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分论坛】“文化”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文摘   2024-08-03 20:40   北京  



“文化”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今年1月,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繁花》刷屏社媒。除了扣人心弦的剧情,其中独具风情的吴侬软语,汪小姐同款的沪式小吃与“香樟墨绿,梧桐青黄”的复兴大街也随之走红。当积淀丰富的海派文化以影视的方式灵动地呈现于前,不仅让后者走俏,亦使得前者复兴,继而带来饱满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无独有偶,从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到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文化”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正不停碰撞出新的火花,折射着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崭新生机。

图源:小红书

在 2023 政经国论文化分论坛中,我们探讨了当代中国如何革新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而今年,我们希望更进一步,共同研讨如何将优秀中华文化产业化,并将之与科技、商业等领域相互融合,创造出更丰富的商业价值和社会效益。力图找到实现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和共赢之法,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图源:央视网



拐点:“文化产业化”的历史进程


所谓“产业化”,即将某种行业或经济活动从手工业或小规模生产阶段发展到大规模、高效率、标准化的生产阶段的过程,通常涵盖技术进步、劳动力分工、市场需求等多元变化,旨在通过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此基础上,“文化产业化”,则指将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转变为商业活动,并采用产业化的管理和运营模式进行生产、传播和销售。其过程涉及文化资源开发、创意内容生产、文化产品制作、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商业化运作来实现文化价值的最大化和经济效益的增加。
图源:前瞻经济学人

回顾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或可大致分为三大阶段:政策引导和市场开放阶段、产业整合与规模化发展阶段、数字化与全球化阶段。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指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政府随之逐步放开对影视、出版等领域的限制,文化市场逐步向社会资本和外资开放。特别是在影视、出版、艺术品交易等领域,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的参与度显著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迎来首个重要拐点。

两年后,电影《英雄》成为首部大规模进入北美市场的中国影片,斩获32.5亿元人民币票房,超2000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总票房的四分之一。中国电影从此开始在全球市场展露头角,至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达101.72亿元人民币,比2000年增长了约11.8倍。同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国家政策引领下,四川省首先提出建设西部文化强省,决定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旁增设特色商业街,同时打破政府财政包揽的惯例,使武侯祠与社会民间资本各持股40%、博物馆员工持股20%,成立锦里民俗休闲街股份公司,在全国开创了先河。2004年末,锦里开街仅一周,日均人流量即达5万人次。
图源:百度
2009年,伴随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文化产业的第二个拐点来临。国务院颁布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标志着文化产业进入了国家战略性产业的梯队。仅2010年,全国经批准成立的120家出版集团、报刊集团、发行集团和印刷集团资产总额就高达24.2亿元、主营收入1785.8亿元,在书报刊出版和出版物发行领域所占比重分别达73.5%和53.8%。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一批批大型骨干文化企业逐步显现,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图源:新华社
根据人民网数据,截至2022年,西藏有四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344家,各类文化企业7000余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不仅在“西藏宝贝”电商平台上线“文化西藏”区域公用品牌产品300余件,还建设了25个“西藏动漫体验空间”,既跨越西域地理局限,又降本增效,使当地特色文化别开生面。生动可视、立体可感、便捷可达的文化体验,加之其本身浓厚的文化魅力,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文旅发展。2012至2022十年间,西藏地区文化产业产值从12.78亿元增长到68.87亿元,年均增速超15%。

焦点:“文化+科技”的新业态



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部分。
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产业则是科技应用的重要领域和展示平台。在文化产业中,科技扮演着支撑与助力的关键角色。“科技与文化相结合,产业与市场相促进”的东风下,一批大模型企业、数字创意企业、先进文化制造业、创意设计企业前赴后继,“文化+科技”已然成为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焦点与亮点,持续激发着中华文化的活力与潜力。
从“数字藏经洞”到“玩转中国馆” 腾讯水墨画智能交互小程序,超时空参与式的文旅多形态产品和多维度体验成为创新热点。《经济日报》数据显示,以数字为特征的文化产业营收规模占比超过40%,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新引擎”。腾讯、华强等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高成长型文化科技型企业正在迅速崛起。
图源:百度
放眼海外,通过与荷兰梵高博物馆授权合作,中国陶瓷企业斯达高设计生产的瓷器走进了韩国Cosco,成为热卖单品。斯达高创始人詹培明在媒体“南方+”报道中表明,“从一开始,我们就走‘文化+科技’的道路,我们不做普通瓷器,也不将精力放在扩大规模上,而是立足高端,参与全球竞争”“要不断提升中国陶瓷的技术含量、文化含量、价值含量”。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借船出海”到“造船远航”,在科技的全面赋能下,文化产业正经历文化与科技“双向奔赴”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变革,催生出一大批文化新业态、新产业和新场景,引发了文化产业现代转型的新浪潮,塑造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态势。积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同时并举,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让文化以更快的速度、更新的内容、更活的形式、更广的受众得以传播,必能够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图源:小红书

痛点:机遇与挑战并存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文化,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作为支撑的产业。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腾讯文旅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202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回望及对策建议研究报告》中曾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于此,可以粗略概括为五个“不够”—— 产业文化内涵不够扎实、文化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够匹配、文化产业结构不够协调、文化产业政策不够完善、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不够充足。同时还强调了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规范和改善产业环境以及深化产业数字化的重要意义。
对此,国家及各省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措施,推动文化产业纵深发展。例如,2022年8月,文旅办公厅出台政策,以东、中部地区同西部和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合作为重点,确定一批园区开展结对合作,通过有效整合资源,实现园区间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优势互补。
图源:前瞻经济学人
今年2月,中央党校文史部创新工程首席专家,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行政文化委员会会长祁述裕在题为《2023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展望》的演讲中指出,去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现象依旧突出。对比前年,2023年九大文化产业呈现“八升一降”整体向好局面,不同文化行业发展差距较大。其中,演出市场热度空前,带动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产业比上年增长63.2%。
尽管考验重重,中国文化产业所呈现出的“国家政策支持”“数字技术驱动”“文旅融合丰富拓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等特征,无一不昭示着其广阔前程。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在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进程中,把握好“文化”与“产业”的平衡:如何既加速产业发展,又不急功近利失文化之根;如何既保留文化本味,又不脱轨市场丢产业之本,实现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和共赢……凡此种种,当是我们本期分论坛的题中之义。

小结:群策群力,驶向瞄点



2021年5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提出:到 2025 年,我国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文化供给质量明显提升,文化消费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面对文化产业化的广阔蓝海,如何迎接拐点、把握焦点、突破痛点,找到实现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与共赢之法,敬请关注2024伦敦政经-牛津中国论坛 文化分论坛。我们邀请学术大咖与相关从业者以多维度的专业视角展开讨论。9月7日,欢迎各位同好来到中国上海论坛现场,一同开启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票或了解详情。
REFERENCE


搜狐 |《202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回望及对策建议研究报告》——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文旅中国 | 祁述裕:2023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展望

前瞻产业研究院 | 2023年中国及31省市文化产业政策汇总及解读

南方Plus | “文化+科技”,擦出“新”火花!

钱江晚报 | 文化科技“双向奔赴”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人民网 | 十年来 西藏文化产值年均增速15%以上

撰稿:杨茗欧

排版:喻露加

题图:赵嘉怡


欢迎大家长按图片扫码加入

「2024LOCF官方观众群」获取更多最新信息

如有任何疑问或群聊二维码过期

请添加票务负责人或论论子咨询

OCF论坛
牛津中国论坛(Oxford China Forum)是一个由牛津学生发起的年度峰会,是全英规模最大,最为严谨的中国学术论坛之一。通过邀请世界级政治家、企业家、媒体、学者进行研讨,为大众提供不同的视角以观察、理解、思考变化中的中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