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一部80万字志书尽述吉林双辽农场沧桑巨变

文化   三农   2024-07-03 09:55   北京  
志者,一域之重典;
修志,一方之盛事。

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的农垦事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八十多年来,中国农垦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农场的发展改革历程波澜壮阔,农垦事业在新中国发展中的成绩和贡献卓尔不凡,农垦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精神时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农垦人勇毅前行。


过去,中国农垦为奠定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作出了历史贡献;抗战胜利后,中国农垦保障了国家战略物资的供应,屯垦戍边、繁荣稳定边疆,同时还保障了国家粮食和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国家的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示范农业农村发展以及改革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农垦系统组织实施的“两大行动”提出,力争用3~5年的时间,实现自身粮食产能提升30亿斤,带动地方粮食产能提升70亿斤,共计100亿斤,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供支撑!

为铭记历史,面向未来,表达对农垦、农场的热爱和美好明天的期望,传播农垦文化,记录和传承农垦精神,弘扬农垦文化是三农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完整记录展示农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历程,挖掘抢救保存农垦系统重要历史资料,在农业农村部党组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农垦局牵头组织开展了《中国农垦农场志丛》编纂工作。

存史资政,以史鉴今。《中国农垦农场志丛》是我国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记录展示农场形成发展脉络、改革发展历程的大型丛书。近日,该系列丛书频添新作,吉林双辽农场志》正式问世。



华夏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山川锦绣,人杰地灵。中华民族具有编史修志的优良传统,浩如烟海的史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彰显着伟大中华璀璨的文化。双辽农场历经七十余年时间,在先辈们打下的良好基础上,乘着改革的东风,弘扬荣军精神,创建文明农场,刷新了双辽农场的历史,农场发展达到鼎盛。盛世修志,志载盛世。双辽农场利用两年时间,翻阅档案,查找资料,调查走访,撰写了洋洋洒洒约80万字,记载了双辽农场19492021年的历程。





《吉林双辽农场志》



点击封面购书享优惠

作者:中国农垦农场志丛编纂委员会 组编

         吉林双辽农场志编纂委员会 主编

责任编辑:王庆宁

定价:208.00元

售价:145.60元


内容简介:

本志贯穿历史,横陈百业,全面、详实地记录了双辽农场建场以来七十余年的人文风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历史。内容史实、数据相结合,包括序言、大事记、概述、垦荒足记、经济、农业分场、科教文卫事业、改革与发展、人物、附录、后记等内容。系统、真实、科学地记述了农场过往与现状,记载了职工群众的艰苦奋斗历程,充分反映了农场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展示了七十多年来不屈不挠的双辽人开垦荒原、建设美好家园的艰苦历程。本志为农场的改革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左右滑动查看完整目录页


该部志书尽述历史沿革之要略,追忆先贤英烈之功绩,反映经济文化之盛衰,为双辽农场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主政者,可以之为镜,观兴废盛衰,沧桑变化,把握未来发展方向为民者,可以之为师,觅家乡全貌,晓发展艰辛,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一卷在手,可明场史、知兴衰。志书翔实地记载了双辽农场的发展,既可以把开拓者、建设者、改革者丰功伟绩彰扬光大,又能使现在的人们得到启示,受益匪浅。


翻开这部生动的历史长卷,读者会形象生动地看到,双辽农场在72年的历史长河中,各项事业发生的巨大变化。其中既有宏观鸟瞰尽收眼底,又有微观透视,沧桑变化。双辽农场这块土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经历战争洗礼的荣军战士之家,安身立业之地;是国家为了安抚、照顾辽沈战役受伤战士,让他们休整待命的地方。这些荣军战士肩负着屯垦戍边的重任,其中又有轻伤员重返朝鲜战场,保家卫国,把忠骨留在了异国他乡。志书历史再现了荣军战士凭借南泥湾的精神,硬是把北大荒变成了良田北大仓。荣军战士先是自给自足,到后来农工商一同发展,各项事业突飞猛进、流光溢彩,为双辽农场的经济发展续足了后劲,成绩显著,有目共睹。


吉林省四平市国营双辽农场位于吉林省西部,与公主岭、梨树、双辽三县(市)交界,是松辽平原与科尔沁草原接壤带,面积为59平方公里。南面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其他三面是天然的沙丘。人们将这片气候寒冷、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大荒原与黑龙江省、吉林省西北部一并统称为北大荒。老作家聂绀弩在他所写的《北大荒歌》中写道:“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和苇塘。真实地反映了北大荒”荒凉的自然环境。




五百荣军奉命屯垦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面临着医治战争创伤、克服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局面,发展农业生产的任务尤为紧迫。同时,随着战争的结束,军人也要给予妥善安置。针对这种情况,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组织军队参加农业生产。辽西省荣军学校550余名官兵,响应中央军委号召,于19496月在校长贾巨文带领下,从辽西省铁岭县(今辽宁省铁岭市)乘火车,奉命北上,来到了位于双辽县城(郑家屯镇)北端30公里处的卧虎屯镇,组建辽西省荣军农场。

1948年四平保卫战结束后时任东北民主联军保安第一旅一团三营教导员贾巨文(上)和三营长钟建兴在阵地前合影

这500余名老荣军,响应党和毛主席发出的“扩大生产,荣军参加经济建设”的号召,抱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思想,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在场长贾巨文的带领下以军人作战姿态,在人迹罕至、长年积水的荒野上,展开了艰苦的垦荒建场工作。
本着边生产、边扩大、边巩固的方针,发扬艰苦实干、勤俭办场的精神,农场认真制定生产规划,发展农牧业生产。1952年至1956年,先后改名为辽西省人民政府农业厅荣军农场、吉林省双辽荣军农场、吉林省国营双辽农场。直至1958年,吉林省农业厅党组与中共双辽县委沟通,决定成立中共双辽农场委员会。党的组织关系隶属中共双辽县委。



垦荒建场艰苦奋斗




1949—1959年,双辽农场的各项生产建设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排排新建的土平房和砖瓦结构的“洋房”,出现在草原的沙丘上:有办公室、仓库、职工家属宿舍、工厂、福利性建筑和各种畜禽舍近3万平方米。修建了纵横交错的道路和蜘蛛网一般的渠道,开垦了千余公顷水田。经常泛滥成灾的东辽河水,按照人们的意愿,灌溉着这里的田地,为农业生产服务。经过创业者十年的劳动和奉献,双辽农场面貌一新,粮食生产、畜牧业生产逐年发展。到1959年,全场粮食总产量是1950年的6倍多;猪的存栏是1950年的100多倍。工业生产也开始起步,建立了便民的粮食加工厂和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机修造厂。
1962年秋季,为了发挥园艺专业学生学有所用特长,改变双辽农场风沙干旱的恶劣环境,一批吉林农校毕业的学生分配到双辽农场园艺队。他们一到农场就投入到规划区内开始植树造林工作。每道防风林与果园间隔30米,利于防风和果树成长。同时挖好一米见方的果树坑,在冬季马车拉、人力挑,把鹿粪、马粪、黑土放到果树坑里,以备来春栽植果树。经过一个秋冬会战,三道防风林带和果树栽培前期工程圆满完成。1963年春,学生牛长贵坐着火车到母校吉林农校求援各种果树苗,把100棵野生梨树苗、50棵苹果梨苗,肩扛背驮地带回园艺队进行栽植。他还栽植了123小苹果、海棠果等树苗,同时在树间种植蔬菜,提供给畜牧场食堂及职工。经过一年四季轮回考验,园艺队果树栽培成功。这一成果,当时在双辽地区是首例,为双辽农场的果树栽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75—1979年,在中共吉林省委及省农业、财政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双辽农场集中力量建鸭场,共投资300余万元,建成了种禽舍2840平方米,填鸭舍5000平方米,育雏舍3000平方米,孵化室600平方米,冷冻库500平方米。一个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具有可孵雏50万只、育雏20万只、养种鸭8000只、填鸭30万只,屠宰加工填鸭50万只规模的鸭场建成。1977—1979年养鸭10万余只。

建设鸭场的同时,1976年投资120多万元,上马了造纸厂,生产油毡原纸。到1979年已形成2000吨的生产能力。全场工副业产值由1970年的28.7万元,提高到1979年的152.3万元,年递增50%以上。场办工业规模的扩大,使原有的供电量及供电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机械设备等动力用电需求。双辽农场1978年建起了10千伏安的变电所,为发展场办工业奠定了基础。为保证农业的丰产丰收,1976年成立了农业实验站,在提供良种、科技示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77年恢复了农场气象站,不仅指导了农业生产,还积累了第一手气象资料。




兴办家庭农场 经济发展提速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的春风也吹进了双辽农场。1979年农场制定了在经济工作中实行经济手段的一系列政策。

从1982年末,借鉴农村实行联产责任制的经验,农场开始兴办家庭农场,分田、车马农具到户。以户为单位,实行家庭经营、定额上交、自负盈亏,工分制自然消除。
开办家庭农场,第一次打破了建场30多年来统收统支、统一经营的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局面,职工踊跃承包土地,劳动热情普遍高涨。1983年共办起家庭农场1000多个,当年的粮食总产量达5200吨,工农业总产值404万元,实现纯利润1.8万元,人均收入260元。至此,双辽农场结束了建立以来多年连续亏损的历史。
家庭联产承包,稳定和调动农工种粮的积极性。激发了广大农工开垦荒地的劳动热情,全场掀起了多包地、多开荒的热潮。1983年全场水田面积1700公顷,1989年增加到2000公顷,6年间扩大了300公顷。在稳定政策的条件下,大力普及科学种田新技术,不断提高农工的科技素质,先后推广了营养土旱育苗、机械插秧和药剂除草等技术,促进了水稻高产稳产。全场农工对科学种田有了较高的认识,并已基本掌握了旱育苗、机械插秧、药剂除草等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保证了农时。又引进水稻良种,增加高产中、晚熟品种的种植面积,同时实行适时早种,从4月上旬开始浸种、育苗,5月末结束插秧,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逐年上升。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种田又向新的领域迈进。1988年,农场对退化草原进行了治理,五分场小井种稻获得成功。1989年扩大到100公顷,在旱涝灾害面前显示了它的优势,获得较好的收成,从而结束了五分场不能种水田的历史。




深化改革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



1990—2021年是深化改革、稳定提高的阶段。深入推进新一轮农垦改革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新时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啃”下的“硬骨头”。20世纪90年代初,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农垦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农垦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从放权让利转入体制机制创新,从单项改革为主转向多项改革配套,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框架和运行机制。
为加快企业经营机制改革进程,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吉林省政府有关深化农垦改革的方针政策,双辽农场在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方面主要有四项改革:一是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从行政管理向企业化管理过渡;二是大力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三是创新农垦土地资产配置方式,通过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授权经营等方式,推进农场土地资源资产化和资本化;四是在农业生产经营上实施二轮土地承包。在创新土地管理方式方面,积极推动完成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为加强农垦土地保护和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截至2021年底,全场农垦国有土地已全部确权,确权发证率达到100%,基本做到应确尽确。

双辽农场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茁壮成长,枝繁叶茂。从“棒打狍子瓢舀鱼”的传奇到机械轰鸣的繁闹喧嚣,承载着祖国发展的厚望。在那峥嵘岁月里,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荣军战士抱着桑梓之心,奉命留守后方建设祖国。他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无怨无悔地来到双辽农场,初心不改,敢教农场换新天。后经各届领导的励精图治,一个一无所有的军垦农场被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农业生产基地,结束了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现在仍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生产作出巨大贡献。

这部80多万字志书,是双辽农场沧桑巨变的浓缩,是双辽农场恢宏伟业的结晶,是双辽农场灿烂文化的积淀,是双辽农场史记志林的硕果。72年的光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双辽农场大地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过农垦人的辛勤耕耘,昔日荒原、沙土盐碱地已经变成了良田千顷、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米粮仓。


《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中国农垦农场志丛》是我国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记录展示农场形成发展脉络、改革发展历程的大型丛书。如果将农垦比作大厦,那么农场就是砖瓦,是基本单位。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除外),分布着1800多个农垦农场。这些星罗棋布的农场如一颗颗玉珠,明暗随农垦的历史进程而起伏;当其融汇在一起,则又映射出农垦事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绽放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光芒。它是一扇窗口,让读者了解农场,支持农垦;它是一条纽带,让农垦人牢记历史,让农垦精神代代传承;它是一本教科书,为今后农垦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引领现代农业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史料。

《中国农垦农场志丛》已出版图书
(点击封面购书)

陕西南泥湾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黑龙江八五〇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北京双桥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北京东风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北京西郊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江苏淮海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贵州湄潭茶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北京南郊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北京南口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海南东昌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西藏易贡茶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广东湖光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辽宁大台山果树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黑龙江绥滨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河北海兴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山东南阳湖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山东清水泊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海南西联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广西金光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内蒙古吐列毛杜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北京农垦志(1949—2017)(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黑龙江建设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甘肃黄羊河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甘肃饮马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广西西江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四川苏稽蚕种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青海贵南牧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广西良圻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贵州山京畜牧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新疆红旗坡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天津双林农牧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更多农场志陆续出版

敬请期待
......

责编:吴玥明






好消息



我们开通了读者交流群
凡扫码进群的读者
有机会免费获得我社的新书哦
👇 👇 👇

👇  点击图片 看往期精彩  👇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18—2022》出版发行

国家生物安全领域力作《草地贪夜蛾的研究》重磅推出

家乡,每个中国孩子都值得拥有的情感记忆

👇  点击关键词 获取往期推送  👇 
院士书单 | 乡村振兴制度与政策
春季赏花鉴赏指南 | 吴觉农集
水产动物 | 花的精细解剖
联合国粮农组织中文出版计划 趣读漫画

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