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大互联网+心理咨询平台又开始力推所谓的“心理倾听师”培训课程。
在某平台的宣传页面中,宣称通过参加“心理倾听师”培训即可“开启第二职业”、“赋能职场进阶”、“改善亲子关系”、“改善婚姻关系”、“助人亦能助己”,完成3天的培训即可挑战高时薪,并将目标人群定位于上班族、宝妈、老师以及心理学爱好者。
心理倾听师到底是何职业,是机遇还是陷阱,是否值得考?
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关于什么是“心理倾听师”?某平台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心理倾听师是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为来访者提供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的一项新职业。
将“心理倾听师”定义为一项新职业,这显然是种误导。
2022年7月14日,人社部公布了最新版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022)。
新版职业分类大典包括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1639个职业。
其中,与心理相关的职业有7个,包括:心理学研究人员、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技师、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并无“心理倾听师”。在2015年版以及1999年版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也均无“心理倾听师”的身影。
也即是说,截止目前《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并不存在“心理倾听师”这一细类,也没有任何关于“心理倾听师”的职业描述。
未出现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意味着此“工作”并未获得社会公认之“职业地位”,即并不能将其称为一项“职业”。
因此,可以说并不存在“心理倾听师”之一职业。
某些平台(培训机构)将“心理倾听师”定义为“一项新职业”,显然是想通过再造词汇故意误导大众(违反广告法?)。
而所谓的“心理倾听师”实际是某些机构将仅能在其平台提供的“热线实习”过度包装为一份“新职业”。离开了该机构(平台)提供的实习岗位,没有任何其他的单位或组织会认可并聘用所谓的“心理倾听师”,哪怕是不同的平台之间也不会互认。
这种“无中生有”的套路其实并不是少见。
2006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前主编玛西娅·安吉尔出版了《制药业的真相》一书。
书中揭露了制药公司通过推广疾病来促销药物,“创造新疾病”已成为药厂获利的重要来源。玛西娅·安吉尔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和案例,牵涉了几乎所有知名的大型制药公司,包括辉瑞、强生、默克、诺华、罗氏、阿斯利康等。
例如,制药公司为了推广自己药,创造出了“更年期综合症”这个概念,他们建议这些妇女吃雌激素,以及黄体酮荷尔蒙替代疗法,号称这么做不仅可以治疗更年期症状,还能降低心脏病的发生率。但后来由政府资助的一项大型临床研究表明,这么做不仅不能预防心脏病,相反还会增加心脏病的发生率。
而培训机构创造“心理倾听师”这一“职业”的目的,跟无病造病只为卖药的制药公司是一样的,为的就是拓展学员来源,将暴利的培训课程卖给更多的用户。
在心理咨询师考证培训市场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平台(培训机构)需要再造一个下级市场,以补充消失殆尽的韭菜。
从宣传文稿可以看出,所谓“心理倾听师”的培训课程与各类的心理咨询师考证培训别无二致。
与此同时,国内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所带来的从业者伦理意识觉醒已成为培训机构继续贩卖心理咨询培训课程的巨大阻碍。
因此,再造一个与心理咨询师工作内容一致但从业门槛更低且能突破心理咨询师专业与伦理要求的“心理倾听师”,即成为了平台(培训机构)的迫切需求。
这一做法,显然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心理咨询行业的培训市场化,其本质并不是为有心理健康需求的大众提供专业服务,而是将来访者变成咨询师以贩卖培训课程谋取暴利。
当小白怀揣做副业赚高薪的心思询问客服,会发现参加“心理倾听师”培训得交纳3000元+培训费,当参加完倾听师培训期待着入驻平台赚取高薪,结果按平台要求需要继续参加2万+的长程心理咨询师培训,不知不觉间很多人就跌入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陷阱。
考虑到前期的沉没成本以及否认自我(承认自己受骗,承认自己无法暴富)所带来的痛苦,多数交纳了“心理倾听师”培训费用的小白都会沉溺在平台(培训机构)编造的自我实现的陷阱中无法自拔。
因此,你觉得“心理倾听师”之于你,是机遇还是陷阱呢?
督导小组招募:
互助实践活动:
研讨小组活动:
合作推广说明:
关注Lacan心理官方小号,查看最新行业资讯及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