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作为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疾病,其影响远不止血糖数值的攀升,而是如同隐匿的暗流,悄然侵蚀着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对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若血糖控制不佳,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一系列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便会接踵而至,不仅会极大地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无情地夺走生命之光。首先来看看急性并发症,这是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大幅波动时可能遭遇的危及生命的紧急状况,一旦出现,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救治。酮症酸中毒(DKA),在1型糖尿病或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其根源在于胰岛素严重匮乏,使得身体加速分解脂肪,大量酮体由此产生,进而致使体液酸性急剧上升。患病时,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症状,呼吸也会变得深长且带有水果味,情况严重者可能陷入昏迷,甚至面临死亡的绝境。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HS)则多见于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血糖极度升高引发脱水和高渗状态,患者会呈现严重脱水、意识模糊不清,乃至昏迷不醒的状态,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低血糖也是不容忽视的急性并发症,常见于接受胰岛素治疗或口服降糖药的患者群体。药物过量使用、进食量不足或剧烈运动等因素都可能诱发低血糖。患者会有出汗、心悸、饥饿感以及头晕等表现,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出现抽搐或昏迷症状。相较于急性并发症的来势汹汹,慢性并发症犹如温水煮青蛙,是糖尿病对全身器官系统长期、缓慢但却广泛而深远的侵蚀。血管系统首当其冲成为糖尿病的“重灾区”。糖尿病引发的血管病变涵盖大血管和微血管两个方面。大血管病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使得冠心病、脑卒中以及外周动脉疾病的发病风险大幅增加。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是正常人的2-4倍,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发生率也显著上升。微血管病变则表现为毛细血管壁增厚,进而引发视网膜病变、肾小球病变和神经病变等严重后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会导致视力模糊,严重时可致失明;糖尿病肾病是终末期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糖尿病神经病变会让患者手脚麻木、刺痛或感觉异常,严重时还会引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脏与脑血管系统也深受糖尿病的困扰。糖尿病与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紧密相连,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脑梗死(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也显著提高,尤其是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受到这些疾病的侵袭。神经系统同样难以幸免。糖尿病神经病变是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周围神经病变会使患者四肢出现麻木、刺痛、灼热感等不适症状,而自主神经病变则会累及心血管、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等多个方面。心血管方面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心率变异性下降;消化系统出现胃轻瘫、便秘或腹泻等问题;泌尿生殖系统则会有尿潴留、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等困扰。足部问题也是糖尿病的一大隐患。糖尿病足由于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导致足部感觉减退、血流不畅,容易引发溃疡、感染,严重情况下甚至需要截肢。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溃疡和截肢率远远高于普通人群,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痛苦和不便。此外,糖尿病还会对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高血糖状态下,机体的免疫功能遭到削弱,使得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常见的感染包括皮肤感染、尿路感染、肺炎和足部感染等,这些感染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还会增加治疗的难度和复杂性。什么样的血糖最危险?血糖的6个警戒值,牢记在心
了解了糖尿病的危害后,我们更要清楚什么样的血糖水平最为危险。以下这6个血糖警戒值,大家务必牢记于心,因为它们如同健康的“晴雨表”,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察觉血糖控制是否得当,并指导我们迅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应对。当空腹血糖>7.0mmol/L时,这反映了基础胰岛素分泌能力以及肝脏葡萄糖代谢的状况出现异常。正常的空腹血糖范围应在3.9-6.1mmol/L之间,而超过7.0mmol/L则是糖尿病诊断的关键指标之一。持续的高空腹血糖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可能对心血管、肾脏、眼睛等重要器官造成慢性损害,大幅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如果连续两次测量空腹血糖都高于7.0mmol/L,建议进一步检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或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便明确诊断。在日常生活中,应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GI(升糖指数)食物的摄入,同时增加运动量,通过有氧运动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必要时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开启药物治疗。餐后血糖>10.0mmol/L这一指标,主要反映了胰岛素分泌对餐后血糖调节的能力。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应≤7.8mmol/L,糖耐量减退范围为7.8-11.1mmol/L,而餐后血糖≥11.1mmol/L则可诊断为糖尿病。当餐后血糖超过10.0mmol/L时,提示糖尿病病情可能控制不佳。此时,应密切监测餐后血糖变化,避免食用高GI食物,如白糖、甜点等,并优化饮食结构,必要时可使用控制餐后血糖的药物,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或短效胰岛素。血糖波动>4.4mmol/L同样不容忽视。血糖波动指的是一天内血糖水平的起伏幅度,若超过4.4mmol/L,则表明血糖控制不稳定。理想的血糖波动范围应≤3.3mmol/L,因为血糖波动过大会加剧氧化应激反应,对细胞造成损伤,从而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其预后往往比长期稳定高血糖的患者更为严峻。因此,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在使用降糖药物时要注重平稳降糖,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同时加强对全天血糖变化的监测,深入了解血糖波动规律,以便更好地调整治疗方案。血糖<3.9mmol/L即进入低血糖状态,这是一种需要立即采取干预措施的紧急情况,否则可能会危及生命。低血糖症状分为轻度和重度,轻度表现为饥饿感、出汗等,重度则会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等严重症状。从短期来看,低血糖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心血管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低血糖昏迷,直接威胁生命安全;从长期角度分析,反复低血糖会对脑细胞造成损害,影响认知功能,同时也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当出现轻度低血糖时,应立即补充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糖水、果汁等,并密切监测血糖水平;而在严重低血糖情况下,则需紧急静脉注射葡萄糖或注射胰高血糖素进行急救。血糖≥13.9mmol/L这一数值提示高血糖危象的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高血糖状态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在高血糖状态下,血液黏稠度上升,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引发心脑血管事件。若血糖持续升高,可能会引发酮症酸中毒,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深长等症状,此时必须高度警惕,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血糖水平,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血糖≥16.7mmol/L则表明病情已经严重失控,极有可能进入高危高血糖状态,容易诱发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HS)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会出现严重脱水、意识障碍等危及生命的症状。长期处于这种高血糖状态,对全身器官系统,尤其是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极为严重。一旦发现血糖达到或超过这一数值,应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胰岛素静脉输注,以快速降低血糖水平,同时补充大量液体,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并持续动态监测血糖水平和脏器功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总之,血糖的这6个警戒值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高血糖和低血糖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血糖水平无论是升高还是降低,任何异常变化都不应被忽视。我们应养成定期监测血糖的良好习惯,并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方案,这是预防和避免糖尿病严重并发症的关键所在,也是守护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声明: 本公众账号发布的摘自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任何问题敬请及时告之我们将妥善处理。
↓↓↓
在公众号回复“养生”,了解“冬季养生之道,养肾为先启新程”
一年四季养生小妙招,360°全方位防病保健 请点击http://t.cn/RuZlKDL
点击下方的“阅读原文”,了解“热门生活小妙招推荐,每天学一招,生活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