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状胃炎(痘疹样胃炎)

健康   2024-11-08 10:17   河南  


疣状胃炎(verrucosa gastritis VG)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形态及病理变化的特殊类型胃炎,是指胃粘膜表面有很多结节状,痘疹状突起的一种慢性胃炎,病变多见于胃窦部。

又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隆起糜烂型),旧称为痘疹性胃炎、弥漫性天花性胃炎、章鱼吸盘性胃炎等,国内一般称为疣状胃炎。



上图:胃窦可见多发章鱼吸盘样隆起,伴中央糜烂

与胃癌鉴别要点是:多发且糜烂界限不清

报道检出率为1.22--3.3%,疣状胃炎发病机理及病因目前未完全阐明,治疗方案也不统一。目前认为疣状胃炎有癌变的倾向,并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

一般认为属于癌前疾病,也有的医生认为是癌前病变。

一、疣状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HP感染

据国内外报道,HP感染为病的主要病因。据报道疣状胃炎患者89%有HP感染。

2.免疫机制异常

部分学者认为疣状胃炎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andret等提出本病可能与局部组织Ⅰ型变态反应有关。他们证实在疣状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有含IgE的免疫细胞浸润,胃体和胃窦部的免疫细胞中含IgE的细胞分别占11%和12%,萎缩性胃炎分别为3%和2.5%,正常者胃体和胃窦分别为2%和1%。可见疣状胃炎粘膜层的IgE细胞明显增高。

有学者用色甘酸二钠或H2(-)剂治疗疣状胃炎,一个月以后临床和内镜检查有明显改善,胃粘膜IgE细胞也相应减少。

3.高酸学说


本病学与DU和或GU合并存在,是否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意见。消化性溃疡虽然非直接来自疣状胃炎,但二者并存的机率很高。认为疣状胃炎与胃酸高有关。H+逆扩散入已存在炎症的胃粘膜细胞所至。且合并此病者,溃疡难愈合或易复发。疣状胃炎与消化性溃疡的分布年龄相似,多见于青壮年患者。

二、疣状胃炎的病理


肉眼下病变呈特征性疣状隆起,也可呈不整形或长条形,色泽与周围粘膜相似。



病变多分布在胃窦,也可分布在胃体和胃底,常沿皱襞嵴呈链状排列,直径大约0.5-1.5cm,高0.2-0.5cm。

隆起的顶部为脐状凹陷性糜烂,淡红色或附有黄色薄苔。组织学上分为糜烂期与修复期。

糜烂期组织学特征为上皮变性、坏死和脱落、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少量纤维素渗出,有时可见浅表腺体坏死脱落的同时伴有幽门腺或胃体小皮增生。


上图:可见表皮的再生性改变和幽门腺增生,未见异型上皮细胞

修复期的主要表现这糜烂周围固有腺、幽门腺或胃小凹上皮增生,有时可见纤维化,再生腺管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

粘膜肌层常明显增厚并隆起,结构紊乱。

三、疣状胃炎的临床症状


疣状胃炎多见于30-60岁,男性多见。其病程较长,有的几个有内自行消退(未成熟型),有的可持续多年(成熟型),少数发生恶变。

临床上检出的疣状胃炎有明显的上消化道症状,多为上腹痛,其次为反酸、腹胀、食欲低下、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及体重下降等。

体征主要为上腹压痛,少数患者有消瘦及贫血。

四、疣状胃炎的治疗


治疗多为对症治疗,药物包括制酸剂,H2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同时应避免服用可使症状加重的药物和食物。

Kawai将其分为两型:


1、未成熟型:

隆起基地部逐渐高起,隆起较低。病变易消失,一般不超过3个月。

这种类型的,建议用粘膜保护剂,抑制胃酸,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3个月复查胃镜。


2、成熟型:

隆起高峻,中央凹陷较小而深,大多呈圆形。病变不易消失,隆起持续存在。这种改变多属于慢性增生期,再生的上皮细胞及腺管多密集,但形状不规则,也就是异型增生。这种情况,建议在胃镜下取活检,进行组织学检查。

如果有不典型增生或是肠上皮化生。建议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内镜下切除病灶。

3、中医治疗:

中医并无疣状胃炎的病名,疣状胃炎根据临床症状多归属于“胃脘痛”。据症状及胃黏膜特征,疣状胃炎与胃痈相似,病因为外感风寒,内伤饮食,加之情志不遂等,导致热毒蕴结胃腑,气血郁滞,络脉不畅,血败肉腐而成。根据疣状胃炎患者多慢性起病,反复发作,表现出上腹不适、疼痛、反酸嗳气、餐后饱胀或恶心的症状特征,认为疣状胃炎多为虚实夹杂之证,疣状胃炎病因主要是脾胃素虚,郁而化热,热腐血瘀。故临床多以健脾除湿,清热化瘀为主要辨证方向。

五、疣状胃炎与胃癌的关系


 


有关研究显示疣状胃炎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应该作为癌前病变看待

1、日本学者广田在1900例早期胃癌的大体标本中检查伴有疣状胃炎者57例。

2、姚忆蓉等观察了82例疣状胃炎,首次内镜病灶处活检的病理学基本特征为:幽门腺和小 凹上皮的增生、假幽门腺化生。随访1-5年不等,4例发现癌变。占4.88%。癌变时间为1-3年,平均21月,均发生在原发病灶上。手术病理均为粘膜内腺癌。

3、李石等在191例疣状胃炎中发现1例腺癌。为疣状改变,存在不典型增生与癌灶并存的病损区,疣状病变与癌灶之间有过渡,说明疣状胃炎可能发生癌变。

4、朱明华等对疣状胃炎中发生与胃窦部粘膜的病人进行单克隆抗体MG7免疫组化检查,阳性率为12.5%。伴有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阳性率为13.3%--29.4% .提示疣状胃炎尤其是伴有不典型增生者有一定的癌变倾向。

5、Hp感染为疣状胃炎的主要原因。已证实Hp为慢性胃炎发展为胃癌的主要起动因子。

国内外有关的研究结果表明,疣状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变,疣状胃炎与胃癌的相关性及相关基因的研究尚在进行中。

临床上有必要对疣状胃炎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预防癌变。

六、预防


1.放松心情

精神紧张是本病的促进因素,情绪上的不安、焦虑、抑郁、恐惧、急躁等不良情绪,容易引起胃黏膜障碍和胃机能障碍。

2.根除幽门螺杆菌

及时检测 和根除幽门螺杆菌对本病非常重要。

3.慎用药物

应避免服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吲哚类药、红霉素、泼尼松等药物,尤其在胃炎活动期。

4.适当的运动

适当的运动是增加胃肠蠕动的好办法,能有效地促进胃排空,使胃肠分泌功能增强,消化力提高,有助于胃炎的康复。

5.戒烟、戒酒

吸烟后,烟碱能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对胃黏膜产生有害刺激作用,过量吸烟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引起胆汁反流,使胃黏膜受损,并影响胃黏膜血液供应及胃黏膜细胞修复与再生。

酒精可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侵入胃黏膜引起黏膜充血、水肿、糜烂。

6.改善饮食习惯

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应尽量避免,饮食时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有利于消化和减少胃部的刺激。饮食宜按时定量、营养丰富、含维生素A、B、C多的食物。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参考文献:略

感谢关注,每天精彩不断!




撰文:胃与肠科普 综合整理

编辑:老杜     联系:laodu-shazi ,咨询加微信时,请注明“粉丝”字样

胃与肠科普
原名“胃肠病”;靠谱的医学科普——科学、严谨、专业、通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