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 中国式非遗与旅游的融合模式!

文摘   文化   2024-03-18 15:24   中国香港  

【友情提示】世界那么大,为防走散,请将星火艺象设计事务所公众号加星标!点击方名片-点右上角弹出菜单栏设为星标即可

是的,我们应该为这个文明的国度做些什么。

前人一首《洛神赋》,幻化为虚拟世界里的一场游戏梦;

用古人的飞花令,打开未来的时空门。

让我们在非遗的传承里,去感受东方人的感官复兴!

【序  言】

F O R E W O R D

2024年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报告指出深入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网络综合治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关键方式。作为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中国在政府、继承人、企业和消费者的努力下,发展出多样的非遗旅游模式。但是,面临的挑战包括不同类型非遗旅游的发展不均、非遗与旅游融合不够深入,以及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文化发掘和社会合作,利用科技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并实现其系统性保护与共生发展。

关键词:政府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融合、非遗旅游。

【正  文】

T E X T P A R T

一、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背景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种类丰富,数量庞大,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的数据,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共计155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统计,共计3610个子项。目前,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共43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

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自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起全面启动。近20年来,政府大力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其中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以及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政府近年还出台了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如《“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等。

非遗作为一个国家、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旅游具有天然的契合点。其独特文化内涵可以吸引游客,与旅游融合有利于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促进文化的多样性。通过与非遗的融合,可以为旅游业带来更高的附加值和影响力,实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赋予旅游更深的文化意义,满足游客对文化体验的需求。

二、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一)开发模式

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由于其特殊性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与旅游融合的方式各不相同。总体来说,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等适宜产业化的非遗,更适合采用生产性保护基地模式;而传统戏剧、传统舞蹈等表演艺术类非遗以及民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则更容易融入旅游节庆活动。此外,博物馆和非遗特色小镇则可以综合展示不同类型的非遗,成为非遗旅游开发的重要模式。在不同的发展模式下,可能会出现相似类型的非遗旅游产品。

生产性保护基地模式: 这是一种有效实现非遗保护并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方式,适用于宜产业化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类非遗。该模式通过生产、流通和销售等手段,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文旅产品,从而获得经济效益。一般来说,这种模式会建立专门的非遗展示和传习基地,并发展工业旅游,使游客可以亲眼目睹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同时,专门开辟非遗展区或博物馆,通过历史图片、工具实物和场景再现等形式,让游客了解传统工艺的深厚文化内涵,并提供能亲手参与制作的体验项目。例如,北京市珐琅厂作为景泰蓝制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已经发展成集工业旅游、景泰蓝博物馆参观、非遗体验和购物等于一体的非遗旅游目的地。

非遗旅游节庆模式: 这是一种动态展示地域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盛会,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表演和体验等旅游活动,既集中传播非遗文化,又丰富了人们的旅游消费。例如,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节庆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不仅传播了非遗文化,还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博物馆展陈模式:这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别是将那些濒临灭绝但具有重要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非遗项目全景式地展示出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该模式通过导游讲解、图文展示、影音资料以及现代数字技术等手段,全方位展示非遗,满足现代游客对文化旅游的需求。例如,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通过不同主题的特色非遗展览、非遗演出、体验和学术研讨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

非遗特色小镇模式: 这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将非遗作为核心吸引力,通过创意设计、旅游服务和文化体验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不管是依靠某一特色非遗产业发展形成的特色小镇,还是集聚当地非遗资源发展起来的特色小镇,都注重对当地非遗文化的挖掘,并形成适宜游客参与、体验和消费的产品,如餐饮、酒店与民宿、购物、展览、工艺体验、演艺等,从而推动当地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二)运营模式

非遗与旅游融合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其中传承人、企业、消费者和专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合作促使了不同的非遗旅游运营模式的产生。

a.传承人独立开发模式: 传承人自行开发非遗旅游产品,需具备综合能力,如土布服装品牌小巷三寻的创办人郑芬兰。

b.传承人与企业合作模式: 传承人与企业合作生产非遗旅游产品,企业推动产品创新,如庆阳香包绣制传承人与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合作。

c.传承人与非政府组织(NGO)合作模式: NGO整合资源支持非遗保护和开发,如“东仓计划”团队在广东的非遗旅游发展中的合作。

d.高校参与合作模式: 高校与传承人合作开发非遗旅游产品,如清华大学与哈密地区合作建设的传统工艺工作站。

三、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痛点解读

当前非遗与文旅融合的痛点在于,尽管国家对非遗的重视与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二者的融合,但实际上融合深度不足。旅游企业往往将非遗仅作为宣传噱头而非长远发展战略,导致非遗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同时,商业化倾向使得非遗文化价值难以得到充分挖掘,而传承人受限于对旅游市场的了解及资源能力,难以发挥其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此外,非遗系统性保护与异地开发之间存在冲突,可能导致非遗与原有环境脱节,失去传统文化内涵,以及过度商业化和功利性倾向等问题,挑战着非遗与文旅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观  点】

V I E W P O I N T

要实现非遗与旅游的有效融合,关键在于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技艺可以延续,但呈现形式必须具有新意,同时避免过度商业与同质化。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并非简单地将文化植入旅游活动中,而应该在融合过程中进行现代表达,做好传播工作至关重要。

一、加强文化挖掘与社会合作

在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中,我们要牢记“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促进发展”的原则,这意味着要找准非遗与旅游之间的契合点和联结处。首先,深入研究非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社会背景和内在价值至关重要,这是我们加强文化挖掘的基础。要建立起翔实的档案资料和数据库,确保非遗得以真实、完整地记录和保存。其次,与社区的合作至关重要。非遗的保护传承通常与特定社区密切相关,因此与当地居民、传承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是非遗旅游发展的关键。最后,与教育、科研机构的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可以在非遗旅游产品的研发设计中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同时通过开展非遗旅游讲座、培训等方式,提升非遗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共同推动非遗旅游的发展。

二、科技赋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现代科技为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我们可以创造出身临其境的非遗体验,从而推动非遗旅游产品的创新。此外,在线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和电商平台也为非遗旅游营销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便利。通过这些平台,我们可以向公众展示非遗项目的魅力,吸引更多人参与非遗之旅。

三、推动系统保护与融合共生

要实现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共生,我们必须牢记以系统性原则认识非遗的重要性。非遗作为整体要得到全面关注和保护,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旅游景点的一部分。因此,非遗旅游利益相关主体应树立非遗系统性保护与开发的意识,共同努力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良性发展。

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道路上,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投身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以形成发展合力。近年来,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开发了针对性培训课程,致力于培育融合型人才。教务处副处长认为,非遗传承人的使命是做好传承工作,同时也需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并解决其后顾之忧。此外,鼓励社会专业人才参与开发以非遗元素为主体的旅游商品、推广非遗与旅游融合成果等,是非常必要的。政府相关部门也在宣传、交通、安全等方面给予支持,为文化创意的策划落地提供重要保障。

—END—


注:本篇文章仅供学习和分享,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商务合作可关注公众号或添加微信,欢迎交流!

星火艺象设计事务所
国内农文旅与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综合服务商。 承接文旅策划、规划、设计、运营咨询等业务【包括农文旅项目、民宿设计、景观规划、室内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品牌设计研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