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分享的冲动沉淀一下|桃子的gibberish space Vol.1

文摘   2024-07-09 12:52   四川  

桃子

作为清理digital use的一部分,准备以后尽量不打开朋友圈了——但还是有热切想分享的美景美食和废话,所以准备效仿阿青写每日书,一周左右总结发一次(首次发布拖了一个月!不愧是我)。

平时写作的地点是我的“太多gadets”又称“差生文具多”家族的新成员,reMarkable电子纸,感觉当日记本是它最好的功能之一🥹


ins风美图欣赏


看到什么想要立刻拍下来,配句俏皮话发在朋友圈,这时候提醒自己沉淀一下,记住此刻的感受和所见,稍后再写出来。等一下,沉淀一下。

现在将手写的日记用键盘誊写出来,也是revisit thoughts & memories的过程。

很不满意微信越来越成为“接管一切功能、垄断一切信息”的恶龙平台(希望下一步清理digital life可以把微信清理掉,阿弥陀佛),之后想办法把文章同步在Matters上(which can't be accessed from inside the GFW所以等休假完吧Y(^_^)Y)


June 11

第一次睡前盘腿坐在床上,把床头柜当成一张写字桌,在reMarkable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东西。一笔一划当然是很慢的,比起打字,但在没有网络和屏幕的世界里(“手机不进卧室”禁令在我家已施行三四年),思绪可以自由流动,输出的速度是不紧要的事。

看完《米拉蒂》。一开始觉得啰嗦与不必要地戏剧化,“清纯女兵与地母娼妓”的搭配和对女性的描述像出自中年男作者——看来《金陵十三钗》不该只有张艺谋挨骂,共通的生命体验大概会造就共通的审美。但又感到它的必要性,这一代人对真与假、美和丑的生命体验和反刍,如果不写,就要过去了。

阿青在酒店上晚班,我在家洗碗,挨个触碰这些我们多次从回国留学生和本地慈善商店一只只淘回的碗碟,意识到我很珍惜this little life that we've created.



Jun 14,Jun 15

看完《完美的日子》(维姆·文德斯),非常感动。决心要想办法建立非digital的生活方式——但立刻就打开了关闭许久的朋友圈入口来发消息昭告这件事!

正在看的书《Digital Minimalism》也在说这件事,渗透生活方方面面和零碎时间的很多技术产品(Instagram、朋友圈、Facebook、微博、豆瓣……),固然都以其“联结你感兴趣的人和事”作为卖点,但实际使用却会被卷进它精心设计的注意力陷阱。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书同时讲了solitude的重要:不是独自一人,而是让自己的大脑和思绪有时间独处,不受“another mind”的影响。走路不听播客、不check手机,就是非常好的独处时间。

向往《完美的日子》役所广司这样的生活,是因为知道这样会更幸福。(by the way,役所广司演得太好了。这是多么容易over-act的角色!被他演得这样温和、nuanced,情感的流动自然又充沛。戛纳影帝实至名归。)


《完美的日子》
家人们谁懂啊,
只要晚上睡前这样安安静静地看会儿书,我就会感到幸福。
相信你也一样。


有精神性的eating disorder这回事吗?我感到困扰我的正是它。像暴食症一样摄入大量社交媒体新闻、帖子、图片、Youtube视频(怎么有那么多有意思的东西,尤其是单口演员和小狗)、B站视频(最近沉迷《歌手》和所有唱歌视频),有些东西挺有营养(因凯特王妃失踪之谜看了Hilary Mantle写的《皇室的身体》,真棒),有些一点儿也没有(美女穿晚礼服煎牛排已算是其中比较健康的)

知道已经吃饱了,甚至快吐了,但还是停不下来。后来点开视频完全是为了关掉:手指按着屏幕2倍速,恨它没有四倍速的功能,如果是电脑,发现点开视频后立刻就把鼠标移到“关闭标签页”的叉叉上,等着随时关掉,再点开下一个。

终于丢下手机(in the most serious case, 是等到手机彻底没电关机;大部分时候,是头晕眼痛实在忍不了了),罪恶感和身体的不适就像一次大型呕吐。好像吃只是为了吐。

如果没有手机和互联网,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Jun 14

记录一次大型情绪波动:

但接着就吃了藕粉,并感到很幸福。

决定暂时还是做人,否则就没办法吃藕粉了。


June 15

长时间坐着,长时间看屏幕,这两件事情都让我觉得疲劳。


June 15

看《非凡抄本寻访录》(Christopher de Hamel),好棒的书。基督教的圣物传统真是怪,身体残骸成为价值连城的传家宝。想到《9号秘事》里St Nicholas的下巴(Season 8 圣诞特辑),又想到托尔卡丘克《怪诞故事集》里的《万圣山》,圣徒身体被买卖——好喜欢那个故事。故事集的另一个短篇《人类的节日年历》也讲述了神圣的和corporal的身体,神的身体和死亡的身体。神秘的、荒诞的、科幻的——这算不算一种东欧性呀(cue到排在我科幻榜单第一的莱姆老师)。


June 16

看了《头脑特工队2》(Inside Out),非常喜欢,几乎从第一幕就开始掉眼泪。怎么回事,我是不是有太多undealt-with的童年和青少年心理需要?我是否还没有proberly长大?——好像是的。

(后记:在一次到海边的骑行途中停在小镇的周末市集,对一只羊毛手织的着衫小象产生了浓厚的爱意,当然成年人也可以如此,但也可以看作,小时候没有这样放松地爱过物。于是给自己买下这个安抚玩具。)

第一部在讲“悲伤也很重要”,这一部引入“核心信念core belief”的概念,也画出Riley青春期情绪的大混乱。做了几年「暂停实验室」的正念冥想、CBT(认知行为疗法)、积极心理学练习,心理学小知识学了一箩筐,看这部电影全程(在心里)高呼:就是这样没错!

比如「焦虑」。进入青春期,置身不安全的、有竞争的新环境,Riley大脑中焦虑挤占「快乐」成为主导情绪,做出一系列冲动的、不理智的,但都是出于自我保护的行为。最贴切的是,当Riley压力大到极点,在比赛中被罚下场,Anxiety开始绕着控制台转圈,绕成焦虑龙卷风,而当Joy挤进去一看,Anxiety已经在原地一动不动了——这就是flight or freeze,要么应激地开启战斗模式,要么僵死原地(拖延症也正是这么来的)。对应焦虑的方式出现在片尾。压力来时,并不需要死死按住Anxiety不让它动弹,Joy让它坐在一只专门的沙发上,给它泡上一杯热茶。我也可以在脑子里放这样一个沙发,焦虑的时候,让它坐在那儿,给它泡杯茶。不必假装它不存在,也不必因为焦虑而更加紧张。

Riley被罚下场的几分钟,是焦虑僵死的过程,也是冷静和重新思考、调整情绪的过程。重新上场时,电影画出她的五感:焦虑的喧嚣退去,她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听见鞋在冰上划动的声音,看见树叶在阳光中闪动(美妙的画面)。冰球运动的速度变慢了,她感受到过程的愉快,找回运动本身的价值。专注五感、寻找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正是「情绪着陆/grounding」技能的重要步骤。或者说,不是因为Riley决定平静而转移思绪,而是因为她开始注意到身体和身体感受,才逐渐平静。这是非常好用的小撇步,在情绪的风暴里,看、听、触、闻、尝,回到此身此心。

和第一部一样,《头脑特工队2》最大的提醒是,情绪是情绪,我是我自己。


《头脑特工队 2 》


June 17

惊闻《九号秘事》已经完结在第九季(多么合衬,可惜只有六集),看完第一集,被Steve Pemberton扮的drag queen Wilma(前五分钟都没认出来)的one-liner逗得嘎嘎笑,尤其因为最近在写drag dame的文章,更发现剧本写得多么好。又惊闻B站正版把Wilma全删了,气坏。


Reece Shearsmith as Gerry and Steve Pemberton as Wilma
(Photo: James Stack/BBC Studios)


June 18

戏剧系的楼不在主校区的山上,离家骑车十几分钟。最近发现楼外上山的一条路,路旁民宅皆有小花园,家家都精心打理,极为好看。(为了践行digital minimalism,)最近在系里吃完午饭便当,会不带手机出去走走,十几分钟正好足够慢慢地在这条路上走个来回,挨个花园欣赏,有逸出墙外的玫瑰我也要低头或踮脚使劲闻一下。哎呀,他们辛辛苦苦种的花,欣赏最多的却是我。

私自为这几家邻里颁了名次,最美那片花园有玫瑰、狐狸手套(fox glove)、牵牛,另外数种都是我不认识的,胜在花多,种得高低参差、时间也有参差,在十平的小花园里做道场,丰富热闹。今日散步终于看见了它的主人,灰白头发的老人,还见他与一只长毛黑猫说话,但未必是他家的,因这只黑猫上次出现是在街尾另一处花园。我告诉办公室同学,去这条路上散步吧,这里的花“每天都不一样”。他说,啊?怎么会这样?我说,不是魔法,只是每天都有花谢和花开,自然就是这么奇妙的。

今天抬头发现一棵苹果树,果子还小,树叶在风里沙沙响。貌不惊人的灌木紫色小花有异香,但没带手机无法识花,只好在心里标记它为“味似丁香的灌木小花”。拣回一瓣刚刚掉落的白色山茶。

每次走进自然都怀着希望,since I know I shall be rewarded, and I always am.


June 20

午后散步。夏天的温度来了以后,夏天的气味也终于来了。一切都有了味道,花有味道,别人在家里吃的水果有味道,除草后的青草味道久久不散,猛一抬头发现我的头油也有味道。


June 21

想到一件小时候的事,似乎于解读我的性格和人生选择非常重要,但therapy太贵,我来当一下自己的therapist。

幼儿园的时候,和班上的同学一起排练一个群舞节目,大概要在儿童节之类的场合演出。演出前一天,老师(不知道为什么)问道:有人不想参加的吗?现在可以退出哦。

其实参加是没有任何坏处的,演出当然也是好的体验,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举手了。也只有我举手了。于是我就没有参加。可是已经排练好了。

阿青的解读是,because I wanted to be special.

我的新解读是,because I want to be important - 如果我是必要的,我会参加,如果我是可有可无的,那我不要参加。


原来黛玉正是我


再进一步,为了避免「我是不重要的」,我情愿退出。这个模式到现在变成:我不会为一件事情竭尽全力,这样,我就可以在结果不够好的时候告诉自己,"I didn't want it anyway"。

那么我现在就要像一个therapist一样问问我自己:

What if I really want it?

What do I want?

(我,像许多21世纪年轻人一样,太知道“什么是我不想要的”)

什么是我喜欢的?

我害怕的是什么?

就算是有可能失败的事情,我有没有可能说出"I want it"?


MACBETH    If we should fail?

LADY MACBETH    We fail!

    But screw your courage to the sticking-place,

    And we'll not fail!

(Macbeth, A1S7, 58-61)


June 21

午后散步。发现一种花打得极开,给人一种“书脊特殊装订可以完全摊平”之感,几乎没找到半开的花朵。想象它在一瞬间盛开。如果Jojo里有人的替身是「用植物开花来攻击,但速度是原本的千倍」,应该会很有意思。

看见乌鸦啄食樱桃(我也摘了一颗,很酸),看见喜鹊开会。


June 21

意识到reMarkable使用的大标题字体和ELLE杂志是一样的。还真是奢侈品消费逻辑啊(汗颜)。


June 24

发现我逐渐形成了一套bedtime routine:

(首先当然是手机留在客厅,实际上最近用手机已经很少了)

洗漱、上床。写日记。

在五年日记本上(前三年除了头几个月都是空的,好荒谬的我)几句话写写今天做了什么;在hoboweeks上(有ios日历和滴答清单,还有reMarkable,实在是用不上手写计划了)写每天的“三件小事”,分别是“做的很棒的事”(今天的是“做了手工扯面”!我最近变成西北人)、“感恩的事”和“突破自己的事”(今天的是“在爆刷视频的漩涡中主动调整了”)。

接着打开kindle开始看书(还在看《非凡抄本》和《Digital Minimalism》),并涂面霜、涂护手霜、涂唇膏。

接着就是宁静的看书时光,直到睡觉。

一直希望能在睡前一小时上床,往往拖到半小时,不过也不错。

从客厅看完电脑或投影仪直接上床睡觉的话,入睡会慢很多。


June 26

和朋友面对面一对一聊天,获得很多能量!每次总是朋友主动邀约,我也要主动邀朋友们见面。

朋友决定做独立学者和freelance artist,也是最近慢慢探索出的人生路。生命的际遇也是无法预定的。

我的启示是,寻找自己想要的,也不一定是研究题目,可能是想去的地方、想要的生活方式,再围绕它去规划和seek一条路。

以为是未走过的路,其实总会有人走过,他们都可以成为路标,也可以去向他们主动寻求信息和资源。


July 2

做了一个一对一tutoring,对方虽然是PhD第二年,其实已经有许多年职业经验,所以给其他博士生提供这套咨询program。本来没有报太多期待,只是想和人聊一聊目前的困惑,但收益非常多。对方也是很可爱的人,希望可以在学校里再遇见。

重新梳理,发现我做的每一个选择,虽然都有“反正不想做别的事”的将就,但也都是我想要的。学习、研究、思辨、交流、美和智识的享受和创造,无论做什么,都希望它们是我一生的旋律。


July 9

(成都)

倒时差第一天,按照网上的建议,预备一整个白天都在外面接受充足日照(在成都谈日照,嘻)。昨晚(为了应对猫毛过敏,the perks of being a cat parent!)吃了一粒过敏药,睡到天亮,竟比在英国还沉。现在在咖啡厅坐着,预备中午吃吃面,下午去岩馆(“黑爆攀岩”)。据说这家定线极硬,让我来试试(摩拳擦掌并出手汗)(在攀岩的时候我会狂出手汗)(甚至只要在脑海中想象爬一条线,手就会立刻湿掉……)

从地铁站出来到咖啡厅,选择一条七拐八拐的巷弄小路。撑着伞,地上积水,凉鞋湿透。成都的老房子让人欢喜,与这里夏日标志性的瓢泼大雨相宜。拐进社区小路就闻到红油的香,循着味道看是一家笋鸡火锅,几张方桌摆在里弄口的那种,可惜不是我一个人可以吃的。社区里有几家小吃。走到与大路相邻的街道上,更是两边都是餐饮,摊摊支出来占满街道(喜欢他们占道,“民以食为天”的理直气壮,反正我不开车),至少有四家火锅,还有包子、面条,也有挂着大块肉(喔我思念的真正有肥肉的二刀❤️)的小菜场,和五金店、干杂店。这些店都让人看了开心。下着大雨的早晨,只有理发店有生意,其他人都在雨中意兴阑珊地备菜,切葱(葱搁在桌上,人愣神坐着,雨里是需要一些时间来安放身心的),看手机,或者站在店门口看着外面,什么也不做,手里拿杯茶。我是长镜头,扫过每一个人,心里快乐得要命。

还有一件事是肯定的:英国让我和雨完全和解了。

不打草稿
人生没有草稿,生活无法誊抄,我们都在参与对这世界的共同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