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余杭区深入践行新时代“千万工程”,大力推动人才引领乡村发展战略,积极引导青年入乡。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培育农村实用人才逾2.7万人,其中农业农村创业就业青年人才2600余人,涌现了诸多农创客代表,围绕“农业+”做足文章。
农业+科技
别人在种地,他们在种“数据”
走进瓶窑镇彭公数字农场,一片规整的现代化农业种植基地映入眼帘,园区占地1200余亩,以数字化规模种植和采摘为主要业态。
彭公数字农场种植大棚
两年前,“00后”蒋嘉懿成为彭公数字农场的技术人员。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生产部员工每天都会将植物的病害、物候、水肥等数据上传至技术团队开发的“数字农业生产管理平台”。借助该平台的算法模型,一枚虫卵的发现、一颗番茄的变红、一泵肥料的注入,都是一次次数据的累积,能帮助种植专家推演出农事策略的方向。
“依托于数字平台,我们能够实时查看植物的生长数据,并及时作出调整,降低农产品因自然环境带来的种植风险。”蒋嘉懿说。如今,从余杭起步,蒋嘉懿团队“种数据”的脚步已迈向全国五省11个自建农场,“收获”了40万条农业生产数据。
蒋嘉懿在分析农场数据
彭公数字农场的发展体现了余杭深耕农业科技的决心。截至目前,余杭在广袤的田野上,建立起了蜜梨、竹笋、稻米等科技小院8个,个人科技特派员8名、团队科技特派员10个,让“农业+科技”的“藤蔓”正越伸越远。
农业+文旅
不只卖产品,更把文化卖出去
正值梨膏糖销售旺季,在鸬鸟镇食品产学研实验基地二楼,工人师傅正在专业生产机器前忙碌。从“青山绿水”间的“致富果”,到“出征”巴黎奥运会的文创产品,鸬鸟蜜梨赢得口碑的背后是一批青年的持续努力。
鸬鸟镇的梨膏糖产品
29岁的刘路路是鸬鸟镇的农村职业经理人。“老一辈的蜜梨种植户只是单纯卖梨,但现在的顾客追求多样化,我们应根据需求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文化的转变。”刘路路说。
今年5月,她和团队成员筹备了“我在鸬鸟有棵梨树”认养活动,吸引了多家企业及海内外居民认养梨树数百棵,为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此外,“鳌梨给”“小梨君”等蜜梨文创IP和小吊梨汤等衍生产品也被相继推出。
刘路路在和农户交流蜜梨产量和价格
鸬鸟镇推动产业升级的信心从何而来?原来,眼下的余杭正在打造乡村数字经济新形态,并已培育出了村咖、露营、展演等新型业态以及“径灵子”“梨小六”等农文旅IP,不断解锁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共富密码”。
农业+电商
用好直播“新农具”,吹响“共富曲”
“一支竹笛看似简单,却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中泰竹笛也因浮雕精美、笛音嘹亮而备受人们喜爱。”网络直播间里,“90后”制笛师黄文杰正在介绍中泰竹笛的制作过程。2013年,他回到中泰街道紫荆村自创品牌乐器厂,开始探索竹笛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黄文杰在给竹笛直播带货
创业初始,黄文杰从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做起,如今又在快手和抖音上尝试短视频直播带货,竹笛在各个平台的总销量达到2万根,视频的最高播放量达到30万次。“通过短视频,我们能把中泰笛箫制作技艺和竹笛文化传播出去。”黄文杰说,“同时,我们把各个制作工序分包给村民,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
在余杭,像黄文杰一样的电商青年越来越多。截至目前,通过发展农村直播电商,推行“村播计划”,余杭已培育出乡村直播“达人”100余名,创建全省首批农产品电商村3个,今年上半年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6.5亿元。
在余杭的广阔乡野,青年注入的活力,将是可持续的。余杭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区正在进一步丰富余杭青年入乡“政策包”,加速走出一条吸引青年入乡创业就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通道,助力各类人才逐梦乡村。
供稿:组织人事科、局团委