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1471-1559),名壁,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晚年与沈周并驾齐驱,被合称为“文沈”,并继沈周之后成为吴门画派领袖。
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音频特邀江苏新闻广播制作,欢迎分享转发,媒体请获授权
作者:陈其弟
播讲:侯贞
文徵明小时候长得又瘦又小,而且反应也很迟钝,都五六岁了还站不稳,不会走路。到八九岁时,还不开“金口”说话。直到10 岁生日后的一天,文林处理完公务回到家里,文徵明才迎着父亲张口叫道:“爹爹回来了!爹爹回来了!” 文徵明会说话后,一天比一天聪明,父亲决定重点培养他。延请自己的朋友吴宽教他文学,请李应祯教他书法,请沈周教他绘画。在这些吴中才俊的训教下,聪明的文徵明很快就在诗、书、画方面小有名气。文徵明 19 岁时与祝允明、唐伯虎、都穆等人经常聚在一起高谈阔论,互相探讨书中疑义,有时甚至累日不休。
光绪《苏州府志》文徵明传书影
文徵明对科举考试不抱好感,并且他生性淡泊,不求闻达。但是,父命难违,26 岁时走上了科考之路。遗憾的是,从明弘治八年(1495)到嘉靖元年(1522),文徵明九赴乡试不第,不要说进士了,就连个举人也没“捞到”,始终是个秀才。在当时显然是难入仕途的。直到 52 岁时,文徵明父亲的生前好友林俊,在进京赴任路上,路过苏州时邀文徵明舟中相见。林俊为文徵明的才华所倾倒,分手后林俊写信给工部尚书兼领苏松水利的李充嗣,在李充嗣的举荐和林俊的斡旋下,文徵明才以贡生的身份赴京,经吏部考试后,授翰林院待诏,参与《武宗实录》 的编纂。在翰林院期间,文徵明虽位列九品,却受到杨慎、黄佐、陈沂、马汝骥等一批才俊的关照和提携,尤其是大司寇林俊最为看重他。每当群英宴集,林俊必邀徵明,谓“席间岂可无此君耶?”但文徵明毕竟不是进士出身,仍有人认为他是画匠,他自己也觉得在翰林院还是受人排挤。尤其当他目睹了1524 年的“大礼之争”,看到大臣被廷杖致死的惨状,深感仕途的险恶。于是他三次上书乞归, 终获批准。
明 文徵明行草纸本手卷《同江阴李令君登君山二首》
文徵明生于明成化六年(1470)十二月初六日,与屈原的生年甲子相同,为此成年后他特取《离骚》中的“惟庚寅吾以降”。刻了一方图章以为纪念,也表示 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仰。
文徵明享年 90 岁,一生声誉极高,这一方面得益于他在诗、书、画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可有人却评价文徵明:人品第一,诗书画次之。
文徵明一生生活作风相当严谨,在 23 岁时,娶昆山吴愈的第三女为妻,一生没有纳过妾,也没有狎过妓。在明代,狎妓是很常见的事,而且与他要好的祝允明、唐寅等人,有不少风流韵事,但文徵明与他们在这方面却所好不同。有好几次,朋友们存心串通好设下圈套拉他下水,结果他还是设法逃脱了。所以就连祝允明也称他为真秀才。
光绪《苏州府志》李应祯传书影
文徵明一生虽然家境清贫,但从不为金钱与权势所动。文徵明30 岁时,父亲文林在温州知府任上病重,文徵明请了一个有名的医生给父亲治病。当他们到达时,父亲已于三日前谢世,文林是清官,深受老百姓爱戴,他去世时,所剩家 财很少。温州吏民出资千金作为丧仪,文徵明坚持不受,说不能让生者的不屑行为玷污了死者的清廉声名。温州人民于是重修当地的“却金亭”,将此事刻在碑上。
父亲去世后,文徵明的生计日益困窘。父亲的故友俞谏,很想送钱给文徵明。一天,俞问文徵明:“你不觉得早晚艰难吗?”文徵明说:“早晚吃粥,很好的。” 俞公又指着文徵明的破衫问:“怎么会破到这个地步呢?”文徵明故装未解:“下雨天,只得穿上旧衣服。”俞公便不好再提送钱的事。
文徵明 43 岁时,江西宁王朱宸濠派人送来书信和金钱,名为聘请,实际是别有用心地要他去做这大贵族的帮闲,并可以作为“礼贤下士”的宣传。文徵明以身体欠佳为托词,婉言拒绝了。
《金阊名园图》局部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文徵明在翰林院为官,父亲门生张璁一朝得势,想要文徵明依附于他,文徵明主动与他疏远。内阁首辅杨一清想要帮助文徵明,暗示文徵明要常到他家走动,问文徵明:“你不知道令尊和我是朋友吗?”文徵明正色回答:“家父生前从未提到过阁下的名讳,实在不知相公是家父的朋友。”搞得杨一清一时下不了台,更别说帮他了。
文徵明回家后,自定书画三不应,即对藩王、宦官和外夷这三种人不为之作书画。有的藩王准备了许多礼物送给文徵明以求书画,文徵明态度坚决,不予接受。一次,日本的一位贡使一定要求见文徵明,文徵明便穿了绯色衣服,坐于庭中,接受使者的参拜,表示尊重大明国的国体。但他不接受使者的任何礼物,也不愿给使者任何书画作品。
《文徵明年谱》也记载:
徵明致仕后,凡部使者行部见过者,徵明即于厅事拜谢,更不诣官衙。凡有 馈遗,悉却不受。过客造请,亦向不至河下报谒。嵩(严嵩,时礼部尚书)曾过 吴来访,徵明不为破例。
文徵明这些孤芳高洁的品行在当时传为美谈,甚至外国人到苏州来见不到文徵明也会对着他住的地方行礼,以示敬慕。
文徵明虽然对待权贵之人颇显清高傲慢和不通人情,但对普通人他却格外随和亲切。《四友斋丛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凡吴中收藏书画之家,有以书 画求先生鉴定者,精于书画,长于鉴别的文徵明总是一脸严肃地说:“此真迹也。” 文徵明对待后生晚辈也极其随和。文徵明不仅经常领着学生们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画,饮酒赋诗,还经常把自己收藏的一些名家作品或自己的一些得意之作展示给晚辈欣赏。例如,有一次文徵明得到苏轼的一幅佳作,便写信给彭年,邀请他到家中一同欣赏,信中写:“经时不面,耿耿。适得苏帖,颇奇,请即过我—赏,就享粝饭,幸勿却也。”其语气恳切真挚,根本不像是写给一名学生的,倒像是写给一位交往多年的挚友。
文徵明 青绿山水立轴
文徵明对后世影响巨大。不仅留下了大量的诗书画作品供后人学习和研究,而且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书画人才。据统计,在《文徵明年谱》中,受文徵明直接影响的文氏后裔中的能书善画者,多达 40 人。其中文彭、文嘉、文元善、文震孟等卓然成家;而文徵明交游的人士加上受他影响的晚生后辈多达200 来人,其中的陆师道、周天球、彭年、王穉登、沈大漠、钱谷等均成就斐然, 极大地扩展了吴门画派的阵容。
用文徵明学生姚沫的一句话对文徵明的一生加以概括,那就是:“明经术以为根本,采诗赋以为英华,乘道谊以为坛宇,立风节以为藩垣。”
据民国《吴县志·冢墓二》记载:“翰林院待诏文徵明墓,在虎丘桐桥东北九都廿一图李家浜”。即原陆墓镇文陵村李家浜,今相城区元和街道辖区御苑家园社区内。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文徵明的灵柩葬此。配吴孺人同穴。清朝嘉庆中, 苏州知府王泰重修立碣。墓坐东面西,呈长方形。东西长 120 米,南北宽 70 米, 封土存高 2 米,底径 3.8 米,虎皮石护围。神道长 40 米,宽 2.7 米,道旁立有石人、石虎、石马,前有照池,东西长30米,南北宽50米,犹如墨池,故墓地象一块端砚。
1957 年 8 月 30 日,文徵明墓公布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8 年墓碑、石人、石兽、石坊等被毁。
1984 年,重修文徵明墓,墓直径 6.6 米,封土高 1.7 米。当年又从蠡口某古墓移来两匹站式青石马和一对坐式青石兽。重立墓碑,碑高 74 厘米、宽 115.44 厘米。碑座高 88.8 厘米、宽150.96 厘米、厚 44 厘米。碑身正面西向,刻楷书“文徵明墓”四个大字。背面东向,重新镌刻隶体碑文,介绍文徵明简历。2003年5月28日惨遭盗掘。2005年再次修复。2007年省、区和街道共同出资49万元再次维修。
拙政园位于苏州姑苏区东北隅,1986 年版《拙政园志稿》称占地约 72 亩, 2012 年版《拙政园志》称占地面积 51950 平方米,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正德四年间,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
王献臣在建园之期,邀请文徵明参与拙政园的设计和建造,筹划设计蓝图。文徵明对拙政园倾注了特殊的爱心和饱满的创作激情,画、诗、记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他的《拙政园图》 被称为“诗书画三绝卷”。
《繁香坞》
杂植名花傍草堂,紫蕤丹艳漫成行。
春光烂熳千机锦,淑气熏蒸百和香。
自爱芳菲满怀袖,不教风露湿衣裳。
高情已在繁华外,静看游蜂上下狂。
繁香坞在若墅堂之前,杂植牡丹、芍药、丹桂、海棠、紫瑶诸花。
孟宗献诗云:“从君小筑繁香坞”。
拙政园建成后,王氏经常邀文徵明宴饮、赏游,拙政园成了文徵明创作基地,曾数次为拙政园作画,其中比较有影响、流传至今的《文待诏拙政园图》册,于嘉靖十二年癸巳五月画就,集诗、书、画于一体,堪称巨构杰作。图中有三十一景:若墅堂、梦隐楼、繁香坞、倚玉轩、小飞虹、芙蓉隈、小沧浪、志清处、柳隩、意远台、钓䂬、水华池、深静亭、待霜亭、听松风处、怡颜处、来禽囿、玫瑰柴、珍李坂、得真亭、蔷薇径、桃花沜、湘筠坞、槐幄、槐雨亭、尔耳轩、芭蕉槛、竹涧、瑶圃、嘉实亭、玉泉。每一景系以一诗,诗有小引,述命名意。诗 《拙政园记》一首,亦为待诏所作。
《湘筠坞》
种竹绕平冈,冈回竹成坞。
盛夏已惊秋,林深不知午。
中有遗世人,琴樽自容与。
风来酒亦醒,坐听潇湘雨。
湘筠坞在桃花沜之南,槐雨亭北,修竹连亘,境特幽迥。
文徵明所作的《王氏拙政园记》石刻,现位于倒影楼下拜文揖沈之斋,字疏 朗清秀,风骨自在。《千字文》置西部水廊内,系文徵明 80 岁时所作的蝇头小楷,笔势空灵飞动,书法高超,其艺术风格与拙政园的典雅特色似乎有着某些相同之处,名人名园,交相辉映。
拙政园之玉兰堂,据说就是当年文徵明的画室。堂前是一株文徵明手植的紫藤,已有 460 余年的树龄、历经沧桑,虽老干盘曲,然枝繁叶茂,绿荫满庭,生 命力强劲,身姿矫健,曾被李根源先生称为“苏州三绝”之一。
1904 年,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端方立圭形石碑,题“文衡山先生手植藤”。2013年开始,每年紫藤盛花期后,苏州博物馆都会从紫藤结出的约 5000 颗种子中挑选出 3000 颗种 子,推出文创镇店之宝——文徵明紫藤种子。
文创种子三颗一盒,每盒 25 元,每年限量 1000 份,往往预售之时便会被一抢而空,激烈程度堪比春运抢票。
作者:陈其弟
陈其弟:从事地方志工作30余年,指导评审省、市、县区、乡镇志、村志、部门志各类志稿一百多部计5000多万字,撰写理论文章及地情文化的文章300多篇,出版《感知苏州》《感悟修志》等个人专著6种,整理出版《洪武苏州府志》《弘治吴江志》《嘉靖昆山县志》等20多种旧志。
简介:侯贞,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资深主持人,主任播音员,江苏省朗诵协会会员,南京艺术学院社会艺术考级评委。
编辑:朱振鑫
发布:朱莉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