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诗人与诗歌创作
安奇老师身兼多职,在语文教学及研究领域成绩斐然,同时在诗歌创作上也成果颇丰,出版多部诗集并荣获多种奖项。安奇老师从自身的工作经历出发,区分了工作与职业的不同,工作可以带来物质生活上的收入,职业却能帮助人成长,认人精神富足,由此他认为自己是一位“教师型作家”。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古代诗人大多也有本职工作,他们笔下的诗歌其实是对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如陶渊明虽被视为隐逸者,但实则是劳动者,其诗歌反映亲自农耕的田园生活。中国古典诗词创作路径一脉相承,现实主义从《诗经》开始,后世诸多诗歌主题皆有呈现,大多都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反映自己内心的情感,离不开真实的现实与经历;浪漫主义从屈原开始,虽有想象但并不是漫无边际,最终仍会回归现实,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同样如此。由此可见诗歌不是虚构的,而是诗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个人价值的实现。
二、 诗歌与人生平衡
人生常遇不如意,如语文教学工作或生活中各个方面,在颓事烦扰的境况下就需要给自己的内心找一个平衡点,安奇老师说,诗歌创作就是自我表达的方式之一。
安老师在不同阶段创作多首诗歌,出版多本诗集,尤其在自己生病期间创作的诗歌最多,借此走出自己内心的困境。安老师以古诗为例精细分析: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人将内心投放于广阔的自然中,获得纯美的境界与宁静的内心,摆脱尘世的烦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亦如此,将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抛掉,最终回归自我;安奇老师还列举了一组以“登高”为主题的诗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柳宗元的《江雪》、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分别从物理高度、心理高度、时空高度三个层面分析了大多数中国诗人登高而赋的深刻原因,他们经历内心的挣扎与争斗,借登高远望的开阔之景抒发内心的纠结,找寻人生出路,这是诗歌对人生的指引。
三、 诗词的教学方法
本次讲座指出教师通过教学实现自身成长,在自己的岗位上追求诗意人生,这激励语文教师要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将诗歌中所蕴含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融入教学过程,促进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人精神层面的成长,对我校语文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素养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时代
党的教育方针
图文:戴健 编辑:杨絮涵
初审:戴健 复审:佟建宁
终审:王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