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川寻道·
走天路看交通
记者节特辑
11月5日至7日,由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主办、四川路桥承办的“行川寻道·走天路看交通”——四川交通运输系统通讯员采风活动圆满落幕。此次活动吸引了超过80名的交通行业宣传工作者,他们踏上新老川藏线,以镜头为眼,见证了四川交通70多年来的沧桑巨变;以笔为媒,深刻描绘了“两路”精神的时代内涵。
值此第25个中国记者节之际,我们特别邀请了参与此次采风活动的四川路桥通讯员们,分享他们的所见所感与深刻体会。
路桥集团
张世平
在这个意义非凡的记者节前夕,我有幸参与了“行川寻道——走天路看交通”通讯员采风活动。沿着曲折的川藏线,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见证了四川交通的壮丽变迁。每一次驻足、每一次凝视,都让我深刻感受到“两路”精神所蕴含的坚韧与执着。从川藏公路博物馆的历史回响中,我听到了老一辈建设者的呐喊;在飞仙关大桥的雄伟身姿下,我看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泸石高速项目施工现场的火热场景,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新时代交通人的拼搏与奉献……
此次采风,不仅是对“两路”精神的一次深刻领悟,更是一次直击心灵的精神洗礼。我将把这份感悟融入宣传工作,用镜头捕捉精彩瞬间,用笔触描绘路桥故事,努力为讲好路桥故事,弘扬“两路”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交建集团
刘蕴韬
从川藏公路博物馆启始,"两路”精神如影随行。这一路,我们看见——
飞仙关三桥长虹卧波,二郎山旧道艰辛开拓,兴康特大桥横跨江河,日地沟抢险彰显职责……
这一路,我们看见——
折多山的巍峨,大渡河的磅礴,古老的茶马古道留下历史的车辙,焕新的康新高速唤醒大山的沉默。
我们,在这一路的探寻中阅读他们的故事,他们可以在三十年前克服恶劣条件打通二郎山隧道造福人民,也可以在十年前锐意创新架起川藏第一桥震惊世界。他们可以在抢险救灾中十五天打通生命通道,也可以在雪域高原七年如一日书写路桥华章。
这些故事里有付出,有无畏,有创新,有坚守,更有“两路”精神的传承赓续。
他们,就是我们!我们,继往开来!
行川寻道,一路行来,是四川路桥人四十年的上下求索,更是祖国交通事业的一曲赞歌。
这正是:
蜀道万里觅华章,两路精神意飞扬。
二郎山高展豪情,飞仙兴康跨沧浪。
日地抢险彰热血,康新筑道创新章。
雪岭桥工存壮志,天路处处谱荣光。
川交公司
郝春雨
行川寻道,走天路,看交通。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之际,我有幸跟随媒体记者们、全省交通系统的宣传员们一起穿行国道318线,重走川藏线,翻越二郎山,跨过折多山,进行了为期3天的通讯员采风活动。此刻,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更加具象化。作为一名通讯员,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办公室写作,而是要走出去,亲身感受,通过挖掘一个个故事,才能准确发现新闻写作的亮点,更好地讲述交通故事。
3天行程,山路曲折,海拔渐高,高反缺氧,70年前老一辈交通人肩挑背扛的景象仿佛又重现在眼前。作为新时代交通人,我们不仅要传承的是他们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民族团结、军民一家”的“两路”精神,更要将这种精神赋予更多新时代内涵,用笔触书写文化传承。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值此记者节,愿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们身体健康,不忘初心,永不止步,书写出更多精彩的时代华章!
桥梁公司
姚鹏
踏过世界每一寸角落,纪录每一个难忘时刻,新闻记者永远在路上。有幸在“两路”通车70周年之际参加了“行川寻道·走天路看交通”——四川交通运输系统通讯员采风活动,与川报、新华社等媒体的记者前辈同行,深入领悟“两路”精神的时代内涵。
从原先肩扛背驮要走近30公里山路坚持下来的养护工人,到现在依旧奋战在高原上已经11年的公路建设者,不禁感慨从“蜀道难”到“蜀道通”,再到“蜀道畅”的背后,是交通人数年如一日的坚守,更是“两路”精神的生动体现。作为新时代交通人的我们,更应该继承“两路”精神血脉和发扬新时代路桥精神,为祖国交通事业发展勇毅前行!
华东公司
刘阳
伴随着脚步,历史的尘埃轻轻扬起,耳畔仿佛响起当年筑路大军嘹亮的号子声,在这崇山峻岭间回荡。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这条通往雪域高原的天路,承载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也是铭记着一代代交通人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这次采风活动,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精神的升华。四川交通人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誓言,我们要传承并弘扬“两路”精神,让它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闪耀光芒。
路航公司
陈文艺
时代奔涌前行,我们是观察者、记录者,更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者。11月5日至7日,我有幸参加2024年四川交通运输系统通讯员采风活动,重走川藏公路,重温“两路”精神,见证蜀道变迁。川藏公路建成通车70载的岁月里,那些在丛山峻岭中跟死神赛跑、跟自然较劲,用血肉筑成天路的英烈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艰苦建设川藏公路凝聚而成的“两路”精神历久弥新,持续激励着后来者奋斗前行。今后,我将继续立足工作岗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和工作取向,努力创作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为讲好“蜀道故事”、传播“路桥声音”、展示“路航形象”做出新的贡献。
盛通公司
蒲婷
11月5日至7日,我参加了省交通运输厅“行川寻道·走天路看交通”采风活动,有幸与诸多宣传战线的同仁、前辈一起重走新老川藏公路。目中所见,四川交通人曾使用的薅锄和铁镐与如今的智能化机器形成了鲜明对比,但跨越数十年,“两路”精神却始终被赓续传承,在一座座穿山而越的千米隧道、凌空飞渡的桥梁以及一件件催人泪下的故事中,我充分感受到了“它”,作为一名新时代路桥人,我愈感肩上有责、不可懈怠。未来,我将恪尽职守,用影像记录、用文字讲述,让大家听到看到新时代路桥人、交通战线建设者们可歌可泣的奋斗事迹以及中国交通的沧桑巨变。
铁建公司
马汉林
重走天路,已然将“两路”精神的深刻内涵烙印在我的脑海中。这条传奇之路,见证了新老建设者们面对艰险不退缩、勇于开拓的豪迈情怀,更向世人证明“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不仅仅只是口号。沿途的壮丽风光与严苛的自然环境,让我对为国家发展默默付出的英雄们肃然起敬,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内涵,这次采风之旅,让我饱览了大自然的壮美,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一代代建设者们“把泥泞崎岖留给自己,把大美蜀道留给人民”的决心与愿景。至此,在第25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我将继续坚持脚下有泥,心中有光,怀揣热忱与梦想,为交通宣传事业持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养护集团
徐一
行走在蜿蜒曲折的新老川藏线上,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四川交通70年巨变的历史脉络上。一路切身体会了高原严寒天气和稀薄空气,亲眼见证了建设者在崇山峻岭间架桥修路。不论是临危受命应急抢通日地沟大桥,亦或是艰苦卓绝十年扎根雪域天路,一代代路桥人赓续“两路”精神,书写着交通报国的壮志满怀。
这些关于坚守、勇气与奉献的故事,浸润了我作为宣传工作者的使命感。不仅要打磨文字,还要主动深入现场,真实而有温度地展现交通建设中的奉献与付出。今后,我会努力用文字书写路桥情怀,用镜头捕捉攻坚克难,用行动践行宣传使命,以自身微薄之力讲述好路桥故事,用心呈现每一份情怀和感动,传递“两路”精神的时代内涵。
川南片区公司
曹舜炀
为期一周的“行川寻道·走天路看交通”采风活动圆满落幕,我有幸作为通讯员参与其中,收获颇丰,感慨良多。以下四个关键词是我对此次活动的总结与感悟:一是工匠精神的生动展现:在雅康高速兴康大桥上,我亲眼见证了“川藏第一桥”的雄伟与壮丽,深刻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二是临危受命的担当精神:在日地沟大桥的恢复重建过程中,四川路桥人面对挑战,挺身而出,展现了临危受命、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三是默默坚守的奉献精神:在折多山隧道建设中,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四川路桥建设者选择了坚守岗位,默默奉献,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四是科技化与人文关怀的结合:在康新高速“样板工厂”和“蜀道家园”产业工人园中,我看到了科技与智慧的融合,更感受到了四川路桥对人文关怀和时代责任的深刻理解。我深刻认识到,这一切正是“两路”精神在新时代的具象化体现。
重走川藏线,不忘来时路。作为基层通讯员,我们必须肩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持续讲述路桥故事,大力传播路桥声音,充分展示路桥形象。
成德绵公司
张梦
从老川藏公路到雅康高速,从二郎山隧道到折多山隧道,从传统的凿山开石到康新高速智能钢材配送加工中心的高效运作,从飞仙关大桥的壮丽到兴康大桥的巍峨,再到重建的日地沟大桥的坚固,这一切无不见证着时代的进步与技术的飞跃。然而,始终不变的是那薪火相传的“两路”精神,是一代代路桥人无畏的勇气与坚定的守望,是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与对理想信念的坚贞不渝。我将铭记这份精神,并以此为灯塔,在未来人生的旅途中,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与挑战,都将勇毅前行,永不止步。
江习古公司
文倩
采风小组沿着被誉为“中国最美公路”的国道318前进,由于空气稀薄且路途崎岖,我的胃翻江倒海,但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70年前,十万筑路大军挺进西藏,他们面对着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却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奇迹般地开辟出了这条通往世界屋脊的天路。这条路的建成,不仅是地理上的连通,更是人类勇气与智慧的胜利丰碑。而今,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了新一代筑路工人的手中。他们依然在这片高原上坚守,面对缺氧、严寒、风雪等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从未退缩,持续奋斗在筑路一线。他们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对“两路”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他们正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奇迹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