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老挝主席通伦表示即将率团访华,中老关系再次引发关注。回顾历史,40多年前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老挝曾支持越南,而今却积极寻求与中国合作,这背后的变化耐人寻味。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老挝作为中南半岛北部唯一的内陆国,其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它与中国、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接壤,是连接东南亚与中国的重要纽带。
老挝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金、煤、铅等,这使得它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具有独特优势。
回溯历史,老挝曾在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选择支持越南。
这一决策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
当时的老挝刚刚建国不久,国力孱弱,在地区力量格局中难以独立自主。
越南作为其邻国,对老挝影响巨大。
而黎笋领导下的越南,在苏联支持下野心膨胀,试图在印度支那地区称霸,对老挝施加了巨大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老挝被迫站在了越南一边。这并非老挝的主动选择,而是地缘政治现实的无奈反映。
随着时间推移,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解体后,越南失去了强大后盾,其在地区的影响力大幅下降。中国的和平崛起为老挝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
对老挝而言,这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2021年12月,中老铁路正式通车,这条连接昆明与万象的铁路大大提升了老挝的区域互联互通水平,为其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据老挝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超过850万人次,货运量达到200万吨。
这条铁路不仅改善了老挝的交通条件,也为其吸引外资、发展旅游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老铁路的成功运营,是中老合作互利共赢的生动写照,也是老挝政府重视对华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经济角度看,中国已成为老挝最大的投资来源国和第二大贸易伙伴。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22年中老双边贸易额达到48.8亿美元,同比增长32%。
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存量超过140亿美元,在老挝外资中居首位。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中老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
在政治层面,中老两国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在多个国际场合相互支持,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协调。这种政治互信为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老挝选择与中国加强合作,既是对国际形势变化的理性回应,也是基于自身发展需求的战略选择。对于这个内陆国家来说,融入区域合作,借助中国发展机遇,是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老挝与越南的关系并未因此受到影响。老挝奉行平衡外交政策,在加强与中国合作的也维护着与越南的传统友好关系。这种平衡外交策略,体现了老挝领导层的政治智慧。
展望未来,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中老关系有望进一步深化。在经济领域,两国可以在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绿色农业等新兴产业加强合作。在人文交流方面,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空间广阔。
合作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何确保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如何平衡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推动合作成果更多惠及基层民众等,都需要两国共同努力解决。
老挝从支持越南到积极寻求与中国合作的转变,反映了国际格局的变迁和老挝自身发展战略的调整。这一转变不仅有利于老挝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为中国-东盟关系的深化提供了新的动力。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中老两国有望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