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奋斗精神——明德小学党总支部开展“红色书籍党员读”活动(第十七期)

文摘   2024-08-07 09:51   吉林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奋斗精神


红色书籍党员读


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明德小学党总支部立足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红色书籍党员读”活动。阅读红色书籍,传播红色声音,用信念引领行动,用行动创造未来。在红色经典书籍里引领师生们汲取营养,感悟党恩,凝聚奋进力量,本周推出第17期党员教师读红色书籍心得分享。

本期由第二党支部党员张珺老师带来红色书籍《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是中国作家杨震林创作的纪实文学, 本书从红旗渠建设者后人的视角,以“红旗渠三问”即“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三个问题为主线,详细梳理了红旗渠从酝酿到决策,从上马到建成的波澜壮阔、战天斗地的过程,努力还原描摹那个火红年代的时代背景、社会画面、建设场景、人物细节、心路历程,深刻揭示红旗渠这一人间奇迹得以建成的原因,大力讴歌红旗渠建设者的奋斗精神,集中论述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倡导每个人要认真秉持践行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新时代里建功立业、奋发有为,筑就一条属于自己的“红旗渠”。

张珺,中共党员。明德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明德小学骨干教师,朝阳区骨干教师,曾荣获朝阳区青年教师大赛特等奖。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花费十年之功,从山西省平顺县引浊漳河水,在陡峭的太行山上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60年前正是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物质条件异常艰苦,以一县之力和简陋工具“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不啻于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即便以现在的眼光看,能够在太行山上建成如此宏伟的工程,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壮举。2013年9月23日,红旗渠以其中国式的设计理念和极其环保的设计方式,荣获“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大奖中最具分量的“经典设计奖”。2019年9月25日,新中国“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红旗渠建设者(集体)被党和国家授予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的称号。红旗渠以其独特的魅力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深挖了大量细节,最大程度“复原”了十年修渠历史。其中的几个细节深深打动了我:县委书记杨贵下乡调研,在老乡家洗了把脸,顺手倒掉洗脸水后才得知,老乡本来要用这水喂猪的,他“心里一阵阵懊悔”。这个细节描写,寥寥数笔,却深刻反映了杨贵作为县委书记那种发自肺腑的爱民之情。再如,建设者们鞋不够穿,李贵县长在捐鞋动员大会上,当场脱下自己的鞋捐了出去。在当时条件下,那双鞋子代表着物质匮乏年代共产党人的一片赤诚之心。细节背后,蕴含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品格。在物质条件已然丰富的今天,这些伟大精神依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红旗渠建设过程中,也出现过质疑、反对的声音。开工不久,就有人暗地里批评县委书记杨贵劳民伤财,甚至于1960年秋,在国民经济十分严峻的形势下,红旗渠一度面临停工。在挫折和压力面前,杨贵等人没有退缩,而是宁愿被撤职、甚至抱着“引不来水,就跳太行山”的破釜沉舟信念,也要坚持奋斗,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抉择,从来都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红旗渠建设过程,淬炼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不畏艰难、奋斗有为的精气神,正是持续推动红旗渠建设的精神力量。从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旗渠精神,这些伟大精神既一脉相承,又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山腰上的中国”这六个字,不仅指代山上蜿蜒的红旗渠——中国人民奋斗精神的一个缩影,还揭示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全国人民正处在“攀登高峰”的“山腰地带”,这时候更需要大力发扬红旗渠精神,以顽强拼搏的姿态,迈进新征程。

“初心如磐,虽百年犹未老;使命在肩膀,一世纪正青春。”山腰上的中国,我们一直在努力。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早已写在旗帜上,镌刻在道路上。如果说百年林县的社会变迁是中国乡村迈向现代化的一个生动缩影,那修建红旗渠就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奋发有为、实现初心使命的时代见证。
红旗渠是新中国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一个缩影,也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生动而具体的诠释。“土气”的旧林县一步步蜕变为现代化的新林州的过程,描摹勾勒的正是中国乡村大步迈向现代化的奋斗图景。仔细端详红旗渠的面容,感知新林州的脉动,我们可以从中管窥中国的过去,知悉中国的当下,透视中国的未来。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



总 策 划:张玉英

审     核:高宏 单丽君

撰稿录音:张珺

责     编:郭超



-END-






长春市明德小学校
传递校园动态,宣传学校教学活动,师、生、家、校互动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