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9月25日,由驾驶员吴世寿、领航员胡执田、通信射击员刘汉文机组驾驶的轰5首飞成功。轰5飞机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哈飞根据国情,以苏联伊尔-28轰炸机为原型机参照设计生产的我国第一型轻型喷气式战术轰炸机,先后发展有8种型号,成就了一代空中传奇。
哈飞诞生于建国前期,因成功生产了新中国第一架直升机直5,被誉为“中国直升机工业的摇篮”。然而,少为人知的是,在哈飞早期的发展过程中,也与轰炸机结下过不解之缘。
1954年,我国空、海军部队为更新苏联杜-2老式轰炸机,向苏联购买了200架伊尔-28轻型喷气轰炸机。在1955年1月的一江山岛战役掩护登陆部队作战中,伊尔-28首次被我国空军使用,其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使我国意识到轰炸机对于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加之伊尔-28在投入使用后暴露出很多质量问题陆续进行修理,我国也由此萌生自行研制轰炸机的想法。
1956年,为解决工人飞机修理经验和对飞机结构的了解不足等问题,我国从苏联购买了伊尔-28的全部制造资料,虽然不含原始设计资料,但已经能够满足飞机修理的需要,这也为后期哈飞仿制轰5打下了基础。
通过飞机修理,哈飞不但逐步掌握了伊尔-28的结构,还根据苏联提供的全套产品图纸,生产出大量主要零部件,基本掌握了伊尔-28的制造技术。
1962年,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爆发。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从战略高度明察到轰炸机的重要性,及时作出了自行研制轰炸机的决定。研制初期代号为“40号机”,后于1964年定名为轰5。
考虑到伊尔-28有资料可供参考且修理经验丰富,再加上当时的哈飞刚完成大规模改建和扩建,航空专业设备基本配套,在技术力量、工人队伍、厂房设备等方面都具备了试制轰炸机的能力,第三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三机部”)决定由哈飞承担这项试制任务。
迫在眉睫的型号研制激发起哈飞领导干部和科研技术人员的奋斗热情。1963年1月,经三机部领导同意,哈飞总结伊尔-28修理经验和空、海军航空兵使用维护该机种的经验,提前开始了研制前的相关准备工作。8月,轰5试制工作正式开启,哈飞也由此开启了从生产直升机向研制轰炸机延伸的历程。
1964年,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哈飞形成轰炸机最终设计更改方案并上报三机部。7月11日,三机部发文批准对该机进行设计更改的技术方案和单机改装试制方案,并对试制中的几个具体问题进行了明确部署。9月,试制准备工作正式启动。不久后,开始进行工装制造,并进行零件生产。
1965年3月3日,三机部对轰5试制总方案进行批复。强调要首先解决好更改成品和机翼结构改进后引起的设计定型问题,同时明确要求试制任务要在1967年6月前完成,并力争提前。
▲轰5核武器运载机
成品配套是轰5能否试制成功的关键。为解决这一问题,哈飞设计所多次派出设计人员到部队和兄弟厂所走访,共同讨论改进和代用成品问题。经过研究,最终选定了国内的60多种新品代替。试制中,哈飞结合实际对飞机结构做出大量更改。改装的主要装备有:轰炸雷达、轰炸瞄准具、炮塔及航炮、无线电台中央电源等。之后哈飞又根据科研生产的发展情况更新了自动驾驶仪、无线电接收机、敌我识别器和护尾器等,从而提高了飞机的战术技术性能,但也给后期的成品试制和供应增加了难度。为解决产品配套不全等问题,在轰5生产过程中,三机部和涉及成品的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1个辅机厂的生产供应人员也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的付出为批量生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试制期间,三机部领导多次到哈飞调研指导,到现场查看静力试验、核对数据,为轰5试制出谋划策,空军、海军等多方力量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直5和轰5繁忙的总装现场
1966年上半年,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哈飞基本完成轰5的部装配件,并开始对各部件进行工艺鉴定。同年7月,第一架轰5机装配完毕,定为400001号。7月16日至9月26日,轰5机01号机进行静力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按照自行改进的图纸技术条件生产的01号机机身机翼乃至全机各部件的强度完全符合轰5静力试验任务书及首批静力试验大纲的要求。02号机也于9月17日完成总装总检,9月18日交付试飞。1967年4月,轰5通过国家鉴定并投入批量生产。
▲轰5机群
轰5是我国第一种轻型战术轰炸机,立足于采用国内新部件,并在飞机结构上做了大量更改,自行改进结构设计部分约占全机总量的40%,因而轰5的仿制带有很大程度自行研制的性质。轰5的试制成功,填补了我国轻型轰炸机的空白,也促进了空军航空兵实现轰炸机由螺旋桨式向喷气式的成功过渡。因其与轰6大部分机载设备通用,所以也为轰6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轰5采用了流线型机身、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圆形切面。机翼为悬臂式上单翼,着陆装置采用三点式起落架,动力装置为两台离心式涡轮喷气发动机——涡喷5甲,单台最大推力为2700千克。机身长17.768米,机高6.2米,翼展21.45米,空机重量1289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为1840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为902千米/时,实际静升限为12500米,最大载弹量为3000千克。该机可以在昼夜及各种复杂气象和地理条件下,执行近距离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及轰炸任务,是航空兵部队对敌人实施战术攻击的利器。
轰5投入批量生产后,根据我军实际需要和使用特点,在轰5的基本型上进行了多次改型,先后生产了轰5甲、轰5鱼雷机、轰5电子干扰机、轰5挂激光制导炸弹机、轰侦5、轰教5、轰5核武器运载机等多个机型。
轰5弹射试验机是在轰5的基础上由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空中弹射救生试验机,它的研制成功,为我国新机弹射救生系统的设计定型及弹射救生技术的试验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试验手段。投入使用后,先后承担了歼6、歼8、歼7、强5、轰6弹射座椅和多种火箭弹射座椅等多项救生系统的定型和预研课题任务。
轰5核武器运载机是为核武器试验和装备运载而改装的,经过半年的连续奋战,圆满完成改装任务。1968年12月27日,在新疆茫茫的戈壁滩上,由轰5核武器运载机携带的氢弹,以空投方式试爆成功。此外,轰侦5填补了我国在中程侦察机方面的空白,在部队服役中屡建奇功。
▲陈列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试飞中心飞机功勋园内的轰5弹射试验机
轰5自1964年投产,至1984年停产,共生产交付各种机型飞机507架,成为我国空、海军的主要机种。1987年,轰5开始陆续退役,2009年5月31日,最后一批9架轰5转厂至存储中心封存,标志着轰5正式在祖国蓝天谢幕。在服役的42年间,轰5还曾参加保卫西沙群岛、海南岛人工降雨作业等任务,并援助出口到罗马尼亚、柬埔寨、朝鲜等国家,为我国国防、科学试验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转载自|航空工业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