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民声歌手在上海

文摘   2024-08-02 07:04   北京  


     
民声歌手在上海一直是一个相对比较尬尴的存在,美声歌手在国外拿个奖或演过歌剧,回来就有身价,哪怕从未参加过央视青歌赛这种全国最有影响的歌唱比赛。通俗歌手翻唱欧美、港台或国内大牌歌手唱过的流行歌曲也有一定的受众。而民声歌手在上海即便能翻唱《西部放歌》或《青藏高原》这类有高难度的原创作品,在上海的反响依然不会太热烈,这么一来就难了。

上海曾经为全国培养、输送过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民声歌唱家,比如:才旦卓玛、鞠秀芳、何纪光、傅祖光、宗庸卓玛等,可留在上海的民声歌手演出并不是很多,哪怕在央视青歌手拿过大奖的歌手,最该在舞台上大放光芒的时候,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上了,这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个现象。

九十年代中上海曾经从北方引进过一个挺有实力女声歌者H女士。H君歌路较宽:带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民歌、新创作的民歌风的声乐作品都能唱出民歌味,而且扮相也挺好,一度在上海的各类演出中出现频次较高,弥补了上海歌坛的这一短板。我在音乐厅听过几次H君的演唱,《高天上流云》、《父老乡亲》、《人间第一情》等唱得不输给当时任何一位当红的民声歌唱家,而且有自己的特色。她的出现与当时上海主管文化的某位领导的慧眼识珠大有关系,那时进上海的难度比现在还要大。H君进上海时既没有太高的学历,也没有较高的知名度,哪一样也不符合落户上海的硬指标,可领导不拘一格,直接将她推到上海歌坛民声一姐的位置,对于H君本人以及上海的部分受众怎么论都是一份幸远,挺好的。




可是没几年,H君接过某部队文艺团体伸过来的橄榄枝调入了北京。其实来上海之前,H君也一度在北京打拼过,鲜有作为。不过从上海再调入北京,鞋底应该比以前厚,底气应该比以前足。可是调入北京之后依然没有打开局面,这是怎么回事呢?当初将H君引入上海的那位领导后来也调走了,上海的民声歌界又回到了原先的局面。

九十年代以降上海也推出过几位本土培养的中听不中看的歌手,让外地的声乐爱好者大跌眼镜。上海一向是在各个领域很注重"买相"的地方,"腔调阿没哪能推出来的呢"?打个比方:葛优、梁天、李保田、梁冠华等明星即便最当红的时候在上海也鲜有受众,上海人的审美延续的还是赵丹、孙道临、梁波罗、达式常、陈少泽、王诗槐、胡歌这一脉,什么时候也不会爱吃"歪瓜"和"裂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上海是"海",在海纳百川的同时,有时也会显得变幻莫测、捉摸不定。这也许是有些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先是费心巴力地进入上海、拥抱上海,最终又离开上海的原因之一吧?现象是:每年依然有不少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首选落户的城市还是上海,这真是讲不清楚的一件事…



六零后说声乐往事
1940-1990年间中国声乐的内容,兼有影视话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