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公私募的2024

财富   2024-12-24 18:04   上海  

CFIC导读

公募基金行业规模突破30万亿元,被动指数型基金的持仓规模也首次超越主动权益型基金,“得ETF者得天下”已成行业共识。

截至10月末,私募基金行业资产管理规模相比于今年初小幅下降,但管理人数量大幅减少了1200多家。
原标题:公募2024 | 资金腾挪潮起 拥抱投资“E”时代
大鹏一日同风起。
对于2024年的公募基金行业来说,ETF犹如振翅高飞的鲲鹏,在行业内掀起一阵旋风。为了把握ETF的风口,基金公司纷纷发力布局,助推ETF规模飙升,从年初的2万亿元,骤然增至目前逾3.7万亿元。
时来天地皆同力。
对于公募基金行业来说,在市场利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一场资金腾挪大幕已然拉开。公募基金行业规模突破30万亿元,被动指数型基金的持仓规模也首次超越主动权益型基金,“得ETF者得天下”已成行业共识。
资本总是流向收益率更高的地方。展望2025年,资金腾挪潮依旧,投资“E”时代已然到来。
“E”路狂飙:规模不断创新高
从公募基金行业规模的变动情况来看,今年以来呈现震荡向上、屡创新高的态势。
去年底,公募基金总规模为27.6万亿元。今年2月,这一数据单月猛增近2万亿元至29.3万亿元。4月,公募基金总规模突破30万亿元,5月底超越31万亿元。经过几个月的盘整,9月公募基金单月劲增逾万亿元,总规模首次突破32万亿元。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最新披露的数据,截至10月底,公募基金规模合计31.51万亿元。
公募基金规模不断扩大,指数基金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从ETF来看,据Choice测算,去年底ETF规模为2万亿元,到了今年12月22日,ETF最新规模已达3.74万亿元。在今年四季度市场高点时,ETF规模一度突破3.8万亿元。
回溯ETF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从0到1万亿元,经历了16年;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大致用了3年;从2万亿元到3万亿元,只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如今规模更是逾3.7万亿元。
“随着ETF产品的不断丰富与多元,近年来机构投资者纷纷加大对ETF的投资力度。特别是最近一年来,不仅中央汇金在持续增持ETF,很多保险资金、私募机构也在买入。个人投资者投资ETF的账户也明显增加,很多新开户的投资者选择ETF作为投资A股和把握市场机会的工具。”华安基金总经理助理许之彦说。
作为资金重要的配置工具,指数基金的话语权也显著提升,并迎来历史性一刻。根据基金季报,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被动型指数基金持有A股的总市值首次超越主动型权益类基金。据民生证券测算,主动型权益类基金连续六个季度遭遇资金净流出,与之相对应的是,被动型指数基金连续六个季度获得资金净流入。
除了股票型ETF,沉寂多年的债券型ETF,今年也迎来高光时刻。2023年底,债券型ETF规模为801.62亿元;今年12月20日,其规模已跃升至1663.3亿元。规模过百亿元的债券型ETF数量,也从2只扩容至5只。
“E”起发力:基金公司竞相入局
从公募基金行业来看,2024年,大小基金公司都在抢抓指数基金的风口,ETF则成为最亮的星,吸引众多公司竞相入局。
从ETF的情况来看,头部基金公司重在补齐产品线,打造更全的ETF货架,几乎布局了所有宽基指数,同时布局不同的行业主题ETF。中小基金公司也不惧高成本积极入局。今年以来,西藏东财基金已布局多只ETF。兴业基金、中金基金等公司,在时隔多年后再次上报ETF新品。
从行业发展现状来看,由于ETF同质化程度较高,基金公司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单从费率来看,超过一半的公司采用“0.05%托管费+0.15%管理费”的低费率模式。
博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赵云阳表示,ETF运营不仅系统投入和维护的成本较高,而且还有不小的营销成本,这是中小基金公司开展ETF业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ETF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对于重点战略品种,抢占首批十分重要。对于中证A500这种稀缺的宽基类产品,市场共识度更高,所以竞争更加激烈。”鹏华基金量化及衍生品投资部总经理苏俊杰直言。
“E”气风发:迎接投资“E”时代
从海外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指数投资已成为趋势,全球ETF规模扩张迅猛。
根据独立研究机构ETFGI的统计,截至11月底,全球ETF总规模达15.12万亿美元,首次突破15万亿美元,而去年底全球ETF的总规模为11.63万亿美元。此外,今年11月,全球ETF净流入资金达2199.5亿美元,实现连续66个月净流入。
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资产管理工具化时代已经到来。许之彦表示,随着ETF创新模式的不断推进,机构投资者参与度的提升将推动ETF规模加速增长,到2035年ETF规模有望达到8万亿元至10万亿元。
赵云阳判断,未来ETF将呈现三个发展趋势。一是规模进一步向宽基ETF集中。从海外市场发展情况来看,美国的标普500ETF、全美ETF等宽基ETF规模在万亿美元级别。相形之下,国内的宽基ETF体量较小,未来发展空间很大。二是产品创新空间巨大。例如,运用期权的下跌保护、备兑增强等策略ETF,透明模式的主动型ETF等,近年来在海外发展迅速。三是对细分科技方向的布局越来越多,随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生物科技等技术的突破,细分科技方向的ETF将有巨大机会。
对于公募基金行业来说,在市场利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一场资金腾挪大幕已经拉开。当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低至不足2%,当被动指数型基金的持仓超越主动权益型基金,被动指数型基金的“无为而治”胜过不少主动权益型基金,成为资金追逐的方向。
资本总是流向收益率更高的地方。当前国内ETF产品数量超过1000只,投资者面临选择难题。对于机构而言,如何利用ETF帮助投资者做好大类资产配置成为下一步的必答题。
近日,华夏基金发布《指数投资者洞察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愿意在未来投资指数基金的场内投资者对投资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特别是对个性化资产配置策略和定期市场分析表现出更强烈的需求。
根据中信证券发布的研报,ETF市场规模稳步增长,资金层面“赎主动买ETF”已成趋势。2021年以来,成长风格持续走弱,主动权益类产品较ETF的超额收益转负,凸显ETF的投资性价比,基于ETF的多元配置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公募基金作为ETF工具的提供方,“投顾+ETF”、组合化投资等投资方式或成为其提升投资者参与意愿的新抓手。
“以宽基ETF作为底仓,在获取市场长期投资机会的基础上,辅以行业主题ETF的卫星配置,两者结合往往能取得不错的配置效果。”在苏俊杰看来,从海外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卖方服务市场会逐步往买方服务市场转化,资产配置的重要性会提升。
多家头部基金公司已推出“投顾化”的指数投资策略。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表示,在“ETF+投顾”日益成为财富管理主流模式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投资者需求,需要跳出以单个产品为单位的服务模式,改为以组合和策略为单位的服务模式,发挥ETF“模块化”核心功能,打造基于不同场景的ETF投资解决方案。

本文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赵明超



私募2024 | 告别狂飙 剩者为王

对于私募来说,百舸争流的时代已经过去,大浪淘沙的时代正在到来。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简称“中基协”)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私募基金行业资产管理规模相比于今年初小幅下降,但管理人数量大幅减少了1200多家。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各证监局对私募管理人开出了150多张罚单,远高于去年全年,百亿级私募梯队成员大“换血”,多家昔日明星私募掉队。一批专业能力欠缺、合规意识淡薄、只想赚快钱的管理人逐步退出市场。
激浊扬清,方显本色。经历了过去一年的“刮骨疗伤”,越来越多的私募管理人开始重新审视行业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中的功能与意义,放眼长期,严守合规底线,进一步提升投研水平。在他们看来,充分发挥机构化、专业化能力,让民众分享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红利,是私募的责任,亦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一场洗牌
过去一年,私募业经历了一场快节奏的出清与洗牌。
中基协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末,私募基金行业最新资产管理规模为19.93万亿元,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达20411家,相比于2024年初,管理规模小幅下降,管理人数量却大幅减少了1200多家,其中不乏昔日市场上的明星私募。
除了伪劣私募被淘汰出局,违规私募领到的罚单数量也明显增加。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23日,针对私募管理人各种违规行为,今年以来各证监局开出了150多张罚单,而去年全年开出了109张罚单。与此同时,截至12月23日,今年以来中基协累计开出纪律处分书158张,较去年全年的118张也有所增加。
“想赚快钱、管理粗糙的私募,会加速退出市场。”某私募研究员直言。
他表示,8月1日起实施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从募集、投资、运作等环节引导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范运作,而且今年以来多个证监局陆续开展私募管理人自查工作,一些基金经理违规挂职、尽职调查工作不够审慎等被行业认为无关痛痒的问题,均被监管部门指出其中隐藏的风险,并予以警示或处罚,行业生态得到进一步净化。
一次考验
对于私募来说,即将落下帷幕的2024年,还是考验专业能力的一年。
“今年的A股市场震荡加大,很多昔日明星私募黯然失色,甚至掉出百亿级梯队,风控体系完善、具备全球配置和多资产研究能力的管理人则顺势崛起。”某信托业FOF人士表示。
百亿级私募梯队数量锐减,或许更能说明来自市场的巨大考验。
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23日,百亿级私募数量降至87家,相较2023年末的103家减少了16家。
一些昔日明星私募黯然掉队。例如,一度知名度较高的泰旸资产如今管理规模低于20亿元。有渠道人士透露,该私募近两年业绩不佳,规模缩水较大,人员变动也比较大。以宏观策略为标签的深圳市凯丰投资、知名百亿级私募运舟资本也已掉出头部梯队。
一种成长
越是行业洗牌、行情震荡,越是考验私募管理人的能力与定力。
在过去一年的市场震荡中,多家私募管理人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以长期主义视角,优化风控体系和投研团队,培育多资产、跨市场配置能力。
记者采访获悉,知名宏观经济学家陶冬今年9月加入知名私募淡水泉,任淡水泉(香港)总裁。陶冬加入淡水泉后,将从全球宏观研究视角赋能投资和客户服务工作。沪上某中型私募也称,今年以来加大了宏观层面的研究力度,团队中新加入了对于其他类别资产较为熟悉的投研人才。
沪上某百亿级量化私募创始人还透露:“目前公司员工数量较去年底增加了五个人,招募的人才分布在投研、运营、风控各个环节。尤其是以往大家比较容易忽视的合规和运营环节,在行业监管逐步细化、私募走向规范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尽快补足人手,避免投资人利益受损。”
即将收官的2024年,让越来越多的私募从业人员感受到了“剩者为王”四个字背后的内核。未来,私募管理人必须与时俱进,坚信常识,以投资者利益为先,这样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扬帆远航。

本文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马嘉悦 聂林浩

 微信编辑:胡闻哲 






《风险预警·金融版》简介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金融稳则经济稳。金融安全事关国家、区域企业发展大局,需要对金融风险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科学应对,防范于未然。
由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出品的《风险预警·金融版》在政府权威部门指导下,依托先进的大数据舆情监测系统和专业的分析师团队,对金融业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风险舆情进行总结梳理和分析研判,为金融监管部门、要素市场、金融机构、上市公司、行业协会、各类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提供权威、专业、实用、及时、有效的金融风险舆情监测、研判、预警与应对建议。
1.8万/年,每周一期,每周五发布。‍‍

最新报告:

【2024年12月第3期】总第156期:银行业“内卷”成风,何解?

【2024年12月第2期】总第155期:个人养老金2周年,如何突围?

【2024年12月第1期】总第154期:利益输送?量化私募“返佣”猫腻多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为新华社直属机构,是新华社与上海市政府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集金融信息产品研发、财经视频节目制作、战略投资、金融服务、新媒体运营、空间管理、平台运作、市值管理、会展企划、品牌传播、教育培训、视觉设计等功能于一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