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LOCF论坛总回顾】奋楫者先——共绘发展新蓝图

文摘   2024-10-07 21:28   英国  


论坛酒会视频花絮



论坛开幕视频 由FLAWED品牌营销咨询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伦敦政经-牛津中国论坛由政经国论和牛津中国论坛于2020年携手创办,已走过五年春秋。本论坛希望聚集群英,打破知识壁垒,为参与者们打造自由、包容、开放、平等的交流讨论环境,汇集不同观点,从不同角度回顾与展望中国的发展历程,忆往昔、看今朝、展未来、以世界视野看中华事。


农历2024年不仅是60年一遇的甲辰年,也是一个“全球超级大选年”。在这一特殊的年份,中国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舞台上把握机遇,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今年我们和各位来宾一起从“新质生产力”、“粮食升级与持续发展安全”和“文化”三个专题展开探讨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多元化的视角开辟更加光明的前景。



论坛介绍


牛津中国论坛(OCF)成立于 2013年,是牛津大学官方注册认证的学生学术组织。如今已发展成全英规模最大,最为严谨学术的中国论坛之一。


除了一年一度的主题论坛峰会外,OCF已发展出包括讲座、报刊、访问等线下定期活动和线上交流平台。作为海外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论坛之一,OCF致力于汇集中国话题的领域行家,与来自英国各地的中外学生们,共同对变化中的中国进行深度的讨论。历届论坛由搜狐、抖音、凤凰网等平台全球直播,累计观看人数逾1000万人次。


在往届论坛中,我们曾有幸邀请到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前英国驻华大使韩魁发爵士、华谊兄弟CEO王中磊、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哈佛大学政治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人类学家项飙、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同济大学原副校长吴志强院士、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张新宝、UCLA人类学教授阎云翔、字节跳动原副总裁林楚方、导演谢飞、艺术家徐冰、作家许知远和南派三叔、大疆创新科技集团董事长李泽湘等在内的超过300名嘉宾,与我们一起探讨中国相关话题,深入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学术领域前沿。



开幕嘉宾


Larry D. Kramer, LSE校长,他为9月7日开幕的伦敦政经-牛津中国论坛带来了精彩的开幕致辞,这是 Kramer 校长自上任以来首次访问亚洲。致辞中,他强调了碳中和,全球合作,以及激励项目的重要性,指出LSE与中国的长期合作关系,特别是在学术与企业合作方面。


徐洪才教授则围绕全球新格局与中国经济新机遇展开讨论,指出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和挑战,尤其是中美战略竞争和全球供应链的调整。他强调,中国经济尽管面临压力,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双循环战略将为未来发展注入动力,并鼓励大家对中国经济保持信心。




智能革命分论坛



智能革命分论坛探讨了人工智能(AI)的治理和应用挑战。讨论聚焦于大模型和AI技术在企业实践中的进展及面临的问题,分析了AI技术如何推动医疗、金融和教育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时,论坛审视了国际间在AI治理上的分歧。与会者强调了智能化需求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并特别关注了情感理解和道德规范在AI发展中的关键性。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平讨论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的伦理与安全问题,强调中国的“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理念,主张构建可信的人工智能体系。她指出,尽管国际社会在防止深度伪造等问题上已达成共识,但发达国家倾向于通过技术控制滥用,而中国更强调共同发展与合作,这种差异导致了分歧。未来的人工智能治理需平衡技术发展与法律、伦理要求,推动全球合作。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农业劳动力短缺等挑战,粮食安全压力增加。AI技术的应用将推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方式变革。此外,随着老龄化社会逐渐到来,消费升级需求巨大,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服务业和长期照护产业,带来就业机会。徐洪才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未来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与数字经济的结合。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管理学助理教授胡肖然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分析了教师职业面临的变迁和挑战。他指出,教师角色在疫情和AI浪潮中发生了根本变化,为应对这一挑战,他设计了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整合多领域知识,并创新了评估方式。胡肖然强调,AI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必须深思人类的独特性。在他看来,情感理解和体验仍是机器难以替代的领域,并成为推动文明经久不衰的根本动力。


数字空间盒子CEO甘伟冲分享了AI技术和大模型的进展。他提到,AI技术正推动各行业的变革,包括医疗、金融和制造业。他介绍了大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尽管大模型在参数扩展、多模态能力和长文本处理方面取得进展,但仍面临文本长度限制、数据过时和幻觉现象等挑战。甘伟冲指出,近年来,企业希望利用大模型提升知识利用效率、回答精度,并解决数据安全问题,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需求为大模型的发展持续赋能。



智能革命分论坛圆桌讨论环节,与会专家探讨了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及其对区域经济不平等问题的影响及解决方案。在圆桌讨论中,嘉宾们分享了AI技术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教师角色的调整,以及其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应用及其影响。利用AI助力教育创新,能够帮助学生在智能化时代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而就区域经济不平等问题,嘉宾们强调,AI技术的普及和透明度是弥合区域差距的关键。特别是在中国,欠发达地区应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知识普及和应用,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共享来促进公平发展。同时,建议使用经济实惠的技术解决方案和基础设施建设来支持这些地区的智能化进程。




粮食安全分论坛


粮食安全分论坛围绕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展开讨论。专家们探讨了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强调生物多样性和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农业科技创新对提升产量和质量的作用。他们还讨论了全球供应链在不确定性背景下的韧性,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总体而言,论坛强调通过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国际合作来共同推动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汪三贵教授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引,与参会来宾探讨了粮食安全相关问题。教授首先解读了“大食物观”的基本内容,细数“大食物观”发展历程,彰显了食物观念变革的艰辛。通过详实的数据,汪三贵教授指出,随着经济和居民膳食纤维结构的变化,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保障三大粮食的生产,还应增加农民收入类型、提高农民生活品质、满足农民生活需求。因此,这要求相关企业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推动种植机械的创新和生产方式多样化;同时畅通东西,发挥比较优势,形成规模化建设;最后需要全国形成统一市场,促进国内大循环,健全政策法规,为农业种植者提供更多样的机会和更宽广的平台。


自然基金会成员赵亮研究员以河南安阳甲骨文开题,讲解了甲骨文对于宗教与文字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甲骨文中占卜与生物多样性的密切关系。赵亮研究员通过四个部分,充分介绍了自然基金会当下的研究内容,围绕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重要环保议题,提出自然基金会的下一步工作计划及内容,以确保农时系统内外的可持续转型。最后,赵亮研究员认为,尽管经济方面的相互依存无法减少国家间战争的发生,但在人类共同面临自然危机时,全球的团结是应有之义。


知餐科技创始人兼肉类消费研习社主理人曾目成老师分享了多个关键词,从细粒度角度讨论了食物体系,特别关注政务工程和生物工程。他谈到了供应链问题,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的供应链挑战,指出牛肉、咖啡和大豆等品类与南美的密切关系,以及南美地区面临的生态问题,如亚马逊森林的破坏。此外,曾老师讨论了中餐工业化的机会,强调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性,指出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年轻人职业选择的变化,为预制菜等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他强调,无论前端技术多么先进,如果消费者不接受,都是徒劳的,并以小麦育种的例子说明市场接受度的重要性。最后,他鼓励大家先行动起来,不要过度思考,引用了悟空游戏的例子,强调“先上路再说”的创业精神。


奥瑞金集团董事长颜卫彬先生回顾了中国从解决温饱问题到迈向全民富裕的历史进程,强调了粮食安全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尽管中国的粮食供应总体安全,但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和粮食进口依存度的提高,国家仍面临新的挑战。颜先生强调了生物多样性和种质资源保护在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引用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例子,说明了植物资源的重要性。他呼吁通过科技创新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粮食产量和质量。此外,他强调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认为全球粮食安全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后,他鼓励海外留学生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共同推动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圆桌论坛中,嘉宾们首先针对供应链的脆弱性和安全性展开讨论。汪三贵教授强调,在气候变化和国际冲突加剧的背景下,扩大国内食物生产渠道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如灌溉、水利、物流和仓储等,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赵亮主任则指出,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必须团结合作,确保进口粮食产品的可持续性和可追溯性,以增强供应链的韧性。


农业科技的推广方面,颜卫彬总裁分享了中国在这方面的积极进展。他指出,中国的农业推广体系非常发达,知识的可及性得到了保障。通过政府支持和市场化手段,产业化公司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普及,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如短视频)也使得技术推广更加容易。汪三贵教授补充道,农业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通过企业的产业化推广和专业的农业服务体系,实现了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关于预制菜的市场前景,曾目成老师表示,预制菜行业前景看好,但需要综合性的企业推动,单纯的预制菜企业可能难以成功。他强调,生产与渠道相结合的企业更具优势,这是中国独特的商业模式。颜卫彬总裁回应道,许多农业院校毕业生在农业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应充分肯定他们的作用。


最后,主持人总结道,中国不仅要关注自身的粮食供给,还应考虑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贡献。通过加强国内农业生产、推广先进技术和注重可持续发展,中国有能力为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和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文化分论坛



文化分论坛聚焦如何将优秀中华文化产业化,并将之与科技、商业等领域相互融合,创造出更丰富的商业价值和社会效益。力图找到实现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和共赢之法,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人民大学钟新教授的分享主题聚焦于技术如何赋能文化传播,并强调了共情在国际传播和公共外交中的重要性。她指出,社交平台和直播技术赋予“大人物”和“小人物”同等的表达机会,帮助他们通过互动与粉丝建立情感联结,从而促进信息更广泛传播。她强调,共情作为一种源自心理学的概念,在文化传播中至关重要,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他人的情感与思想,并在传播过程中培养和维护长期关系。此外,钟新教授还探讨了公共外交领域的“关系转向”,即从单纯的信息传播转向关系的培养和管理,合作与伙伴关系成为应对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战略。


松赞集团董事长白马多吉先生重点分享了在文化与产业融合上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如何通过建立具有文化特色的品牌来推动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结合。他提到,在文化传播和产业结合的过程中,关键在于找到文化的本质和精髓,而非流于表面形式。他强调文化的真正价值在于深入理解,而这种理解需要耐心和时间。他认为文化并不是一种可以快速传递的东西,而是一种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和传承的内容,只有当我们自己真正理解并内化了文化后,才能将其传递出去。


马来西亚导演颜永祺则从文艺创作和文化输出的角度探讨了文化传播的方式。他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认为文化传播不一定需要直接展现某些传统文化符号,而是可以通过中国式表达去解读和呈现国外的经典作品,如莎士比亚和契诃夫的戏剧。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强大理解力,还可以借此打破文化传播的刻板印象。他认为当今年轻人不要害怕失败,可以大胆尝试不同的文化表达方式,通过不断探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文化传播方式。



圆桌论坛中,三位嘉宾首先就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推动本土文化与经济发展发表了各自的见解。白马多吉董事长强调,文化的根本性缺失是当前传播文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他认为,文化产业的成功需要回归到文化的本质,并建议大家专注于自己的文化根源,将其内涵发扬光大,才能推动经济发展。颜永祺导演则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出发,浅谈对文化表达的探索。他强调,不同地域文化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在全球化和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短视频流行的当下,如何保持文化的独特性是一大挑战。钟新教授则提出了文化资源创新和耐心的重要性。她分享了如何在文化推广中分类筛选文化资源,并通过创新来吸引观众。她强调,文化的推广需要长期的投入与坚持,只有有耐心并逐步积累,才能取得真正的影响。


关于年轻人如何参与文化产业的讨论中,三位嘉宾各自给出建议。白马多吉董事长强调,年轻人应深入了解文化的本质,并愿意付出时间和努力,将文化与经济相结合。而颜永祺导演则鼓励年轻人勇敢探索,避免过度纠结于成功与否,认为失败也是成长的一部分。钟新教授则建议年轻人不仅要选好方向和项目,还应具备国际视野,通过数字化手段连接世界,推进文化传播。


总之,这次圆桌讨论提出了当前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同时也给出了实践中的应对策略,鼓励年轻人通过创新、坚持和深入文化理解来推动文化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驶向未来分论坛


驶向未来分论坛聚焦于众源数据、自动驾驶技术以及交通领域的碳排放等热点话题。探讨了众源数据在自动驾驶、智慧城市和低空经济中的应用,分析了自动驾驶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并讨论了交通行业的碳减排策略和绿色出行的重要性。论坛强调了数据驱动在未来交通领域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电气化和智能化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要性。


上汽集团武汉中海庭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罗跃军老师指出,未来自动驾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数据驱动的算法迭代。众源数据相比单车智能,提供了更丰富、实时的数据资源,有助于构建数据闭环,推动算法升级。他还介绍了众源数据在更新地图、提升数据共享能力以及在停车场、高速公路、港口等场景的具体应用,并强调了中国在无人机集群和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


环保桥董事长张泽民老师强调交通行业在碳排放中的重要性,指出其占全国总排放量的约10%。他介绍了通过电气化减少交通领域碳排放的策略,尤其是在短途交通中推广电动汽车。尽管中国电力主要来自燃煤发电,但相对柴油和汽油仍较清洁。他还提到了自愿碳减排机制(CCER)的应用,分享了通过减少燃油消耗实现碳减排的具体案例,呼吁公众改变出行方式以减少碳排放。


西湖大学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员于开丞老师讨论了自动驾驶的现状和未来方向,重点关注“端到端自动驾驶”和“世界模型”概念。他介绍了自动驾驶的核心技术——感知、决策和控制,指出端到端模型通过直接从传感器数据生成决策,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然而,“长尾问题”仍是挑战,需要通过世界模型和数据仿真来提升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表现。他分享了团队在数据生成与算法优化方面的最新成果,展示了自动驾驶技术的潜力。



圆桌讨论中,专家们深入探讨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其对中国新能源企业全球定位的影响。针对自动驾驶应当模仿还是超越人类驾驶的问题,嘉宾们认为当前技术应主要学习人类驾驶行为并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以确保安全性。然而,长远来看,自动驾驶应赋予更高的智能水平,超越人类在安全性和决策能力上的局限,特别是在复杂或特殊情况下做出最佳判断。这需要在技术进步的同时,解决法律和伦理问题,明确责任划分,并与立法机构和社会伦理保持同步。关于自动驾驶与新能源车的结合,专家们指出,这一融合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竞争优势。新能源车的电子化控制更适合自动驾驶技术的要求,使中国在全球市场上具备领先地位。尽管中国在新能源车领域的技术优势尚未达到光伏和风电领域的显著程度,但与自动驾驶技术的融合使其在新兴市场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嘉宾们还提到,全球各地区对自动驾驶的接受程度不同,随着海外市场的成熟,中国企业有望利用先发优势拓展全球版图。


此外,嘉宾们还讨论了在国际市场中共创规则的必要性和挑战性。由于当前中国的标准尚未获得国际公信力,企业需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各方协作,提升标准的认可度。总体而言,专家们认为,中国新能源企业应在技术创新、市场策略和国际合作方面综合发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市场的复杂局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往年历程



2020.9

2020届LOCF论坛

首届伦敦政经-牛津中国论坛在上海举办,主题为“转危为机-中国在全球逆境中砥砺前行”。在开设的六大分论坛中,邀请到了王健儿,王中磊,谢飞,张明,张少霆,程实,管清友等知名嘉宾出席。线下观众人次达到1200,直播观看人数达1,500,000名。


2021.9

2021届LOCF论坛

伦敦政经-牛津中国论坛再次联手,以“时代的地平线:当今中国的困惑与求索”为主题,邀请到金刻羽,王文,管清友,程实等各个领域的资深人士出席。


2022.9

2022届LOCF论坛

伦敦政经-牛津中国论坛第三次合作。以“上下求索-走正确的中国路”为主题,首次在伦敦成功举办。我们邀请到了Gregory David Green爵士、孟冰纯教授,陈时荣等嘉宾出席。


2024.9

2024届LOCF论坛

伦敦政经-牛津中国论坛第四次合作。以“奋楫者先——共绘发展新蓝图”为主题,邀请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校长Larry D. Kramer等重量级嘉宾出席。



主办方


伦敦政经中国论坛于2015年创立,着眼于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力图为各界来宾提供与世界顶级学者及政商界领袖交流的机会。


牛津中国论坛成立于2013年,是全英规模最大的中国论坛,旨在为来自全英的学生学者们提供关于当代中国的多元化视角共同对变化中的中国进行深度的讨论。



协办方



合作伙伴

战略合作伙伴


宣传合作伙伴


KOL合作伙伴


特别鸣谢(学联)



OCF论坛
牛津中国论坛(Oxford China Forum)是一个由牛津学生发起的年度峰会,是全英规模最大,最为严谨的中国学术论坛之一。通过邀请世界级政治家、企业家、媒体、学者进行研讨,为大众提供不同的视角以观察、理解、思考变化中的中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