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刊文《把“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实事”——上海中心城区最大“小梁薄板”旧改项目提前三年收官》,报道了杨浦深入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前三年完成“小梁薄板”旧改项目。
一起来看完整报道
↓↓
“我很激动,排队都排不上。”年近七旬的刘真听说签约时间后,天还没亮,5点多就起来排队了。如愿以偿,在400多户居民中,她第一个签字。
“我落伍了啊,没想到这么快,差点儿赶不回来。”陈志冲是最后一个签字的。在预签约后,陈志冲就高兴地给自己订了浙江安吉的旅游。一开始,陈志冲也不太愿意签,最主要的原因是不知道新房到底有多大、房型如何;在看完房型后,他发现新房面积比自己预料的还要多出一些。
刘真和陈志冲的合影
随着最后一户居民签字同意,位于上海市杨浦区黄兴路1039弄1-9号、12-27号的旧住房更新项目完成第二轮签约100%,仅仅用时18天,即实现两轮征询“双一百”。至此,上海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小梁薄板”项目正式收官,比此前要求提前三年完成。
所谓“小梁薄板”,顾名思义指的是梁小、板薄,房屋建筑用混凝土预制薄板搭建起来,质量差、隔音差、厨卫合用、室内狭小,改造难度非常大。
盼城市更新,这里的居民盼了多年。
2013年,黄兴路1039弄曾尝试推进过一次成套改造,但当时征询没能最终通过。今年5月,“更新”计划重启。这一次,计划用“拆落地”的方式,将10栋“老破小”原地改造为3幢新楼,让大家彻底告别“小梁薄板”的生活。
“不仅所有的楼都有电梯,多出来的面积也不用居民付钱,还能搬回来和老邻居们住在一起。”刘真是个急性子,听说政策后第一时间就签了字。
签完第一轮后,刘真天天往动迁组临时办公室跑,很快就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她发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的是家里七大姑八大姨,关系摆不平;有的想“狮子大开口”,希望能谈个好价钱;即便工作人员磨破了嘴皮子,有些住户依旧“岿然不动”。
刘真印象最深的,是楼里一位吕大爷。由于过去有“心结”,这次遇到旧房更新,吕大爷对希望多出来的面积“寸步不让”,提出了不可能完成、也违背政策的“心理价”。
“最长时,我和工作人员一起,跟他沟通了6个多小时。”刘真说。看到每天口干舌燥的工作人员,刘真觉得自己也该尽一份力。每天一大早,她都先到公示板前,将今天的签约率拍照发给吕大爷。
工作人员的柔性付出最终打动了吕大爷。签字当日,吕大爷给刘真发来信息“谢谢你的热心肠”。
“有一次开动员会,我们提了小区一个角落里的小问题,现场工作人员不仅一口就答出来问题是什么,还很快解决了。可见即便是小事,他们都做过充分调研。这让我们觉得,街道是真的为我们好。”周志平、李爱琴夫妇本来住的是产权房,也因为这些细节被打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从1992年起,上海的旧改走过30余年历程。2022年,成片旧改收官;2023年、2024年,上海连续两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进一步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完成“小梁薄板”平方数的目标。
作为“小梁薄板”任务较重的城区,杨浦发扬“敢为人先”的精气神,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条符合区情实际的可持续城市更新路径,贯彻一线工作法,在一线听民意、解民忧、聚民智。
在排摸调研基础上按“户—栋—幢—小区—街道—区”六级,形成非成套房屋“一表多图”、一地一档成果;制定形成《关于加快推进杨浦旧住房成套改造的实施意见》、区级工作流程、补贴及奖励方案、增量房屋管理办法等具有杨浦特色的“政策工具包”;凤南一村是剩余项目中唯一规整成片地块,通过对这块“大衣料子”精心剪裁,把增加建筑规模后的富余房源作为其他缺量项目安置房屋使用,做好区域统筹平衡。
杨浦区委书记薛侃说,杨浦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群众关切的“关键小事”办成执政为民的“暖心实事”,以民声定民生、让“民意”变“满意”。
更新中,不仅让市民居住质量和获得感显著提高,还要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兼顾发展和民生两个视角;同意率的提升,也得益于多主体联动,用活全过程人民民主金钥匙,用系统性思维做好“安居宜居”大文章,以实际行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聚焦群众需求,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未来杨浦这一区域还会嵌入更多功能,提供包括老年活动室、文化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
“我已经搬到隔壁不远的小区,听说这个小区将来也有可能搬迁,于是我又报名继续做志愿者,把好政策向大家说明白。”刘真说。
采访的最后,刘真向已搬迁到附近的老邻居提议:“来,一起在居委会门前合个影,这几年大家伙儿把身体养养好,过几年我们还回来做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