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在旁,幸福在侧

文摘   2025-02-02 19:28   山西  
正月初二,晨曦微露,街巷间已弥漫着浓浓的年味。民间流传农历新年习俗歌常说:“初一拜神,初二拜人”。
在国内不少地方,初二是出嫁女儿回门 (也叫“回娘家”)、姑爷给岳父岳母拜年的日子。这一天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是血脉亲情柔软的约定。

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背影,父亲早早站在巷口的张望,还有那桌永远热气腾腾的饭菜....回娘家的习俗早已超越简单的“走亲戚”,一场关于根的追寻,更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仪式感。

“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脍炙人口的民谣,勾勒出传统回娘家的画面。
据《燕京岁时记》记载,明代已有“正月初二,归宁父母”的习俗,出嫁女儿携夫婿、子女,带着“四色礼”(烟酒糖茶、糕点肉食),向娘家父母行“拜年礼”。女儿虽已成家,但永远与原生家庭血脉相连。

在北方许多地区,初二更被称为“姑爷节”。这一天,女婿要穿上体面的衣裳,向岳父母行大礼,而岳家则会备下丰盛的“开年宴”,席间必有“年年有余”和“团团圆圆”。

天津的老人们多数还保留着“初二的面条初三的盒子”的讲究,一碗手擀面里藏着娘家人的“长长久久”。

在山东,女婿送的点心匣子要用红绳捆扎,寓意将福气牢牢系住。这些细节,无不诉说着中国人对亲缘关系的珍视。

小编还记得儿时的初二,将腊肉、香肠、新蒸的年糕仔细码进竹篮,天还未大亮,便穿过结着薄霜的田埂,推开斑驳的木门,灶间蒸汽氤氲,舅舅早已围着围裙在案板前剁肉,表哥表姐们嬉笑着往我口袋里塞鞭炮。

最难忘的是外婆从雕花柜底摸出的铁皮饼干盒,那是她特意为我们留的“私房甜”。午饭后,男人们围坐喝茶打牌,女人们挤在院门口晒着太阳聊家长里短,而我们这群孩子追逐打闹,把对联上的金粉蹭得满身都是。

如今,成片的老屋已拆除大半,竹篮里的土特产也变成精致的礼盒,但对于许多人初二清晨奔赴娘家的那份急切从未改变。不同的是,车里多了咿呀学语的孩子,或是后视镜里映着母亲鬓角的白发。

当自己从家中最小的孩子角色转换成“叔叔阿姨”时,我忽然读懂这个传承千年的仪式,它不再是地理空间的回归,更是生命轮回的见证。

在“云拜年”“快递年货”盛行的现在,有人质疑舟车劳顿的回娘家是否还有必要。但当我们看到高铁站里拎着行李箱的归乡人,高速公路上绵延的车流,便会明白:面对面的温度是无法被替代的。
90后夫妻发明了“错峰回娘家”,将双方父母接到旅游城市共度佳节;更有家庭将“初二家宴”变成才艺展示会,祖孙三代同台弹唱,让传统习俗焕发新光辉。
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家庭开始践行“双向奔赴”。中午在女方家团聚,傍晚赶往男方家吃饭;单亲家庭创造性地组建“闺蜜式回娘家”,几个好友带着孩子共煮火锅;甚至有人将敬老院的孤寡老人认作“娘家人”,用善意填补亲缘的缺憾。

这些变化,恰恰证明传统文化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在包容与创新中生生不息。
仪式是抵御遗忘的堡垒。
对父母而言,这是全年当中非常重要的“精神赡养日”,孩子带回的更是被需要的幸福感。对子女而言,卸下社会角色、重做“孩子”。对孩子而言,当他们看见父母如何对待长辈,便懂得孝道最为生动的模样。

那些关于“根”的记忆,是老房子的气息、方言里的昵称、甚至某个碗碟的花纹,都在提醒着:走得再远,都有人在为你留一盏灯。

正月初二,请记得拨通那串熟悉的号码,打开视频,或是干脆把每天都过成“初二”。常回家看看,多聊聊琐事,让孝心不必等待特定日期。最好的年,不在礼物贵重,而是心意的抵达。

初二回娘家不是任务,而是幸福;不是负担,而是馈赠。愿你踏过千重浪,依旧能偎在父母身旁,细数岁月悠长。

小远
2025.01.30
杉杉闲谈
轻创业变现、流量变现+vx:shanshanxiantan23,送《00后,裸辞4个月做私域电商,我是如何做到月入六位数的》原创PDF。我是杉杉,00年女性轻创业赋能导师,远方好物招商总监,从刚离职到月入六位数的轻创业者,团长和会员招募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