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健伟主任在《唯实》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展现方志魅力 书写新时代文脉传承的江苏答卷

文摘   2024-11-27 22:08   江苏  

近日,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左健伟在2024年第11期《唯实》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展现方志魅力 书写新时代文脉传承的江苏答卷》。全文如下:


文脉悠悠,弦歌不辍。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提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深刻阐述“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发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强音。7月在江苏考察时,又明确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定位,更赋予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重大任务。如何赓续传承源远流长的江苏文脉,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题中之义,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方志文化灿若星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化入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溯源历史,寻脉江苏,透过地方志,可以从灿烂文明和悠久文脉中开掘资源、汲取营养,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江苏大地展露现实模样,打开理解历史中国、认识现实中国、把握未来中国的重要窗口,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汲古润今

夯实江苏文脉的内容基础



文脉,原指文章的脉络,引申为文化的根脉和血脉,成为中华文化传统或精神传统的代词。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其中之一就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摸清方志中的文脉家底


地方志又称方志,古称地志、地记、图经等,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既是“一方之全史”,也是一地之“百科全书”,具有地方性、全面性、连续性、官方性四大特征。地方志承接今古,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了地域文化的原始资料,保存着地方文脉的源流走向,维系着乡土桑梓的文化认同,是传承中华历史文脉的重要途径。唐宋以后的方志,既包括地理方面的政区沿革及疆域、分野,又包括政治方面的建置、职官、兵备,还有经济方面的户口、田赋、物产,社会方面的风俗、方言、寺观、祥异,以及文献方面的人物、艺文、金石等,几乎就是一部地方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是对地方文脉的系统反映。同时,一部志书创修之后,往往继之以续修、再续、三续、重修、新修、补修等,不断补充新情况、新资料,形成历史痕迹的层积,成为构建地域文化传统的源头活水。


(二)保护典籍中的文化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素有“方志之乡”美誉的江苏,编修地方志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江苏累计编纂各种志书约1200种,流传到现在的有近千种。系统梳理、编辑出版江苏历代编修的方志,将历史与现实链接起来,是对江苏地域文明的重要溯源,是赓续文脉、传承历史的重要抓手,能够让人们从历史变迁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200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启动《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编纂整理工程,历经13年完成,全书共530多册,收录了唐代至民国各种方志古籍650多种,是江苏目前已经完成的规模最大的古籍整理项目,也是全国体量最大的省域旧志整理工程。2016年启动的“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编辑出版3000册《江苏文库》,其中由省地方志办公室承编的《江苏文库·方志编》,内容从省志到府州县志俱全,完整记录了江苏各地近两千年来的历史风貌。至2023年底,累计影印出版378册,收录唐代到民国期间的旧志226种,成为《江苏文库》六部类中首个完成选编影印任务的部分。经过系统整理的江苏方志典籍,不仅为今天留存了古代历史文献,为江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更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是中华文化得以绵延不绝、始终传承、历千百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


(三)激活旧志中的沉睡资源


无论是《江苏历代方志全书》还是《江苏文库·方志编》的整理出版,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在于找到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的融汇点,在于完成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省地方志办公室围绕旧志利用,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一是通俗化点校。2021年点校出版8部,2022年14部,2023年23部,推出《乾隆江南通志》《景定建康志》《洪武苏州府志》《万历通州志》等一批名志,让昔日被束之高阁的旧志走近寻常百姓。二是专题化开发。适应“读图时代”和当代人“快餐化”“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利用旧志资源开发出版《长江历史图谱》《江苏古代城市图志》《江苏历代方志名胜图选》《江南大运河历史图选》等,强化旧志的活化运用。前两部志书由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专题发布。三是多元化应用。积极推进旧志整理成果进图书馆、进课堂、进社区、进军营,向全国著名高校、江苏省内各级图书馆、重点高校捐赠《江苏历代方志全书》,为专家学者研究江苏历史提供丰富的史料资源。注重从旧志文献中挖掘历史故事,开发专题专栏、短视频等文化产品。


接续传承

书写江苏文脉的时代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时强调,“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文脉如水脉,之所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正是因为它贯通了历史、现实与未来。传承文脉,不仅在于精心守护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也要坚定地从历史走向未来,不断开拓前进,持续回答新的时代课题。


(一)立足主业,记录时代全景


修志、编鉴是地方志工作的主业,新中国成立后,江苏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首轮、二轮志书编纂工程,其中江苏首轮志书编纂自1986年启动,2007年底完成,共92卷、118册、7500余万字,填补了江苏自建省(1667年)300多年以来没有完整省志的空白。二轮志书于2005年启动,2020年底完成,共出版省、市、县(市、区)三级地方综合志书110部、271册、3.35亿字,全面系统地记录了1978—2008年江苏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和辉煌成就,与首轮省志共同构成了江苏从古迄今最全面、最翔实、最权威的地情文献资料。2018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市、区)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并持续巩固“一年一鉴、连续编纂、公开出版”成果。近年来,全省志鉴编纂成果呈现爆发式增长,从2018年94部(本),2019年前268部(本),2020年年284部(本),2021年400部(本),到2022年490部(本),2023年653部(本),连创历史新高,编纂种类、数量和质量均在全国遥遥领先,为江苏的社会发展留下了全景式的记录。


(二)关照基层,服务乡村振兴


为留住乡愁记忆,服务乡村振兴,2022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的通知》,在全国首次提出乡镇(街道)志编纂全覆盖的目标。全省1237个乡镇(街道)中,457个已完成志书编纂出版工作,690个正在编纂,编纂覆盖面达到95.6%。在全国独树一帜的全媒体“江苏名镇名村志”已经编纂出版了38部,在助力乡村振兴、招商引资、文旅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年鉴编纂触角也逐步向基层延伸,2023年江苏出台全国首个《关于推进全省乡镇(街道)、功能区年鉴编纂工作的意见》和《编纂导则》,在全省全面推进乡镇(街道、功能区)年鉴编纂工作。


(三)服务中心,聚焦特色亮点


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迎接党的二十大等重要时间节点,聚焦长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援藏援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重要时代话题,组织编纂《江苏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图志(1949—2019)》《强富美高新跨越——十九大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纪事》《江苏省对口支援西藏建设志》《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建设志》等主题志鉴。启动实施“江苏省重点史志作品编纂出版资助计划”,引导各地、各部门共同打造一批高显示度的江苏史志标识产品。《中国淮扬菜志》《江苏华侨华人史》《师之魂——陶行知在栖霞》等陆续出版发行,《雨花台志》《张謇志》《中国丹阳眼镜志》等正在紧锣密鼓编纂中。


(四)面向未来,探索志书新态


长期以来,地方志都被定义为一种资料性文献,是研究者的工具书。大部分传统志书体量庞大、专业性强,不便阅读,只能备查,常常处于知之甚少、传播甚弱、影响甚小的状态。为此,我们与时代接轨,对地方志编纂产品本身及其价值进行重新定义,推动地方志从文献作品向文化作品转化,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打造人民群众爱看的方志,真正让方志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是大胆引进作家的地情美文作为志书的开篇或段落的起承转合,一改传统志书严肃枯燥的文风,提高可读性和感染力。二是坚持“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加大重大新闻报道的引用,作为志书体例之外的延伸阅读,还原历史细节,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三是将志书的严谨厚重与时尚的现代表达相统一,颠覆传统志书的形态风格,聘请名师进行装帧设计,加大美图的使用,使之符合现代读者的审美品位。四是通过二维码延伸,把视频引入志书,打造了中国第一套全媒体志书《江苏名镇名村志》。


与时俱进

创新江苏文脉的传播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华文脉不断接续的生命力,正是来源于其代代更新的创造力,这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方法、路径、载体,不断提高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让文脉不竭生机、永续流淌。


(一)打造品牌,丰富文化供给的多样形式


重研究。在“大方志、大文化”理念指导下,将《江苏地方志》杂志组稿和地域文化研讨相结合,采用MOOK(Magazine+Book)模式,每期推出“江苏文脉”地域文化专题,如“问道惠山”“天工苏作”“万古长江”,并从杂志内向杂志外延伸,打造全国独一无二的“专题刊物+论坛文集+线下论坛”的全新期刊文化形态,提高《江苏地方志》杂志在学界的关注度,打造江苏地域文化研究的高地。杂志发行量大幅上升,入驻省委省政府接待场所西康宾馆和省政府驻北京办事处所处北京江苏大厦以及省政府驻沪办招待所。


促传播。“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转型五年,始终聚焦历史文化、紧跟时事热点,坚持日更,打造原创,推送文章数量、阅读量、点赞量等逐年递增。2023年推送文章2700余篇,推送视频301个,多篇原创文章被新华社、“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转载,重构了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重塑了方志文化的宣传格局,成为宣传省情地情、弘扬传统文化的“流量担当”。


常宣讲。2019年开办“江苏方志大讲堂”,邀请高校、研究所、文博单位等知名教授、学者,以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为主题,讲授江苏地情、民间文化、风土民俗等知识,平均每个月2—3场,截至目前,已推出82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讲座。南京、淮安、扬州、泰州、宿迁继续开设江苏方志大讲堂分讲堂,形成矩阵效应,成为传播方志文化、讲好地情故事的重要阵地。


强共鸣。主动顺应现代知识传播体系变化,创新实施《江苏省情影像志》项目。首批推出乡土江苏系列,每集5分钟,短小精悍、详古略今、意蕴深厚、制作精良,在“方志江苏”视频号上线3季58集,市县级党委政府发布平台纷纷转发,省广电总台在综艺频道、荔枝新闻客户端、江苏IPTV播出,好评如潮。众多中小学校将其作为“开学第一课”和爱家乡德育课程。在留存地方历史、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提升地方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此以外,省地方志办公室还打造了江苏史志馆联盟、江苏书展“方志江苏馆”、Fun知江苏跨年知识大会等品牌,用丰富多彩的外在形式实现方志文化的活态传承发展,春风化雨、融入生活。


(二)数字赋能,构建指尖共享的智慧云端


当前,以新一代数字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进程已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从物联网、大数据、元宇宙、云计算到以ChatGPT为代表的自然语言领域的人工智能突破性的进展,给文化事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地方志作为一种资料性文献,篇幅长、信息量大,阅读门槛高、利用难度大,只有提供精准有效的查询服务和便捷随身的阅读服务,才能解决读志用志的最大堵点。因此,方志数字化是地方志发挥作用最重要、最核心,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为找准文脉传承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结合点、促进文化服务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省地方志办公室启动江苏省智慧方志馆建设,历时三年,于2024年4月正式上线。这是省地方志办公室牵头组织实施的江苏文化数字化工程项目,也是落实好《江苏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意见》中关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统筹推进智慧方志馆体系建设相关要求的具体举措。它充分利用地方志数据资源的独特优势,建成全省地方志数据资源中心、数据交换中心、全文智能检索服务中心、版本资源管理中心,以及可拓展可裂变“智慧方志馆”门户,基本实现三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所藏省内地方志书籍汇聚、检索、对外交换、共享、版本保存和全文智能查询检索服务功能。目前,江苏省智慧方志馆馆藏省内各类地方志书、年鉴、地情书、地方史、期刊以及旧志等各类书籍2600多册、30亿多字、567万个知识条目、24万多张珍贵图片。把纵贯古今、横陈百科、包罗万象的厚重历史,化作轻盈灵动的数字资料,打破纸张和地域的边界,实现地方志馆藏“从有限场地到无限空间、从有限藏书到无限数据、从有限载体到无限方式”的突破性转变。


(三)开门修志,凝聚传承文脉的强大合力


传承江苏文脉,是一项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仅靠地方志系统的力量,人力、物力、财力都非常有限。因此,必须完成地方志工作组织形态和工作流程的再造,努力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到地方志工作中来。

盘活地方志系统内部资源。一是采取项目组运作模式,完成重大项目的推进。如《江苏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图志》《江苏省对口支援西藏建设志》《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建设志》的编纂、“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的管理运营、江苏省情影像志的组织,都是项目组推进,打破壁垒,汇聚资源。二是发挥地方志系统组织架构优势,构建上下协同联动的工作体系。无论是志鉴编纂,还是公众号、大讲堂等多媒体运营,还是影像志拍摄、杂志专题策划等,都注重汇聚省市县三级合力,统一品牌,统一策划,分级负责,费用分摊,成果共享,真正把地方志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发挥出来,激发蓬勃的发展活力。


吸引优质社会资源加盟。一是深化与省级各部门单位的交流合作,推出联合编纂、联合主办、联合发布的史志作品。如与省住建厅联合编纂《江苏古代城市图志》;与省工业经济联合会合作,组织省内优秀企业编纂江苏省工业企业志丛书,首批入选徐矿、南钢、晨光在内的7家企业。将省交通厅《江苏水运史》《江苏港口史》,省侨联《江苏华人华侨史》以及省住建厅《二十世纪建筑遗产志》等纳入江苏重点史志作品资助计划等。此外,积极参与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江苏文脉论坛、省政府参事室组织的文化专题活动等,与省委党校合作,建成全国第一家在省委党校设立的方志馆分馆,地方志书籍进入主体班学员宿舍。二是通过战略合作、资源共享、品牌共建,汇聚更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与南京师范大学、南通大学等7所省内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从地方志课程建设、大学生实习教育基地、地域文化研究与文献交流等多方面开展合作。联合省社科联,连续两年推出“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地方志专项课题”。吸引更多专家学者、作家、文史爱好者加入方志事业,形成地方志源源不断的内容输出能力。三是将方志的内容资源与主流媒体的渠道资源深度融合,让地方志不断出圈。在“水润江南”、“古今人物志”、江苏省情影像志、“Fun知江苏”知识大会等方面深化与省广电总台合作,在江苏方志大讲堂、“典说江苏”、“这里是江苏”、《江苏影像》等方面深化与新华日报社的合作,在“方志江苏”音视频专栏、《社区新报》方志专版等方面深化与江苏有线的合作。


END



来源:《唯实》杂志2024年第11期

编辑:朱振鑫


方志江苏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江苏省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发生在江苏的中国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