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发布的时候巴黎奥运会已经闭幕了。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我没能看上现场,这一届终于大饱眼福。有很多可以分享的,分几个大的主题说一下。现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人们看问题都在变得两极分化。国人眼中的法国和巴黎也是如此。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巴黎是一个极端危险的地方,脏乱差,甚至觉得“族群替代”已经威胁到了国家存亡。而在赞美法国和巴黎的人当中,说来说去依然是同几个关键词,“浪漫”、“贵族品味”、“艺术创造力”。绝大多数的自媒体和热点话题,不管是负面的还是赞美的,都是在迎合和强化这样的刻板印象。法国政府做起事来真的挺“婆婆妈妈”的。以公共交通涨不涨价为例,一开始宣布的愿景是要公共交通在奥运期间免费的,后来据说是因为公交铁路集团的运营亏空,就改成要涨价——巴黎市长还发表雷人言论,说涨价可以让本地人少乘地铁,从而“有效地缓解运力紧张”——但等我回来之后,发现包括机场快线在内的很多线路又不涨价或者少涨价了。几年前马克龙要求法国公立大学对欧盟以外的学生涨学费,后来反复的拉扯,很多也都没有涨上去。法国人搞改革往往也是这样,雷声大雨点小,进三步退两步。往好了说就是“尊重民意和利益团体的诉求”,往坏了说就是叠床架屋、积重难返。法国人给我的一般印象是日常懒散、拖延症、喜欢糊弄,但是必须靠谱的时候还是能靠谱,最终交出的结果往往也不差。这届奥运会的筹备也恰好如此。正式开始之前负面新闻此起彼伏,但是真到了开始以后,个人的体验还是很好的。安保、赛事组织、人流管理、场馆设置,体验下来都不错,比以往大部分的大型集会都要更在线。另一方面,观众的素质也是相当好的。售票工作做得很不错,相当的精明、“科学”。把外国有钱人的钱给挣到了,也给本国人留足了低价票。票价总体上不便宜,但是最后的上座率非常的高。官方的二手票系统也做得很赞。不少中国游客因为不熟悉情况,只在中国人中间买二手票,结果多花了很多钱。其实刷官网的二手票,一般情况都能刷出原价票。票虽然卖得不错,而且实现了在部分项目在外省的分流(惠及了当地百姓和经济),但是餐饮和民宿行业似乎没有吃到足够的红利。另外,奥运的文创、周边卖得好不好另说,我觉得品类是真的不够多、不够有创意。本届奥运会开始前夕的一大炒作热点是中国队的自带空调。这个事情有很多好说的。在巴黎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这里的夏天一般只有两三周时间会比较热(如果你住的是老楼的阁楼,那么就会是非常热),但一般来说也到不了需要装空调的程度。而奥运村还是做了隔热系统的。所以这里首先是一个认知局限的问题。世界上有那么多国家,不同地方的气候、水土是千差万别的。但是许多中国人想当然的觉得夏天就是要开空调的。这其实也是认知懒惰的反映。因为但凡你想要求证一下巴黎近期的温度,打开自己手机的天气app就可以做到。再一个反映的,则是中国人和法国人对于举办奥运的不同观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奥运会是一件非常重大的盛会,承载了非常多的意义。对于外国运动员和记者,在赛事期间给予他们“超国民待遇”、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一种近乎本能的集体心理和官方逻辑。而在法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就确实要更平衡的考虑各种因素。口碑和影响力要做好,但是又有钱和环保的束缚,还要考虑提升经济效益、减少对当地居民的打扰。另外,对于法国人来说,外国游客虽然带来了人气和热钱,但是他们习惯的是站着把钱挣了。有的国人习惯于用小费换取殷勤的服务,这个在法国是会到处碰壁的。我身边的法国人普遍对奥运会冷感,基本上都是早早地安排了出去度假,很少有追着奥运比赛一场场地看的。这确实反映了好客精神和集体自豪感的消退。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好客背后又有着好排面的心态(尤其要满足上位者的这种需求),为此极度不顾及对于本国民众的影响,这又是没有什么好自豪的。在法国,环保绝对不只是作秀和标榜。这次奥运,新建的永久场馆数量极少,很多场馆都是临时搭建的。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在长时段上的最大挑战之一,作为老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以身作则绝对是应该的。另外,这当然也是节省了成本,是对于纳税人的负责。沙滩排球的场馆就搭在埃菲尔铁塔脚下。在脚手架外面简单地蒙了一层就算搭好了,但是里面的观看体验非常可以。很多其他场馆都是这样的中国队自带空调这件事,还反映出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上进心和企图心。我们最近十几年一直处在急于证明自己、压过其他人一筹的心态中。当今的体育就像当年的(左翼)文学一样,承载了太多超出它本身的使命。所以就必须要抓好细节,确保运动员的发挥不被外在的因素影响。正是这种紧绷的集体心态,让王楚钦的球拍被踩断一事(然后在第二天爆冷输球)引发了夸张的舆论反应,不少人还猜测、考证这背后是否有什么阴谋。我们有幸抢到了开幕式的低价票。这届开幕式有很多可说的。大家应该知道这届开幕式是在塞纳河上进行的,观众则位于河的两岸。低价票区和赠票区都没有划定座位,到的迟了的人就很惨了,好位置早就抢完了,在攒动的人头后面什么都看不到体验肯定非常差。然后随着开幕式的进行,雨越下越大,这么大的雨在这个季节非常少见。人们开始打伞后就更加遮挡了后面的视线。我披着雨衣跟朋友无奈地打趣说:也好,让电视机前的中国人好好看看巴黎的温度(现场所有人都穿上了长袖)。很显然,法国人在准备开幕式的时候不太有中国人的那种紧绷感。因为有紧绷感,所以事情就做得精细,法国人松弛惯了,所以做得相当粗放。不光开幕式前没有人工催雨,而且从直播画面中可以看到,摄像机的镜头上也是一直挂着雨滴没有擦掉;除此之外,还发生了把奥运五环旗挂反、把“韩国”说成是“朝鲜”这样的大乌龙。和北京奥运会那种几百人整齐划一的表演方阵不同,塞纳河沿岸的表演舞台是分散的、小规模的,演员的表演也突出一个随性和多元。开幕式最有争议的就是包含了很多LGBT主题的内容,以及对基督教传统的戏谑不敬,这激怒了很多保守主义立场的人。说点我的想法。首先,开幕式展现的观念和趣味,并不是某一届法国政府、某一个导演组的有意选择,而是确确实实反映了新一代的法国年轻人、特别是巴黎人的一般性的观念和趣味。你可以喜欢或者不喜欢,但是当下真实的巴黎和法国就是这样的,而永远回不到有些人向往的那个更加典雅和浪漫的“理想型”的巴黎了。有的人抱怨说开幕式充满了“牛鬼蛇神”、戏谑甚至亵渎的元素。这一点的话,还真的不能只归于进步主义的影响,它其实是一种根植于欧洲的文化传统的东西。在中世纪欧洲的一些节庆活动中,等级和礼法的约束被暂时打破,人们挥霍、狂欢、纵欲,不同的阶级混溶在一起甚至角色颠倒,人们穿戴上怪力乱神的服饰和面具,一些时候甚至会上演屠猫这样血腥的仪式。虽然呈现的尺度没有这么夸张,但是类似的“牛鬼蛇神”的节庆在中国也是古来有之的,只不过经过了20世纪的诸多运动之后落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以至于这两年福建的游神仪式在网上传播开后,许多年轻人像是发现了新大陆。在中文的互联网上,和进步主义思潮相连的LGBT是一个抗争性的、充满紧绷感的运动,甚至给人以 强迫多数人接受少数群体的“特权” 的印象。但是如果你有机会来参加一次巴黎夏天的LGBT大游行(我相信在欧美其他地方的类似游行,情况也差不多),那么你会发现,这个游行早已不是什么抗争取向的游行,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欢乐游街。可以说,现在的LGBT游行是继承了欧洲历史上的狂欢节传统中的好的方面。这个面向的巴黎,难道就比不上那个矜持的典雅、精致的浪漫的巴黎?这届开幕式的表演内容还是很多元的,比如喜欢音乐剧和歌剧的朋友,就还挺饱耳福的。再如席琳·迪翁在铁塔上献唱的压轴歌曲,也是很经典的曲风,真的很感人很有力量。这首歌里面有一句“我不惜背弃祖国/家园”,有的国人看到就不淡定了。真的是过于紧绷的神经开幕式最核心的创意还是抛弃了场馆而和城市融合在了一起。沿着河岸,观众和表演者、各国代表队可以更贴近地互动,大量的赠票被散发给了普通的巴黎市民,还挺“众乐乐”的。在最后的传递和点燃火炬的环节,火炬手们回溯塞纳河,然后穿过卢浮宫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抵达杜勒丽花园中的火炬台。这个火炬台就是一个巨大的热气球(我猜灵感可能来自15区的雪铁龙公园中的热气球),它在奥运期间每晚与月亮一同升起,静静地停留在巴黎城的上空。闭幕式前一晚围观大众马拉松时所见的火炬气球,图片左下方是古埃及风格的斯芬克斯的雕像谢谢大家点赞、转发、留言,让算法把文章推荐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