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膜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势银(TrendBank)唯一工商注册实体及收款账户
2022年3月,国家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确立了“到2025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的目标。而后,随着中石化库车项目、吉电股份大安项目等大规模项目推进,国内对于绿氢产业的关注度空前高涨。然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往往面临诸多问题,2024年即使顶层定调、价格下探、技术迭代,这个饱受期待的行业内提及最多的仍是“不及预期”。2025年是国家“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氢能中长期规划的第一个关键时间节点,无论如何绿氢产业都迎来了一次“中期汇报”。值此之际,势银(TrendBank)基于国内绿氢项目最新数据进行总结与展望,以期提供更多系统性思考,与行业携手前行。国内绿氢项目超700个,大规模项目落地推动商业化模式探索据势银(TrendBank)统计,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绿氢项目共计713个,同比增长87%。其中,466个项目披露规模信息,制氢规模合计超143GW,规划绿氢产能达852.67万吨/年(按年运行时间3000 h折算,部分含远期规划量),已建成规模约10.88万吨/年。目前,绿氢及其下游应用作为绿电消纳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备受关注,“风/光+氢+氨/醇/SAF”一体化模式吸引着风电、光伏等多领域能源巨头跨界布局。势银(TrendBank)绿氢数据库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256个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已公开披露风光配套规模,其总量超159 GW,其中风光累计装机规模约为3.86 GW。然而,2024年国内外部分企业的态度摇摆引发热议,绿氢项目如何走通商业化模式是关键问题之一。从项目建设来看,一体化项目中制氢环节上接绿电、下连化工,要耦合风光波动、保证连续生产,此过程对于制氢设备性能、项目统筹规划等多维度都是极大的挑战,而许多问题只有在大规模项目中才容易被发现并得到解决。2024年国内新建成绿氢项目共计30个,包括多个10MW及以上规模的项目(见下表)。其中,“国华投资宁夏新能源宁东可再生氢碳减排示范区制氢站项目”于8月投产,该项目中的两个制氢厂共采购21套1000 Nm3/h碱性制氢设备(清水营制氢厂为15开1备),总制氢规模达100 MW。此外,全年国内新增331个绿氢项目,未来有望带来358万吨/年的绿氢供应量。资料来源:势银(TrendBank)绿氢项目数据库2025年,国内绿氢项目建设预计将步入新阶段。势银(TrendBank)绿氢数据库动态追踪表明,两大代表性合成氨合成甲醇项目——“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和“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一体化)项目”均力争于2025年年中建成投产,其中大安项目预计5月底投产,有望成为国内首个建成投产的规模化绿色合成氨项目。此外,乌兰察布—燕山石化管道输氢项目或将于今年开工,这是目前国内最长的输氢管道项目,隶属于乌兰察布10万吨年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已基本完成国家2025年制氢任务,内蒙古、新疆等地直追省级目标国家层面,据势银(TrendBank)统计,截至2024年底,国内绿氢项目已建成102个,绿氢产能约10.88万吨/年,已基本完成国家中长期规划中对于2025年10-20万吨的年制氢目标。
2022年国家目标发布后,全国各省份陆续发布省级氢能规划目标。其中,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份明确绿氢制备规模目标,合计约110万吨/年,远超国家目标。从目前完成情况来看,各省份已建成绿氢项目规模远低于目标量,但考虑部分在建项目或将于2025年取得实质性进展,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的开工建设规模已超过其省级规划量(见下图)。
上述四个省份均位于三北地区(西北、东北、华北),在风光资源优势、政策支持、消纳场景丰富等因素影响下绿氢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以内蒙古为例,2024年自治区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风光制氨醇项目实施细则(试行)》等10余条支持政策,明确“允许在化工园区外建设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推动’绿氢+工业‘模式”、“并网型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年上网电量不超过总发电量的20%,配套新能源场站可优先出清”等系列内容。未来,三北地区将继续在全国范围内保持先发优势。然而,在典型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模式中,产品的制备与应用存在一定区域错配问题,以甲醇在航运应用为例,目前加注港口多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运输成本增加会进一步使得绿色甲醇经济性不具备竞争优势。长远发展目标下,如何优化此类项目选址等相关问题或许是2025年的重要课题之一。氨/醇/SAF带来消纳场景拓展,2025年工业应用将迎重大发展机遇国家政策导向表明,“绿氢+绿色液体燃料/氢冶金”模式备受重视。2024年12月30日,工信部、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清洁低碳氢在冶金、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等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目前,国内绿氢消纳场景可大致分为化工、钢铁、交通、电力四大领域。从项目规模来看,据势银(TrendBank)统计,化工和钢铁场景绿氢潜在消纳规模占比合计约70%。从建设情况来看,化工和钢铁场景项目开工率分别为23%和14%,低于交通和电力场景。究其缘由,一方面此类项目单体规模大,规划和建设期更长,另一方面氢氨/醇/SAF一体化项目结合兴起于近两年,多数项目尚未进入实质建设阶段。在燃料电池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国家点名工业场景绿氢应用,2025年有望发布相应财政支持政策或由省级层面落实行动方案,从而促使化工和钢铁场景产生更大的制氢设备需求。制氢设备市场竞争格局持续变化,2025年绿氢“不可能三角”亟待破局2024年,国内电解水制氢设备需求量达2252MW(含中能建集采),同比增长29%。势银(TrendBank)对比近两年国内招投标数据发现,目前电解槽需求放量主要由大型制氢项目产生,如下图所示,2023Q2、2024Q2-Q4均有百兆瓦级制备设备招标出现。此外,中能建连续两年进行565MW集采招标,2024年ALK和PEM标段分别有14家和7家企业中标,其中阳光氢能、三一氢能、国富氢能均同时中标两标段。从中标情况来看,据势银(TrendBank)统计,2024年国内电解水制氢设备公开中标规模合计1416.41MW,共涉及34家中标单位,ALK占比高达99%(详细信息见文末附表)。按照公开中标口径统计,此年度公开中标量TOP5企业包括阳光氢能、派瑞氢能、中车株洲所、大陆制氢和氢器时代,对应中标规模合计超759MW,CR5占比约为54%。近两年,国内电解水制氢市场格局处于持续变化状态。2023年公开中标量TOP5企业包括派瑞氢能、阳光氢能、隆基氢能、翌晶氢能和华电重工,CR5占比约58%。相较之下,2024年仅有派瑞氢能和阳光氢能稳居TOP2,而CR5占比显示市场集中度进一步下降。(2023年数据参考:势银数据 | 详析超300绿氢项目,解决三大问题成24年关键)
目前,国内绿氢产业仍在快速发展中,多数具有量产能力的制氢企业均有各自的市场开发渠道,通过邀标、议标等非公开形式进行合作。据势银(TrendBank)调研,部分企业此类订单规模可观,但为在尊重企业自主公开意愿基础上保证数据客观性,上述中标份额仅以体现公开招投标情况为主。 从价格端来看,2024年ALK和PEM制氢设备中标价格均不断下探。一方面,项目招标内容是否包含BOP、制氢电源等必然会影响投标价格,另一方面,国内制氢企业处于持续扩产阶段,而电解槽需求并未完全打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价格“内卷”。据势银(TrendBank)分析,2024年ALK平均中标单价约为1535元/kW(未包含新疆俊瑞项目),MW级PEM制氢设备则约为6028元/kW。尽管设备价格已直逼成本线,国内绿氢制备成本仍未实现大幅下降。绿氢的“不可能三角”困境是原因之一,即难以同时兼顾成本、效率和安全性。目前阶段,为耦合风光资源波动性难以规避一定的成本支出,而国内绿氢项目也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2024年8月,中石化库车项目方发布制氢配储项目光伏储能器招标公告,最终由阳光电源中标。据势银(TrendBank)了解,库车项目规划时,在衡量电化学储能投资和网电用电成本后,选择以网电作为补充电源,此次配储原因或为晚间峰电价格过高使得配储相较之下具备经济性,同时可以实现氢气的100%绿色。此外,国内部分大型绿氢项目在积极探索“ALK+PEM”组合制氢方案,探索通过ALK和PEM的合理配比兼顾成本和适应波动性。2024年中企出海步伐加快,欧洲、澳洲和中东地区需求集中
海外市场环境来看,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全球共有60个国家政府和经济共同体发布氢能战略,内容多数围绕本土氢能发展现状和未来潜力展开。IEA官方数据显示,全球电解水制氢项目总数达2176个,2024年全球电解槽装机规模约为5GW。
在地缘政治持续混乱的情况下,2024年中国制氢企业仍取得了亮眼的海外业绩。势银(TrendBank)统计数据显示,1-12月超15家制氢企业发布出海进展,布局地区包括澳大利亚、乌兹别克斯坦、西班牙、印度等,具体内容以合作签约、订单签订及工厂建设为主。2025年,预计全球绿氢贸易将出现更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因地制宜的布局方案、稳定的开发渠道及恰当的进入时机将助力中国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海外长远发展。回望2024,全球新能源行业都面临着严峻挑战,海外绿氢项目建设停滞、大型能源巨头缩减新能源板块预算等消息给行业信心带来极大挑战,但我国也不断有氢能首次被国家政府工作报告提及、能源法正式出台等积极信号。
展望2025,我们保有对绿氢产业的美好期许,但行业也必须直面当下的问题。如前文所述,解决“不可能三角”、走通商业模式、提升产品性能等均为绿氢产业的重要优化方向。我国有关代表于2024年11月在COP29大会上表示,将提交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举表明国家会坚定碳排放“双控”目标,进一步推进全面绿色转型,或于2025年公布针对工业生产等多领域的细化减排目标,将助力绿氢消纳场景拓展及产业长远发展。
注:文内信息仅为提供分享交流渠道,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