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职工天地"
这里是中百职工展示自我
分享经验的舞台
这里,是我们的天地
是我们的声音
是我们的故事
大家的辛勤付出
大家的智慧才华
大家的奋斗拼搏
共同推动了中百的发展
无论是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还是生活中的点滴感悟
无论是成功的喜悦
还是面对挑战的勇气
欢迎在这里与我们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中百的故事,感受中百人的热情与执着,期待大家的精彩分享!
中百物流公司 财务部 高敏
母亲在弥留之际,眼睛直直地瞪着手尖——黝黑的双手布满了或深或浅的疤痕,唯独左手中指间有一圈亮白,那是母亲戴顶针的地方。五岁左右的小外孙女拾起簸箕里的小顶针小心翼翼套在外婆的指头上,母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重重地”合上了双眼。
那是一枚环形的指套,密密麻麻的凹痕周边留有大大小小的划痕,这是母亲一生最绝美的家底!
母亲出生在吃不饱穿不暖上不起学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小小年纪学着外婆的样子穿针引线,歪歪倒倒地缝补棉袜子、小手绢,还有那些用来装稻谷、麦子等的化肥袋。单薄瘦弱的母亲,指头太细,套不住顶针,针尖扎过布料,针尾“顶”破指尖,母亲有模有样地把冒出血的指尖含在嘴里,轻轻一吮,继续忙着干手上的活。稳稳套上顶针的母亲,约摸十五六岁,她不再拘泥于缝缝补补,偷偷地学习绣花绣朵,把懵懂少女的小心思藏在一针一线里。
母亲的嫁妆是她攒起来的绣品:鸳鸯戏水的枕套,芝麻开花节节高的门帘,花开富贵的裱画……想来我和弟弟的识字认物还是从母亲的这些手工品开始的。
白天母亲在队里挣工分,晚上回家坐在煤油灯下,一边织补,一边哄着我俩睡觉。针穿过棉布“哧哧哧”声,合着墙角的蟋蟀“唧唧唧”声,是美妙的摇篮曲,也是成年后,我最长情的想念!
在农家,最闲的日子是冬天。农闲下来的奶奶、婶婶们,赶趟儿地纳鞋底,做新鞋,过大年。
天刚蒙蒙亮,母亲在后院忙碌起来:土灶上煮沸着白粥,针线框里堆满了破床单、旧衣裤、烂布头。母亲把木板搭在长板凳上,在木板上平铺第一层破旧布条,将煮稠的粥舀到铝制盆里,用铁制的刮片挑起黏粥,均匀地糊在破旧布条上,稍作停留,铺上第二层布,糊粥,如此反复,一层覆盖一层,大约糊五层布左右,等晒干后从木板上揭下来,初现鞋底的雏形。接下来是裁鞋样,母亲让我们光着脚丫踩在旧报纸上,用碎红砖尖锐的一端沿脚底画出脚形,依照报纸上的轮廓剪裁成鞋样,再用白布绲边。
纳鞋底是做鞋子的重头戏。针穿线,从鞋底一面到另一面,顶针顶住针尾用力,穿过五层厚的布料,十分费力。冬天里,母亲戴着顶针,在墙头的阳光下,在炕台的烛光下,埋着头,熟练地穿梭着手中的针线。母亲纳的鞋底细密整齐,橫着看一行一行,竖着看一排一排,斜着看一溜一溜!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并不是每个冬天都是安详的,母亲怎么也没有想到,她做的鞋子有“用武之地”,靠着它,一家人坚强地挺过困境!
那年冬天,母亲喂养的两头猪,眼看要“出圈”宰杀,一夜之间染上猪瘟;当天夜里父亲的双手被冲压铝制品的机床轧断。母亲急匆匆地拉着板车送父亲去卫生院医治,安顿好父亲往回赶,临近村头,看见牛挣脱了绳子,追赶中牛角把自家的后院墙拴倒。
母亲气喘吁吁地进屋,瞅见钻在堂屋桌子底下挂着泪痕恍惚的我们,再也忍不住,转过身,用袖口捂住嘴,耸着肩一上一下地哭了起来……母亲甩干眼泪,把我们抱上床,洗净脸,盖好被子,倚在床头,手里纳着鞋底,有一茬没一茬地哄着我们睡觉。
为了维持生计,母亲挎上竹篮,塞上几双做好的棉鞋,篮子上面搁上一块花布,在集市上摊开花布,摆上棉鞋,怯生生地叫卖。卖完鞋子换回的小盐巴,两把油,母亲小心翼翼地放在瓦罐里。余下的“毛角子”,一张一张地捋平,塞在床底,攒着明年春耕,买种子,买化肥,交学费。
不知不觉,我和弟弟能帮着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煮粥,收拾布头,搓棉线……母子三人忙碌的身影,是岁月定格的回眸,是最珍贵的回忆,而那套在母亲手上的顶针在黑夜里发着光,是那样的温暖!
一双鞋子至少要纳2000多针,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母亲做了多少双鞋子?又纳了多少针?勤劳的母亲用数字丈量微弱的一生。光阴慢慢地好起来,我们也陆陆续续地成家,操劳的母亲,放不下手中的针线活,每一年为家里的每一个人,做一双新鞋子,是母亲最后的坚持。
母亲的一生宛如那枚小顶针,看似朴实无华,却坚韧无比。在母亲的生命里,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她都没有怨天尤人,她始终坚信靠自己的双手,一定能渡过难关!母亲秉承着这样的信念,一步一步地把日子过得红火起来。而这种信念是一颗种子,深深地埋在“家”的土壤里,鼓舞着我们勇敢地去生活,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