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熟悉的童谣,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记忆。
过年,是一场欢天喜地、红红火火的盛大庆典,它将亲情、乡情和友情紧紧交织在一起,年俗里,满是人间温度。
在苏州,小年夜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四,是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
在旧时,苏州家家户户都供奉灶神,传说这一天灶王爷会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一年的情况,关系着新一年的吉凶祸福,所以苏州人不敢有丝毫轻慢。
苏州人祭灶用廿四团,这团子又甜又黏,饱含着苏州人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美好祈愿,多说好话、少说坏话。
宋范成大的《祭灶词》就生动地描绘了吴地人家送灶的热闹场景,杯盘丰盛、祭品齐全,“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童谣里唱“二十四,吃汤团”。
老苏州人家做的汤团,馅料丰富,有肉馅的、萝卜丝馅的,每一口都滋味浓厚,就像实实在在的日子。
如今,汤团的馅料更是与时俱进,愈发多姿多彩。
苏州人习惯称除夕为大年夜,除夕前一晚为小年夜,这一天也被很多人当作小年。
关于小年夜的形成,有两种温暖的说法。
一种是男女婚嫁后,男方会在这一天去女方父母家中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另一种是以前兄弟多,各自成家后过年守岁时间难以统一,便错开过年,长幼有序,久而久之,独具地方特色的小年夜就形成了,这里面既有过年的喜庆,更体现了浓浓的骨肉亲情。
虽说是小年夜,却一样隆重丰盛、祥和欢乐。
在苏州,小年夜还是忙年的开始。苏州人家忙着祭灶神、掸檐尘,开启过大年的节奏。
旧时大户人家,到了腊月二十四,会打发门下帮工、用人各自归家准备过年,“长工短工,二十四里满工”,工钱之外,东家还会多少打发些东西。
苏州还有个旧俗,若东家对某人不满,会不声不响送上一篮子汤团,收到汤团的人便心知肚明,年后就不用再来了。
各地生活习惯不同,民风民俗也存在差异。
小年的时间在不同地区就有所不同,“官三民四船五”,北方受官家影响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大多仍遵循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旧习。
在西南部分地区,人们会在除夕过小年,古城南京有些地方则把正月十五(元宵节)叫作小年。
但无论叫什么、在什么时候过,重要的是内心的富足、祥和、欢欣与畅快。
苏州的小年夜,在街巷烟火中传承着千年习俗,它是苏州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传承。
每一个习俗、每一种味道,都承载着苏州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成为人们心中最温暖的年味儿。
点击👇下方小卡片关注金相邻
你若喜欢,点个“赞” 或“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