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及时推广开展专利产业化的
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
在全市营造
有利于专利转化运用的良好氛围
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2024年海口市专利转化运用典型案例》
案例1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中国热科院)聚焦热带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强化技术研发、集成熟化与转化协同,与院属各单位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优势资源开发。经过多年攻关,由中国热科院橡胶研究所牵头的我国橡胶树育种团队,成功选育出一批耐寒抗风高产品种,研发了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并推动实现我国橡胶树品种从“引进”到“输出”的转变。
团队通过育种和技术体系创新,使橡胶树育种周期缩短了14年,成功选育出的一批良种,在国内生产中应用比例超过80%。其中,热研917等抗风高产品种走出国门,输出至“一带一路”沿线泰国、马来西亚、科特迪瓦等主要植胶国家。
中国热科院橡胶所自主研发建立的橡胶树组培苗繁育技术体系,攻克了困扰植胶界近40多年的组培苗规模化繁育难题,实现了橡胶树组培苗规模化生产,建成世界上首条橡胶树组培苗规模化生产线。新一代种植材料前景广阔,且已推广至柬埔寨、越南等国家。此外,还研发了一批丰产栽培关键技术,围绕核心发明专利“利用胚状体快速繁殖巴西橡胶树自根幼态无性系的方法”,申请并授权了十多项中国专利,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橡胶树组培苗生产、驯化和装袋生产流程。助力广东农垦、海胶集团等国内龙头橡胶企业“走出去”。其中,橡胶树籽苗芽接技术,使育苗周期缩短1年,成为上述企业海外基地标准育苗技术,在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缅甸等国推广面积超过20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中国热科院橡胶所围绕橡胶育种、栽培、加工等与东南亚国家开展合作,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天然橡胶生产技术在该区域的广泛覆盖,尤其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胶农增收致富和脱贫减贫贡献了科技力量。未来,将继续深化国际合作,研发出更多契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以科技助力世界天然橡胶产业可持续发展。
案例2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天然橡胶是重要的国防战略物资和工业原料,割胶是天然橡胶生产的重要环节。面对天然橡胶产业机械化割胶的重大需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迎难而上,组建研发团队,历经多轮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成功研发了4GXJ便携式电动割胶刀及配套割胶技术,极大降低了割胶作业的技术门槛和工作强度,缓解了产业的“用工荒”难题,提升了我国天然橡胶割胶技术水平和整体生产效率,有力支撑了我国战略物资的稳产保供,技术水平达国际领先。
科研团队同时以技术成果为桥梁,加强与其他植胶国的合作与交流,先后组织多批次科技人员,赴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等国家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了4GXJ-2型便携式电动割胶刀的海外知名度,以务实的行动推动热带农业技术“走出去”,为全球天然橡胶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4GXJ-2型电动割胶刀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海南、云南、广东三大国内植胶区共计开展技术培训350余场,培训12000余人次,推广6800余台,共建立应用示范基地19个,示范面积36426亩,辐射带动面积84600亩;赴外开展电动割胶刀援外技术培训共计10期、500余人次,推广覆盖缅甸、老挝、越南、等主要植胶国的13个植胶园,应用数量累计4000余台。2023年度,4GXJ-2型电动割胶刀的推广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登陆巴西市场,与巴西合作方达成了500套出口订单,2023年11月首批次出口200套。与自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签订了专利使用权协议,并签订了全球销售代理协议。销售代理目前已和巴西的经销商签订了巴西及拉丁美洲独家代理协议。销售区域已覆盖整个拉丁美洲国家。
案例3
海南大学
海南大学作为国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积极推进赋权改革试点工作,成立科研机构联合党委,统筹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干部、大学科技园等多部门,扩大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队伍规模,建立大学科技园、校地研究院、科技小院、产业技术体系四位一体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平台,多举措助力创新团队成果转化运用。
如陈海明教授团队研发的“高性能椰浆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专利,针对椰浆加工、储运和应用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提出了创新解决方案。该专利采用特殊技术,解决了椰浆易分层、风味不稳定等难题,使椰浆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更浓的风味和更好的储运稳定性。2023年,该成果以500万元许可金额转化到四季椰林(海南)食品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又以512万元许可金额转化到海南农垦东路农场有限公司。采用该专利技术的企业,在市场上推出了新的椰子鸡火锅产品,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和经济效益。其中,海南四季椰林有限公司新增销售额4288万元,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案例4
海南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生物技术对农业育种创新、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海南大学夏志强教授团队依托“常规育种+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信息化育种”的“4.0时代”背景,开发出了先进的“Hyper-seq测序”新技术。该技术仅需一轮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便能完成测序文库构建,实现大量样品的同时建库,并产出海量基因型大数据。这一技术不仅简便高效,而且成本相对较低,为解决育种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24年,夏志强教授团队研发的“模块式自动化种子基因分型系统”,以技术转让的形式向苏州中析生物信息有限公司转化,转让金额1000万元。在该技术的加持下,科研团队挖掘热带作物高产、优质、营养高效、抗逆基因组资源,跨物种比较热带作物的特有生物学性状与演化路径,完成了首个木薯、百香果、象草、白兰、手指柠檬、芭蕉芋和美人蕉等精细基因组;完成了高度杂合的同源四倍体栽培马铃薯基因组。同时,该团队还主导基因组与生物信息数据库技术平台开发,开展基因组与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为生物遗传改良和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该项技术已实现产业化,配合“模块式自动化种子基因分型系统”已研制出基因自动测序设备,市场前景广阔。
案例5
海南大学
据统计,我国现有海水养殖面积3111万亩,养殖用海成为18亿亩耕地之外,向海洋要热量、要蛋白、扩大食物供给的重要资源保障,被称为“蓝色粮仓”。作为新兴产业,深远海养殖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水产养殖水质监测和辨识水质变化技术手段落后,我国仍然是水产养殖信息化的弱国。传统通过人工采集判断水质好坏的方法时效性差、可靠性低,即便发现水质出现问题也己为时过晚,易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海南大学胡祝华教授团队研发的水产养殖测控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水产养殖的诸多难题。团队构建了多场景下水产养殖环境监测体系,提出了水质智能预测预警新模型,并集成研制和开发了物联网平台和软件系统,实现了复杂环境下水质的精准测控。这一技术体系的建立,破解了水质长期精准预测不准的难题,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胡祝华团队还建立了鱼体形态性状特征精准测量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内在该类研究上的空白。团队研制了智能测量装置,开发了测量软件,解决了传统方法测量不准的难题。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鱼体性状测量的准确性,还为遗传育种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科技进步。
海南大学对胡祝华团队的科研成果给予了全程指导与支持。通过多渠道对科研成果进行宣传与对接,成功吸引了海南蓝粮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等水产养殖企业的关注与合作。目前相关技术成果已在海南、广东等27家水产养殖企业得到了推广应用,培训服务1677人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827.4万元,间接经济效益8.58亿元。
通过产学研结合,团队先后申请专利13项,目前有6项专利获得授权,并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广东省计算机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该项目成果为企业的科学养殖、高效育种、精准测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为华南水产养殖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保障,助力水产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案例6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转化新路径,持续强化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借助联合攻关、技术转移等方式,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张文飞教授科研团队将基因种质资源原始创新作为突破口,以解决抗虫生物育种中关键基因匮乏“卡脖子”的问题。同时,积极研发对环境友好的生物农药,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张文飞教授团队在热带雨林和红树林微生物资源的发掘和转化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生物育种和生物农药开发领域取得了核心的知识产权。截至目前,鉴定出150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杀虫蛋白和抗除草剂基因,在生物育种与生物农药技术领域成功授权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以及2项PCT国际专利。团队基于毒力专利菌株开发了的多个生物农药,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培育了多个抗虫玉米品种。与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其中还包括与全球500强企业先正达展开了深入合作,尤其与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的合作中表现突出,双方在抗虫玉米和大豆生物育种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与企业合作研发,不仅提升了团队的影响力,更为我国生物育种和生物农药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案例7
海南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海南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积极探索特色服务模式,组建了专业团队,构建了一体化服务体系,涵盖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品牌培育与科技金融,全方位助力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针对海南木辣达生物科技公司面临的产品单一、技术创新迷茫等问题,科技园通过精准分析、产学研对接、专利挖掘与布局,以及品牌提升与成果转化服务,助力其成功研发出“达力摇”分离式蜂蜜果汁系列。该产品凭借健康、无添加及趣味性特点,迅速赢得市场认可,显著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科技园通过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团队和丰富的产学研资源,促成木辣达公司与河南工业大学、郑州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大学等达成合作,开展饮料相关原料成份的验证及趣味性研究。目前,木辣达公司获得注册商标15件,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外观专利1件。2021年,获得第六届“创客中国”海南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企业组优胜奖;2023年,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种子企业认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海南省专精特新企业认定,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END
供稿:市局知识产权发展科
编辑: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转载请注明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扫地僧”友情提醒~图说“燃气钢瓶”在最后一米用户端的那些危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