泛讨论。
华北某三甲医院麻醉医师王彤(化名)就表示:「麻药不睡的情况确实存在,现在用三四支才睡都很常见,便宜是便宜了量也大了,只能说天天都在担风险。」
“丙泊酚”早在2021年丙泊酚首次纳入集采(第4批),品类为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20 ml规格的每支价格为9.86~14.85元,最大降幅89.65%。2023年丙泊酚二次纳入集采(第9批),品类为丙泊酚乳状注射液,20 ml规格的每支价格为3.93~5.36元,比上次集采又降低了60%。集采带来的药品价格降低对于患者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事,然而过分的低价也令人惴惴不安。自2024年5月起,网络上开始看到部分麻醉医生的吐槽,甚至有麻醉医生发出了“大不了术中知晓”的自嘲与担忧。

图片来源丁香园、医药财经

存在哪些问题?

2025上海两会上,民革上海市委拟提交一份《关于药品集中采购背景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与连续性的提案》指出,当前,药品集中采购举措存在3方面问题。

(1)药品供应稳定性和持续性待加强:新一轮集采开始时,受药厂生产、医院储备、疾病流行等因素影响,集采药品易出现供应空窗期。

(2)药品疗效、药品质量与患者信任需提升:虽有权威的一致性认证,但有用药患者反馈不同厂商同药名的集采药品药效存在差异,药品疗效、质量与患者信任度有待提升。

(3)辅助配药方式等功能亟需完善和宣传:目前,上海已推行电子流转处方、医保卡定点药房统筹配药及“随申办”药品查询等举措,可拓宽患者获药渠道。但部分患者不知晓此类渠道,医院对虚拟药库设置、医生对定点药房药品情况不熟悉,“随申办”上公众可查询的药品库存信息也不完善。

如何解决?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民革上海市委在提案中从3方面提出建议。

(1)完善药品供应预警、优化统一调配和信息反馈机制:基于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健全基层药品短缺预警处置机制,进一步建立有效联动,完善药品库存与厂家增产信息沟通;安排备选药,放宽医院非带量药品限制;鼓励合理规划采购量;建立社区与上级医院药品调剂机制;减少目录年度调整频率,制定换药手册,助力医生清晰指导患者。

(2)完善药品质量监管体系、严格把控药品质量:药监部门从严把控药品质量监管体系,对集采的一致性认证药品,定期或不定期从医院抽查检测,确保药效与认证时一致;完整公示一致性检测结果,特别是生物等效性试验结果;搭建统一反馈平台,收集并反馈临床医生用药意见给药企。

(3)完善电子处方流转、患者药品供应查询系统:加强电子流转处方、医保卡定点药房统筹配药宣传推广,指导医院设立电子虚拟药库,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完善“随申办”药品查询系统,定时更新国家集采谈判药品在沪各医院储备信息,方便患者查询。

总体来说,药品集采政策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改革举措,实施虽有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只有构建完善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平衡药价、药效、药企创新动力等多方面因素,才能推动患者、药企与医疗产业协同发展,为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持续赋能,使该政策切实造福百姓、助力医药产业进步。

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

编辑:仇俊鑫

审核:于丽水

围术期医学论坛
面向麻醉、外科、重症、营养、疼痛、康复等科室医生,传播围术期管理知识和技能,帮助医生提升综合救治水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