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淑美:走进松山古镇

文摘   2024-12-27 16:16   甘肃  

2024·1447






走进松山古镇



    松山镇因镇北毛毛山原多生长松树而得名,毛毛山藏语称密哈山,意为肉食之地。实际上,松山自汉武时就已驻牧开垦,成为通往河西的一条便道,即从永登穿过中堡的石灰峡,从松山到景泰或古浪西进,史书称这条路为“松山古道”。    
     松山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个地名,是隶属天祝藏族自治县的一个乡镇。几年前的一个秋日应故友之邀去散心,我第一次走进了松山,穿越了草原,一路上,博学多识的友人讲述着松山草原的历史和今天,欣赏着秋风中苍茫无际的旷野,孤陋寡闻的我才知道松山居然有那么悠久的历史,有那么厚重的文化底蕴。


佛光普照达隆寺



在松山草原腹地有一座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寺院,那就是达隆寺。达隆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由达隆塘巴·扎西华创建,最初弘传噶举教法,后来由国师罗桑丹巴·曲吉尼玛扩建,成为格鲁派寺院。     
     在苍茫的毛毛山南麓,达隆寺坐北而建,达隆寺的建筑宏伟,拥有经堂、活佛囊欠和僧舍等设施‌。达隆寺周边有五个小山丘,像盛开的莲花花瓣,达隆寺好像端坐于花心的菩萨,护佑众生。莲花在佛教中具有深厚的禅意,象征着纯洁、神圣和觉悟。‌莲花生长于淤泥之中,却能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特性与佛陀和菩萨的清净无染完美契合,佛教认为世间充满了烦恼和污浊,而佛陀与菩萨能够在这纷繁复杂的尘世中保持内心的纯净和觉悟,如同莲花从淤泥中升起,不为世俗的尘埃所染。当日扎西华大师行至毛毛山脚下,放眼茫茫草原,看着这些像莲花盛开的小山丘,内心的激动和欢喜是不难想象的,这不就是最理想的建寺地址吗?不久后扎西华大师就在此建寺讲经,因他是西藏噶举派达隆人,故寺名曰达隆。达隆寺建寺起就成为了藏传佛教宣扬佛法,传播佛教文化的道场,也成为了当地牧民的精神家园。       

清朝康熙年间,达隆寺的第三世活佛达隆华丹土登嘉措应召赴京为康熙皇帝做法事,深受宠信,被封为大喇嘛,并获授权管理天祝等地的10余座寺院和18个部落。因此,达隆寺被御赐为“护国寺”。康熙皇帝还赐给土登嘉措马鞍鞯1副、黑金官印、白檀香木官印各1枚,另有文书、圣旨等贵重物品,赐“报恩寺”匾额,至今还保存在寺内。达隆寺也因此达到了鼎盛时期,寺僧多达1000多人,寺内香火旺盛,前来祈福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达隆寺在同治年间(1862—1874),因兵乱被毁,僧人暂居松山城,民国十七年(1928)移回达隆。解放初有僧80余人,有达隆大活佛和达隆小活佛。
     如今,达隆寺虽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但是作为曾经的藏传佛教圣地,达隆寺依然在当地民众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藏族人民依然在那袅袅梵音中坚守着最虔诚朴素的信仰!


金戈铁马踏古城


苍苍茫茫的松山滩黑马圈河口不远的地方,坐落着一座古老而苍凉的城池,尽管斗转星移,日蚀风吹,它依然挺拔而立,不失当年雄姿,这就是有名的明代松山古城,又叫牧羊城,距离天祝县城36公里。这座在沧海桑田中默不作声的古城池,怀揣的却是一段草原上如烟的战争往事。     
    松山古城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坐北向南,分内外城。外城东西长350米,南北宽320米,墙高10米,开南门。四角有墩,墩长9米,宽8米。四周有护城河,宽8米。内城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0米。400多年的风雨见证了古城的历史,墙体上的每一粒土石都娓娓讲述着一段传奇的岁月,一段英雄的故事,古城的存在给辽阔的松山古镇增添了几分厚重与苍凉。       松山作为作为西北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必经之地,一度成为明清王朝阻挡外族侵略的最后一道防线。从明洪武到宣德年间的58年中,整个凉州地区平静而祥和,嗅不到狼烟烽火的气息,也听不到金戈铁马的喧嚣,人们安居乐业。然而,从宣德年间开始,蒙古各部不断侵扰凉州地区,“番人(藏人)失其地,多迁徙”,使这里的社会和边防动荡不安。尤其在嘉靖三十八年,蒙古俺答汗(阿勒坦汗)“慕青海富饶”,率众从河套南下西进,经阿拉善、景泰、古浪、天祝松山、永登袭据青海,留下宾兔占据大小松山(包括天祝、永登、古浪、景泰等地),于是鞑靼势力从河套到松山、青海连成一线,开大小市于宁夏、中卫和庄浪、凉州,骚扰百姓,盘踞30余年。公元1598年, 明朝政府派兵10万进剿松山地区蒙古部落,经过六个月的战斗;收复大小松山地区,将蒙古残余势力赶到漠北地区。后来为了保障战果,又于公元1599年修筑松山城。从此;松山城成为明朝西北边境一座重要的军事堡垒,保障了当地百姓的安全。    
     到了清朝时期,由于清朝版图的扩大,甘肃成为内地,松山城的军事作用大大下降,逐渐成为了游人凭吊古迹之地。驻足于历史遗迹,目及苍茫草原,禁不住会使人想起唐代文人李华《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悲壮从心头略过。        斗转星移,人间几度风雨,松山古城再没有战马的嘶鸣,逐渐退出了战争的舞台。松山古城遗迹依旧岿然不动,接受岁月洗礼,守护一方百姓。目睹古城沧桑的容颜,会让我们更懂得珍惜这“海宴河清,四海承平”的安稳岁月。


马蹄哒哒草原醉


     藏族人是“马背上的民族”,马是草原人民的忠实伙伴,赛马会是草原上最隆重的盛会。天祝的赛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据说在吐蕃时期,藏王松赞干布在欢迎文成公主时举办了赛马活动,自己获得了第十三名,而文成公主则向他的坐骑献上了一条洁白的哈达以示祝贺。从此,赛马会在藏区盛行,天祝藏区赛马会习惯中,每场赛马比赛名次取至第十三名进行奖励,且给第十三名的马多加一条哈达。

春夏之交,毛毛山冰雪消融,万千条小溪从一个个山沟中流出,汇集在一起,从“跌水崖”头直冲而下,化作一条美丽的瀑布,一路奔流而下,流经松山草原被称作黑马圈河,有诗云:“飞瀑流云逐水东,杜鹃摇雨映山红。千顷绿茵雪线下,一骑黑马传言中。”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六七月份黑马圈河草原水草丰美,羊群如珍珠般散落四处,白牦牛悠闲地在草地上散步,黑马圈河草原风景最美的季节来临了,英雄的草原儿女也积极准备参加每年“六月六”的赛马大会

这天,酥油茶飘香,青稞酒醉人,藏族姑娘载歌载舞,黑马圈河草原敞开怀抱欢迎四面八方的来客。踏上这一方草原,蓝天白云,绿草如茵,和风吹送,自由欢快的气息就会扑面而来。赛马会虽已失去了传统意义,却给了人们一次走出高楼大厦,走进草原,亲近自然的机会,白岩松说过:“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人来说,草原似乎就是药,来到草原,再紧张的神经都能即刻松弛下来,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草原,来到草原心便落地了”。所以这一天县城里几乎是万人空巷,大家都约上亲朋好友,扶老携幼去赶赴一场草原之约。   

来到草原,看赛马场上“沙飞遮地遮空,马嘶惊雾惊风,稳坐安然始终,神闲气定”的草原儿女,英雄豪气将伴随翱翔的雄鹰直上云霄;远眺毛毛山“如苍龙伏地、银蛇舞空,挺颈拱背,雄奇万端”;俯首,野花繁星似地密布在没过膝盖的绿草之中,风吹草动,花舞心醉,清新的芳香飘荡起来,这样的时刻谁还在乎赛马名次,只觉得草原、羊群与天地相融,人与自然一体,感觉自己早已和这欢腾的草原,哒哒的马蹄醉在一起了。     

赛马会是镌刻在天祝人民灵魂中的一个符号,无论走多远,无论在哪里,想起故乡,那哒哒的马蹄声就会在血液里奔流!

历史的长河滚滚奔流,在民族大融合的洪流中,松山逐渐退出了战争的舞台。当你被红尘俗务所累,想要放逐自我,寻一处静土安放灵魂,不妨来这里吹一吹自由的风,嗅一嗅芬芳的花,看一看湛蓝的天,也许你会与自己握手言和的。






作者简介


冯淑美,天祝人,从教二十余栽,喜欢游山玩水拍美照,爱好把走过的路写成文字,让平凡琐碎的日常在文字的世界里开出花来!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投稿提示




投稿前请点击蓝字认真阅读投稿须知——天马竞辉原创文社投稿须知(←点击此标题链接即可阅读)投稿邮箱:285095385@qq.com 原创首发,体裁不限,文本形式。作品不少于300字节,诗词可数首同发,请认真校对,定稿后再投,一经刊出无法修改,文责自负刊发作品无稿酬,也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若有赞赏按编制修稿情况一定比例发放(详见投稿须知);一经刊出不可随意要求删除。文社自收到来稿7天内审稿,文社对投稿作品有修改、编辑、宣传等权利,同时尊重作者署名权,若不能刊用作品,文社会在7天内通过邮件或微信告知作者阅读量过低会延迟刊发为推广文社优秀作品,文社将授权更多的平台转载或同步所刊发作品,并支持报刊杂志选用。谢绝微信投稿!

天马竞辉原创文社
注重原创作品,推出文学新人,力求继承创新,打造纯净平台。 敬请关注tmjhycws,投稿邮箱285095385@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