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技巧模板

文化   2024-12-16 06:00   北京  

一、诗歌答题模版

类型

答题模板

意境类

描绘画面 (忠于原诗, 语言优美) ;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 点出境界特点;

手法类

揭示手法; 结合诗句分析 (怎样用) ;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 ;

语言特色类

揭示语言特色;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思想感情; 作用效果;

炼字类

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 技巧 (活用、倒装、手法) ;放入句中描述景象; 意境感情 (作用效果) ;

关键词类

主旨作用; 结构作用;

感情类

运用……手法, 通过……内容, 抒发 (寄寓、揭露) 了……感情;

概括主旨类

诗歌定位各句内容, 通过……手法, 抒发了……感情、评价;

鉴赏类

写了……; 怎样写的 (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 ;表达效果 (感情) ;

形象类

找到诗句; 分析基本含义 (形象类型、特点) ;

为何要写(主旨) ;作用效果;

诗歌含义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二、阅读理解的15个常考题+答

(1)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 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 (文段) 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 (起总结作用) 有时也在中间。

(3) 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 (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 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5) 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

①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 (突出主题);

③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④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6) 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好处、妙处) ?

一般有固定思路:

     动词

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

) ,表现了人物……的心情 (性格) 。

形容词副词

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 (某物) ……的特点、情态 (或

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 ,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7)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或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请说说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此题的答题思路:分析该句的修辞作用+具体语境作用。

常见修辞答题如下:

手法

答题模板

比喻

(事物) 比喻 (事物) ,形象地写出了 (事物) ……的特点 (情态) ,表达了 (人物) ……的情感。

拟人

**拟人化 (或赋予**人的情感)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的画面) ,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表达了 (人物) ……的思想感情。

排比

使句式更整齐, 气势更强烈, 强调了(事物)的……, 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夸张

夸大 (或缩小) 了(事物) 的大小 (长度、速度、性能等) 、突出了 (事物) ……的特点。

反问

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 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 (人物) ……的态度(观点、情感) 。

设问

①开头出现, 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

②文中或结尾出现, 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 (或引人深思) ,给人以启迪, 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引用

①引用诗句, 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 使文章语言更优美 (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

②引用故事、神话传说, 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吸引读者。

对偶

使文章节奏鲜明, 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8) 某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先弄清该段落在文中的位置,再分析其作用。

在文章开头

①引出下文;

②开头点明故事所要描写 (说明、议论) 的对象;

③照应文章标题;

④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

⑤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作铺垫) ,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文章中间

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作铺垫) ,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文章结尾

①总结全文; ②解释全文主旨; ③照应前文;

④照应文章标题; ⑤引人深思。

(需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答案全部都写上,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套用适用的答案)

(9) 文中画线句(某段) 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先分析属于何种描写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

人物描写(肖语动心)

表现了人物……的特点, 突出人物的……性格 (心理、品质) ;

环境描写

烘托了一种……的气氛, 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 。

(10) 请分析文中××的形象或文中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从文中检索关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提取出关键词来分析人物性格,并对结果进行加工合并。

(11) 文章运用了对比(伏笔、象征) 等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等,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手法

答题模板

对比

……和……形成鲜明的对比, 突出人物(事物) ……的特点。

象征

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伏笔

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 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照应

使文章结构严谨, 令主题更加鲜明, 使文章(故事情节) 更加严密。

烘托、渲染

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题。

(12) 分析本文标题的含义。

此类题首先需找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它字面上的意思,即其本意。然后联系文章的主旨,说出这个词语的寓意,便可得出其深层含义。

(13) 说说你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首先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弄清上下句具体语境,弄清这个词语所包含的寓意,即可得出答案。

(14)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理解句子的含义一般有两种答法:

①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语境或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述;

②解释这个句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

(15)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启示。

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回答此类问题时,只要符合题干的要求,联系文章的内容,有具体的事例说明,表述合理即可。

三、常丢分 7种题型+9大经典问题 (含对策技巧)

(一) 初中语文最易失分的7个题型

1、字音字形题,耗时过多而丢分。

字音字形题耗时不要超过1分钟,否则既降低了答对的机率,还挤压了其他题的时间。俗称“丢双份”。中考语文选择题多为复查负效题,不复查还好,越查越易改错。

【对策】选择常见100个多音字和100个常错形近字,遵循“以义定音定形”原则,适度联想发散,逐一记忆过关,每天一题,适当训练。

2、词语 (成语) 运用题,不知分类而丢分。

成语题中只要出双重语义的一般是选择项,比如灯红酒绿、想入非非等。当然成语还有因不了解成语意思误用、因不明成语适用对象误用、因不明成语感情色彩误用等角度进行分类。

【对策】①选择100个常考成语和100个常错成语,逐一过关,每天一题,适当训练。

②其他实词虚词不能放松。

3、语病辨析题,不分轻重而丢分。

语病题是命题人最头疼的题目,因为语言本就讲求约定俗成,因此答题时不要苛求完美,只比较哪个选择项更好一些———“认对不认错”。

【对策】汇总中考题,熟悉六种语病类型,分类解析,每周一题,适应训练。语病题是训练低效题。

实词题与教材文言文联系最紧,出题点一般为教材内容。

【对策】汇总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的文言文,每天一篇,翻译梳理过关。

5、文言筛选题、分析概括题,忽略原文而丢分。

【对策】文言筛选信息题的关键是将选择项内容代入原文,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排除。分析概括题除了要重视原文,代入原文外,还须盯紧该题设错的五大方面(搅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语意逻辑)

6、文言翻译题,得分点不全而丢分。

【对策】汇总教材中35篇文言文,每天一篇,翻译过关。

重视四个落实:

①字字落实,重点在单音节词翻译为以该单音节词为核心的双音节词;

②句式落实,不仅有句式还包括活用法;

③文从句顺语言落实;

④得分点定位落实,是得分点的绝对不能译错更不能译掉。

7、文言断句题,不懂标志而丢分。

【对策】断句题命题点在于标志。标志有哪些? 句前“犹、、夫、其”,句末“耶、者”,当然还有句中的“而”等。此外,要善于利用句式特点、主谓、动宾关系等技巧。断句答问命题自由,但无非内容概括和常识考查。内容概括摘原文,常识考查适当须积累文学、文化常识。

(二) 初中语文常见9大经典问题

1、病句类题目须要注意哪些方面才能够得高分?

从小就接触汉语,对于汉语的句子非常熟悉,这就使得我们对汉语有着较强的语感,这是我们辨析语病的优势。

题时,首先通读句子,借助于语感初步判断,然后再根据语法或逻辑知识进行检验,从而得出准确答案。

考生判断不准是因为只是跟着感觉走,忽视了用语法或逻辑去检验。

2、压缩语段主要有哪几种考查形式?

①给新闻拟写标题、导语,或将一段新闻稿压缩为一句话新闻;

②给概念下定义;

③概括文段的基本内容、主旨;

④用简洁的话将图表内容表述出来。

3、扩展语句有哪些种类?

扩展语句可分为以下几种:单句的扩展; 复句的扩展; 综合扩展,这类扩展可以是由单句到单句,也可以是由单句到复句,总之是使句子生动形象、丰满具体起来; 语段的扩展,给定一个话题或提供一个情境,让考生加以阐释、发挥、引申,从而使话题或情境明确、具体,构成一个完整的语句或语段。

4.仿用句式题极具开放性,命题极为灵活,命题形式都有哪几种?

句式的仿用是指根据提供的例句或新的语境来仿造句子。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所考查的题型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 嵌入式。要求仿写的内容镶嵌在语段当中,既有上文的语境,又有下文的语境。

(2) 续写式。要求仿写的句子是在给定了上文语境的基础上,承接上文语句的续写,在内容上具有连贯性。

(3) 话题式。除给定例句外,还给定几个话题。

(4) 限定式。给定例句,并附加其他限定,譬如以××为开头等。

(5) 自由式。给定例句,在选材和立意上充分自由。

(6) 对联式。给定上联或下联,要求写出下联或上联。

5.初中常见修辞方法共有7-9种,非常具体,我们没有疑问,可是对于其命题特点却不清楚。

命题主要有3个特点:

(1) 考查运用能力。不考查对修辞方法的辨认,考查修辞方法的运用,即根据规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表达对事物的认识。

(2) 选材具有时代气息。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往往涉及社会热点问题。

(3) 考查具有综合性。考修辞,往往与语言表达准确、生动、连贯、得体等结合起来考查,即使是单纯考修辞方法,也很少只考某一种修辞方法,往往多种修辞方法放在一道试题中考查。

6.默写名句名篇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不要因为书写有误丢分。要注意那些同音异义词,这些词往往是命题人设题的热点,应知其音,明其义; 要注意同义异形词,这类词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具有迷惑性和误导性。

另外,如果题干中要求“只做两小题”,就要首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句中没有生僻难写字、易错字的两题作答,否则阅卷时只按答出的前两题计分,所以答题时一定要看清填写要求。

7.文言实词在试卷中一般采用哪种形式进行考查?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十分灵活,一般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考查的方式主要有:

(1) 选出4个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 (或错误) 的一项;

(2) 比较4个选项中相同词的意义,选出与题干例句中此实词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

(3)题干例句中加点的文言实词属于某种语法现象(如偏义复词、词类活用),要求从选项中找出与这一现象符合的项;

(4) 与现代汉语比较,找出加点的文言实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

(5) 通过翻译句子题来考查对关键实词的理解等。

8.如何复习文言虚词?

复习文言虚词时,要结合一些典型的例句,熟练掌握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特别应对使用频率高而常见意义和用法又较多的虚词进行重点的系统的复习。

根据初中考试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向教材靠近的走向,考生必须熟悉教材中出现的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善于将这些虚词与试题中的同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和辨别。同时,考生还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根据语境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9.“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的考查有哪些基本要求?

该考点难度较大。“筛选文中的信息”主要是筛选与题干相关的语句。此考点的核心是考查考生对文意的准确理解。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符合题目要求,代表某些特定含意的文言词语、短语、句子。筛选并整合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读通文言材料。

四、文言文

重点:

1、内容和注释的记忆

2、重点实词虚词的掌握

3、熟悉各个文言文作家基本概况(生平重大事迹)、熟悉名家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学常识积累、更希望孩子们可以利用自己对于名家的信息掌握,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其转化为写作素材,写出高水平的作文。

五、名著阅读

重点:

1、重点情节的记忆

2、重点人物性格分析(比如对于藤野先生的治学严谨、待人诚恳、没有民族偏见性格的分析、)

3、结合生活谈理解(比如《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可以结合学习谈复习的重要性。结合交友谈诚信的重要性)

六、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命题往往在四个方面设置题目:

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

三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四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 (关键:联系原文)

答题技巧:

联系上下文,弄清楚词语在原文中指代的内容。

注意修辞手法,如果词语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答题关键是把词语由喻体、拟体还原为本体。

联系语境,对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答题关键是进行直接正面的描述。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关键:理解句子中关键词的含义)。

答题技巧:

整体把握句意,抓住句子主干的同时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注意句子在文中的地位。

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指出文中的某个句子,然后问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根据是什么 (关键:联系上下文,原文中找答案) ?

答题技巧:

作答时先分析句子的性质是观点句还是结论句。(观点句,理由在后; 结论句,理由在前)

确定句子所涉及的范围,筛选信息,切不可照抄原文。

4、文中为什么要写某事物或从某件事物写起/文中某一句话或某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好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

答题模式:相关术语 + 文章的具体内容 + 作者情感或文章主旨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不能。因为: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 不一致;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不能互换。

6、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作用是什么1、

答题模式:

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写出了对象的什么特性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增强气势和语气,强调了+对象+特性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设问:引起了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与思考

反问、反复:加强语气,强调了……

7、文段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 作者是如何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赏析某段文字的艺术手法或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

使用的方法 (尽量要全面,有条理,要拓展)

+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 效果作用 (往往要与感情主旨联系起来)

8、赏析文章的标题/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为什么要以“……”为标题/以“……”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分析角度:内容、结构、形式

9、文章用了第几人称,使用这种人称的好处是什么?

答题技巧:使用人称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

10、线索的赏析/文章以……为线索。

答题模式:

文章以……为线索, 开头写......中间写......结尾写......

答题技巧:

从上下文中筛选信息,归纳概括。所写内容有几个方面就从几个方面概括; 如果内容集中写一个方面,无法从内容上分为几个方面时,应考虑从手法(虚实、正反、点面) 方面分点概括。

11、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文中写某句话或某事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意思?

答题技巧:联系上下文,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结合主旨,分析作者情感

12、人物鉴赏/请简要分析文中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技巧:

按总分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定量分析; 或先从几方面定量分析,再用一句话做定性式总括。

13、鉴赏语言/赏析文章语言。

答题技巧:从遣词造句、修辞、语言风格、语体、情感的角度去鉴赏

答题模式:语言特点/手法+该特点或手法的常规效果+对象+抒发情感/观点/内容

14、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简要分析。

答题模式:文章是以……为结构方式,第一层写了……第二层写了……

15、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的描写了……

副词(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的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限制、时间、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现代文答题模版

1.开放型试题:评、 引、析、结;

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

3.原因题: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

5.联想感悟型:

A 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

B 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

6.句子的作用:

A 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 联系中心、态度、感情; 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

B 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

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 联系上下文 (文体、结构、中心等);

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 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

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 论证过程;

现代文阅读积累

1.长句:容量大,气势盛; 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 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

2.短句: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 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 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

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

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 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 象征意义; 交代背景 (时间、地点等);

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

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 抒写美; 抒发作者情感; 作为串时间的线索; 见证历史沧桑;

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

具体的风景描写; 生活和社会环境; 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6.文学作品的形象:

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物的精神风貌; 人物的思想特征; 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7.第一人称亲切自然; 自由直接; 真实生动;

8.第二人称:呼告抒情,动人亲切; 便于感情交流; 充满气势,态度鲜明; 自由灵活;

9.第三人称: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显得客观冷静;

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

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13.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

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

16.细节描写:真实精细; 传神鲜明;

17.插叙:丰富内容; 深化主题; 使事件曲折有致; 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

密;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18.倒叙:设置悬念,增加兴趣; 读起来波澜起伏;

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

20.间接抒情:表达含蓄,含而不露; 韵味悠长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1.开头段:提出话题,领起下文; 点明主旨,统摄下文;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蓄

(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 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使文章

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

22.过渡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引发议论,揭示主旨; 衬托作

用; 渲染、烘托气氛; 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23.结尾段:照应主题,呼应开头; 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

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

24.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25.照应: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 呼应文题;

26.举例:具体实在,易于接受; 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丰富文章内容; 表明……观点;

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 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

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28.侧面烘托: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 从侧面烘托……的……特征;

29.引用:具有文学味; 丰富文章内涵; 引起读者兴趣; 表明……观点;

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

31.叠词:强调……; 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

32.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

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

3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促进故事情节发展;

35.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 丰富文章内容; 引起读者兴

趣; 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36.引用诗歌: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丰富文章内容; 引起读者兴趣; 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37.引用名言:增强说服力; 丰富文章内容; 引起读者兴趣; 表明……观点;

38.描写方法包括:正、侧面; 工笔、白描; 多角度描写; 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一些修辞、表现手法;

记忆口诀为: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

修辞手法的作用

手法

作用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借代

引人联想;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 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

比拟

语言生动形象, 蕴涵丰富; 色彩鲜明, 描绘形象, 印象深刻; 感情强烈, 引起共鸣;

夸张

突出本质、特征, 引人联想; 烘托气氛, 语言生动形象, 增强感染力; 感情强烈, 引起共鸣;

对偶

便于吟诵, 易于记忆; 表意凝练, 抒情酣畅; 对比强烈, 褒贬分明;

排比

句式整齐, 节奏匀称; 文章贯通, 语势强劲; 集中内容, 加重感情; 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 抒情酣畅淋漓;

设问

提醒注意, 引起思考; 突出内容, 变化波澜;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

反问

强化语气, 强调内容; 增强表达效果, 表达强烈感情; 引起思考, 余音回荡;

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承上启下, 层次清晰; 多次强调, 给人以深刻印象;

起兴

渲染气氛, 定下感情基调; 统摄全诗, 引出故事; 激发读者想象; 化实为虚,形象生动;

手法

作用

双关

言在此而意在彼, 使表情达意更含蓄, 更有趣;

表现手法的作用

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

(记忆口诀为:比用对象烘虚实)

2.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 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衬托:突出事物特点;

4.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

5.借景抒情: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 营造氛围; 委婉含蓄地表

……思想感情;

6.融情于景: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 营造氛围,创造意境; 表

……思想感情; 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

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

8.托物言志: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 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9.虚实相生: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 丰富诗

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10.化用典故: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 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

的效果; 丰富文章内涵;

11.意象组合: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 使诗中的意象

鲜明突出; 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12.结构安排的特点:照应、层层深入、烘托铺垫、对比、承上启下、悬念、伏

(记忆口诀:层承对照烘悬伏);

诗歌鉴赏积累

1.对仗:显示语言的对称美; 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

2.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

3.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4.表颜色的词:表现心情; 增加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 渲染气氛;

5.语言特色的类型包括: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记忆口诀:清平明辞委,简沉浑多明);

6.景物描写角度:空间变化 (远近高低)、时间变化; 动静; 视、听、嗅觉; 虚

实;正、侧面; 色彩、形状、声音;

生活大语文
古来圣贤皆寂寞,有事别忘心里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