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校园 灵思妙笔坊 | 落在时代罅隙里的光(教师篇)

文摘   2025-01-07 16:55   云南  

编者语:岁月酝酿成千万束光,栖息在书中。书中有百态人生和无限远方,在阅读中见山见海见自己,逢悲逢喜逢知己,知来路识归途,从此,豁达明朗在心中发芽。

落在时代罅隙里的光

隆阳区老营中学教师  杨瑶

一盏明灯许清宁,

几卷圣贤照古今。

                          ——题记

世人汲汲营营,忙于赶路,心无明灯,难免行入迷途,至于满面风尘,内心惶惑。

诗经有云:“心存希冀,目有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当你疲于奔命,不妨停下步伐,执卷释疑,窥探古人风骨,沐光而行,以抚心灵积尘,寻找一丝内心的静定。

世有东坡满庭芳

听闻东坡二字,是最洒脱的词。他“粗缯大布裹生涯”,不失诗书气自华。是不曾乘风归高处,也觉“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凡尘仙客。是拂去一身风霜,“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逆旅行人。

苏东坡,一位食尽人间烟火的老饕。

东坡其人,是“世间不能无一,难能有二”的。少年得志足风流,一举成名天下知。开挂既是巅峰,从此全是下行。这个才情冠绝古今的儿郎,一生宦海浮沉,屡遭贬谪。他也有过“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挫败,调侃自己是“闲人”的悲凉。经过“世事一场大梦”,东坡没有耽于怅恨之中,而是秉持“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吃饱”的喜感,“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信念,随遇而安,拒绝精神内耗,用一身豁达穿风雨,身在井隅,心向阳光。一次次在精神废墟上重建自我,不露苦相,“吟啸”“徐行”。

苍白的行走,不如诗意的栖息。一个内心富足的人,总能把苍白的人生活成繁花满枝的树,充盈着丰沛的生命力,让驻足花下之人,身染芬芳。

远赴人间惊鸿宴

听闻李白二字,是最浪漫的词。他才华横溢,不失鲜衣怒马。是不曾“扶摇直上九万里”,也成千古风流人物的谪仙人。是一身风流写意,不被定义的惊鸿诗。

李白,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谪仙。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踏马欢歌的少年,吐字落笔间便名动长安,携酒邀月,月下舞剑,初出茅庐便望“大鹏一日同风起”,以鲲鹏之志逐云追月,半生浮沉,这道不小心坠入凡间的锋芒终是在盛世大唐的棱角中撞得头破血流。

“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人生当有梦想和羁绊,也应有妥协和退让。历尽千劫,李白胜了,他战胜了追逐半生的心魔,与自己达成和解,“人生得意须尽欢”,不该向隅而泣。做人当学李白乘长风破万里浪,追赶日月,不苟于泥潭,即使历尽磨难,也没能“直挂云帆济沧海”,终是对得起自己心中的一团锦绣。再回首,“轻舟已过万重山”。

与其说李白是盛唐的,不如说盛唐是李白的。他才情恣肆,诗意翩跹,诗酒里有着摇摇晃晃的红尘,辗转风月却又浪漫飘逸,他没能做成官场上的大鹏,却成了时代的印记,正如他说“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个远赴人间惊鸿宴的谪仙,归来仍是不染浮尘的少年郎。

笔生波澜济苍生

听闻杜甫二字,是最悲悯的词。他少年风流,不失登顶凌云志。是历尽疾苦,仍然心怀苍生的草堂圣人。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说史人。

杜甫,一位悯怀烟火人间的圣哲。

从歌尽长安、裘马轻狂的少年,到浣花溪畔拄杖叹息的异客,从银马金鞍到江舟长逝,杜甫的困顿漂泊,背后是山河破碎的人间悲怆。眉头一蹙,笔生波澜,他写的是另一半的盛唐,只不过如水中窥月,伸手一探,便恍惚了盛世碎影,竟成乱世之伤。

“歌吟总带忧国泪,颠沛仍怀爱国心。”杜甫悲鸣,说尽民不聊生的残酷,乱世征戍的疾苦,血洒山河的凄厉。山河凋敝,九州同悲,他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身处泥泞,仍心怀大爱济苍生,先生高义。

“浮生千劫尽,长日一灯明。”他们是落于时代罅隙的光,却是后世的点灯人。人生风雨是常态,做一个有遇雨精神的人。接纳自己的破碎,敢于超越这命运,才能真正的“死地而生”。   

圣贤照古今,明灯许清宁,我们沐光前行,幸甚至哉。


创作感悟:遇见光,前行便有了方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与其向隅而泣,在内耗里自损,不如通过外化的方式去寻找一些内心的清宁。读书,是一场灵魂的洗礼,静下心来读书,我们总能在书中找到精神的食粮,涤荡心灵的浊气。人生路漫长却又短暂,沐光前行,何必自苦。


来源:隆阳区教育教师发展中心

编辑:刘芳华

审核:甫云花

终审:毕少勤

隆阳区教育体育局
发布隆阳区教育体育局工作讯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